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弯头双锥机动弹头,采用内伏流牛顿方法和Euler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气动力,并与六自由度弹道方程组耦合计算,分析了再入过程中的螺旋弹道特性以及滚转角速度和弹头几何参数等对螺旋弹道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利用控制质心横向运动来控制弹头滚转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再入弹头落地时的动导数,以及有升力面的再入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情况下的动稳定特性,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师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而研究这一课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则是地面模拟试验。 一般来说,动稳定性的地面模拟试验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型有约束的;另一类则是模型自由飞。由于支承干扰往往产生难以完全排除的明显影响,模型自  相似文献   

3.
雍恩米  刘深深  程艳青  钱炜祺 《航空学报》2019,40(7):122666-122666
为研究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沿弹道的自由扰动运动的稳定性,考虑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和引力梯度,建立了高超声速无动力再入纵向动力学小扰动线性化方程,然后获得转移矩阵和特征方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沿弹道的纵向模态分析。利用二次曲线及基于类型函数和形状函数(CST)的方法提出升力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布局,并采用工程估算方法获得飞行器气动特性数据。针对最大射程、最小射程和跳跃弹道等典型再入弹道进行沿弹道的模态稳定性分析,得到高超声速再入弹道高度模态、沉浮模态和短周期模态稳定性沿弹道的变化特征。从稳定性的角度,对弹道优化提出建议:应避免所设计的弹道产生太大的跳跃,即使是牺牲一些射程上的性能,因为跳跃会使短周期模态和沉浮模态产生更多的不稳定特征根。  相似文献   

4.
变质心再入弹头螺旋机动突防弹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林  于剑桥  王亚飞 《航空学报》2016,37(5):1484-1493
为提高高超声速变质心再入弹头的突防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主动螺旋机动的突防弹道。在建立变质心弹头动力学模型和弹目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控制变量,通过控制质量块的偏移位置,将速度矢量和弹目连线的夹角控制在固定值并且使速度矢量绕弹目连线以一定转速旋转来实现螺旋机动。在实现螺旋机动的基础上,推导了弹体处于螺旋机动状态下的螺旋机动半径和稳态脱靶量均方根的解析解。六自由度弹道仿真表明,所设计的突防方案使再入弹头能够进行有效的螺旋机动,通过合理控制机动幅度大小,可以在实现螺旋机动突防的同时保证较高的命中精度。  相似文献   

5.
弯体机动再入飞行器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本文计算和分析了弯体机动再入飞行器的高超声速纵横向气动特性。研究了质心布置对配平、配平升阻经的影响规律,给出了三个方向稳定配平的必要充分条件。通过气动力与六自由度弹道的耦合,模拟了弯体飞行器螺旋机动飞行时的弹道特性,指出了质心的运动规律应根据需要预先给出。  相似文献   

6.
平头增阻再入体俯仰动态特性计算与流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自由振荡法数值模拟了一种平头增阻再入体的高超声速俯仰动态特性,沿用稳定性导数模型作为动态特性的指标,通过把稳定性导数视为攻角的函数来考虑非线性影响,并应用奇异分解线性最小二乘法辨识稳定性导数。对于本文研究对象,计算结果表明,平头外形在较高马赫数和小攻角范围内存在动不稳定现象,随着再入时马赫数的降低,动不稳定的攻角范围不断缩小,直至演化为动稳定的。文中对平头外形出现这种动态特性现象的空气动力学原因进行了分析,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确证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胡正东  李健  蔡洪 《飞行力学》2007,25(2):57-60
对基于质量矩技术的机动弹头再入性能进行了探讨。首先建立了弹头的空间运动数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再入段特性对运动方程作了适当简化并计算了弹头内部质量块分别处于静止、瞬时置位、线性平动这三种运动状态下的落点参数;最后分析比较了质量块运动的变化对机动范围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了质量矩技术作为弹头再入机动控制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硅基材料烧蚀产物对再入体流场特性影响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再入体低温烧蚀的硅基防热材料,考虑热解效应和硅碳反应,采用24个组分57个化学反应式的空气/烧蚀化学模型,初步建立了数值模拟再入过程非平衡流场的烧蚀计算模型,并对典型简化钝锥再入体的再入绕流流场和弹道靶试验模型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再入体表面温度和流场烧蚀组分等参数变化规律以及硅基材料烧蚀效应对流场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弹道式导弹的弹头以极快的速度再入大气层时,处于严峻的气动加热和粒子云浸蚀环境之中,为确保弹头在大气层中飞行稳定性和准确地命中目标,就要解决弹头的防热和浸蚀问题。 1964年前后,美帝开始发展第三代导弹。  相似文献   

10.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推行其核垄断和核诈讹政策,在弹道式导弹上互相进行竞争,他们为了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而发展了多弹头、机动飞行等技术。弹头在再入过程中,严重变钝会增加阻力,降低再入特性;过度烧蚀会影响到飞行器的稳定性;端头不对称烧蚀会引起转向力矩而导致攻角增大等,这些情况对再入飞行器精确度和生存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弹头防热材料是他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毛主席教导我们:“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关于弹头材料方面苏修十分保密,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初步探讨美帝石墨材料在再入弹头上应用进入了什么状态?石墨的应用研究重点是什么?代表性石墨的特性及改进块石墨材料的途径如何?由于查阅文献有限,水平不高,错误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1.
空间进动目标动态散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了进动目标模型,构建了紧凑场微波暗室动态测量系统,通过暗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间进动目标的动态散射特性,给出了若干典型条件下的全极化宽带测量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目标进动引起的多普勒频移,证明了微波雷达对进动目标微多普勒的可观测性,同时观察到弹头常见结构引起的非理想点散射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该实验系统能够有效地揭示进动目标的目标特性和回波调制特性,从而为弹道中段目标的动态电磁散射特性、目标结构反演、运动参数提取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弹道中段目标识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针对弹道导弹中段目标和背景的动态红外辐射特性仿真方法。首先,建立了弹头目标^秀饵的三维模型,并结合其运动位置分析了影响弹头目标/诱饵红外辐射的因素,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弹头目标/诱饵红外物理模型;其次,基于红外星表数据对恒星大气层外的辐照度进行了计算,根据红外传感器视轴指向和红外传感器视场,确定了红外传感器视场中的可见恒星,并根据拟生成背景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计算出这些恒星在背景图像中的相对位置分布,对星空背景直接进行了动态图像生成;然后,对成像过程中红外探测系统的噪声效应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同时给出了噪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最后,将生成的弹头目标,诱饵的红外图像与星空背景红外图像在灰度和空间2个层次上进行合成形成完整的弹头目标赝饵/星空背景的红外仿真图像,可为弹道导弹中段红外电子对抗突防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统计出了实际大气状态参数与标准大气状态参数的最大偏差值,以等高程和等过载引信两种弹头引信方式建立了大气参数偏差对弹道式导弹弹头引爆点射程影响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气参数偏差对弹道式导弹弹头引爆点对应射程产生影响的物理实质;进而以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为例,讨论出大气参数偏差引起弹头命中点射程偏差的具体数值。  相似文献   

14.
飞船返回舱跨声速全局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在飞船返咽舱这类短钝飞行器的亚、跨声速风洞试验中都发现了极限环振动形态这一问题,利用全局稳定性分析和数字仿真方法,研究了返回舱在跨声速和高亚声带飞行时的动稳定性,得到与风洞试验类似的结果,即返回舱处于极限环振动形态。因此,在返回舱再入亚、跨声这飞行段,为保证飞行安全,采用有效和可靠的姿态控制系统来控制和减缓动不稳定影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动力学约束的实时弹道滑动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卫星短弧定轨理论,根据导弹运动特性建立被动段弹道动力学模型来约束其运动,研究了基于动力学约束的实时弹道滑动处理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弹道的定轨精度和稳定性。同时通过设计合理的累积窗口和滑动窗口宽度,可实现弹道处理近实时的快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将该方法用于被动段实时弹道处理,其速度精度可提高1~2个量级,明显地克服了滤波定轨的收敛时间较长和单点定位精度较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了弹头的突防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探讨了实现突防措施及破坏防御的目标拦截技术。提出了远程弹道导弹突防的策略,分析了现阶段可采用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面-火箭弹增程及突防设计原理,建立了导弹弹道仿真模型.通过飞行数值仿真比较了常规火箭弹和滑翔增程导弹的弹道特性,验证了面一面火箭弹通过滑翔增程的可行性.重点研究了滑翔增程弹分导式多弹头突防的可行性及分弹头弹道特性,并分析了该突防方案的突防概率,对今后面-面战术导弹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双层柱壳和单层柱壳的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的侵彻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发现:侵彻20 mm厚靶板时,采用双层柱壳不会对战斗部侵彻性能产生明显影响,但是在侵彻较厚的25 mm靶板时,双层柱壳战斗部的侵彻性能要比单层柱壳战斗部略差;而焊接强度对双层柱壳战斗部侵彻性能的影响比单层柱壳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