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此无人预警飞艇为复合升力硬式飞艇,全部结构材料包括蒙皮均为复合材料。它的内部采用框架式结构,均为模块化设计,框架中间放置数百个相互独立的气囊,气囊内充满高纯度的氦气,可以为全艇提供一部分用来抵消重力的浮力升力。气动布局整个艇身为一个完整的飞翼-升力体形状(参见图1、图2)。在飞艇达到一定速度时,巨大的气动升力面和高升力翼型可以提供另外一大部分气动升力来弥补高速硬式飞艇本身浮力升力的不足(参见图2中的俯视图和侧视图)。流线型的布局也减小了艇身的空气阻力,使飞艇的速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侧的短翼可保持艇身横向的稳定性,艇尾的两个全动式的垂尾可控制飞艇的偏航,每个垂尾的两侧各置有一个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推力矢量的涵道风扇推进器,通过风扇的上下偏转运动便可控制整只飞艇的俯仰运动(参见图3)。这样通过垂尾和副翼  相似文献   

2.
高升阻比设计是浮升一体化飞艇研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艇身是决定全艇升阻比高低的关键部件。针对飞艇高升阻比布局设计的难度及复杂约束性要求,有效结合艇身精细化气动设计、流动控制和升力体理念,引入高精度气动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探讨构建中央翼+边条耦合、中央翼+端板融合等多种艇身新布局形式,揭示关键几何参数表征与高升阻比特性的影响关系,获得具有高升阻比特征的浮升一体化飞艇艇身新型布局形式。结果表明:与传统混合飞艇艇身构型相比,在保证艇身体积不变和艇身宽度适当控制的前提条件下,中央翼+边条增升耦合艇身构型可提高最大升阻比约77% 以上;中央翼+端板式融合艇身构型可实现最大升阻比值由2.13 提高到3.95 以上,至少提高了85.4%。  相似文献   

3.
适应水-空介质航行的共形半环翼布局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跨越水-空界面,在海水、空气两种介质中交替航行的构想,针对飞行器/航行器的气/水动布局设计矛盾,考虑穿越两相界面的巨大冲击载荷,基于可伸展环形翼设计,提出一种共形半环翼布局概念。设计了空中、水下两种基本布局形态,利用弹翼沿轴向对称旋转实现形态之间的过渡转换。采用CFX软件分析了该布局空中构型的气动特性和水下构型的水动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0°攻角时,共形半环翼布局空中构型气动升、阻力系数接近于具有相同翼型、弦长、水平投影面积的平直翼构型的两倍,攻角增大到12°以后,气动升力较参考平直翼构型的增幅降低到百分之十几;水下构型与类鱼雷构型水动特性相当;空中构型在水下航行时,弹翼阻力约占整体布局阻力的50%,弹翼升力在攻角绝对值大于15°时约占50%,随着攻角绝对值减小所占比例迅速增加,3°攻角时弹翼升力占到98%,从而证明共形半环翼布局为适应水-空介质航行所设计的两种构型及其变体方案的合理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模块化空中运输(CAT)概念即由大型翼身融合体母机携带单个或多个大型可拆卸的人员/货物运输模块或任务载荷,可用于执行运输、作战、指挥、空中加油等多种任务。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小型无人复合式升力飞艇的设计方案,艇身为采用设计对称翼型的升力体,横截面呈椭圆形,艇翼面可倾转至垂直状态或水平状态,能够满足起飞或平飞需要.通过数值分析确定整体气动布局、升力体艇囊的设计及机翼与浮升体气动设计优化.同时提出艇囊分割分块设计制作方法,解决吊舱、机翼与艇身的连接.通过FLUENT软件计算复合飞艇的气动特性,并与相同体积的传统飞艇的气动特性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复合飞艇飞行阻力小,升力性能优越,最大升阻比迎角为8°,失速迎角可达16°,制作的缩比模型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邱菊  昂海松 《飞机设计》2006,(1):15-18,60
通过对普通翼面飞机和翼身融合飞机的气动隐身分析,得出翼身融合飞机升力系数提高、焦点前移、RCS值明显下降。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合理的进一步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J-911C猎禽者为笔者设计的一种多任务陆基型战斗机方案。它采用准无尾X全动小翼气动布局。机头及边条向后逐渐平滑过渡为翼身融合体,没有明显的机身与机翼的分界。这种翼身融合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机体内部空间并可获得额外的升力。进气口位于机头下任务舱前方。这种结构可以减小体积巨大的任务舱的阻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新型反推装置对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将机身简化为二维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来研究攻角、反推开度,以及风扇打开或关闭对飞行参数的影响,为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反推装置设计提供初步的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反推闭合和风扇打开之后该机型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都会有较大增加;随着反推开度的增加,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也随之增加;来流攻角对翼身融合分布式推进系统的气动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东立  叶川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5):1074-1080
计算了球体和椭球体的平移、转动加速度导数,数值模拟了NACA0015翼型的俯仰振荡,验证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计算动导数的有效性.模拟升力浮力复合型飞艇的强迫振荡运动,得到了全艇以及机翼、艇身、平尾和垂尾的动导数,并与常规飞艇进行了比较分析.机翼对速度导数的贡献导致复合型飞艇升沉速度导数、滚转角速度导数较常规飞艇显著增大.常规飞艇加速度导数以惯性力成分为主,但黏性力成分以及机翼对艇身和尾翼的干扰对复合型飞艇升沉、滚转和俯仰3个方向的加速度导数有重要影响,不能将加速度导数简化为附加质量系数.   相似文献   

10.
史振海  杨未柱  路秀儒  岳珠峰 《航空学报》2016,37(10):2922-2931
扇翼能够通过前缘横流风扇的高速旋转对前方来流进行加速和重新整流。利用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串列式扇翼布局,其由一定间距和空间高度分布的前后双排或多排扇翼组成,并基于二维模型对该布局开展了流动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前后间距、高度差以及排数下串列式扇翼布局的升力和推力特性。结果表明,相对单个扇翼,在合适的设计参数下串列式扇翼可得到更大的单排平均升力和推力,其中间距一倍风扇直径的四排扇翼平均升力和推力分别提高了约10%和30%。基于扇翼附近流场分布和翼型上下表面压强分布,分析了引起升力和推力提升的原因。该研究可为未来设计具有更好低速大载荷特性的扇翼飞行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失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军泉  史志伟  周梦贝  吴大卫  潘立军 《航空学报》2020,41(1):123176-123176
翼身融合(BWB)布局飞行器作为下一代商用飞机的主要构型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翼身融合飞行器的研究主要针对其巡航状态的特性,而对其失速特性的研究较少。对一种翼身融合客机构型进行风洞试验研究,采用测力试验方法对其无增升装置的构型,以及具有翼梢小翼、前缘缝翼和机身上部双吊舱的组合部件构型下的纵向特性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其失速特性的分析,并通过二维粒子图像测试技术以及油流试验对其失速过程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无增升装置的基本构型下,翼身融合飞行器可以保持低速飞行,而各组合构型都具有提高最大升力系数的作用。对失速过程的分析表明,随着迎角的增大,飞机表面流场分离区域从翼梢开始逐渐向翼根以及机身发展,当外翼段完全处于分离区域时,飞机并不会马上失速,因为中心体同样具有提供升力的作用,且中心体的流动分离较外翼的流动分离更晚,所以当外翼在失速迎角出现升力损失时可以通过中心体的升力进行补偿,维持其低速飞行状态,真正的失速发生在中心体出现流动分离之后。  相似文献   

12.
黄明恪 《航空学报》1996,17(1):86-89
用H-O网格、守恒型全位势方程、差分和隐式近似因式分解迭代算法计算绕大后掠细长翼-身组合体的可压缩流动。对AGARD-B翼-身组合体的计算表明,计算的自由流Mach数可从亚音速直到低超音速。算出的升力与力矩特性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微型扑翼飞行器在专门的低雷诺数试验风洞中进行了扑翼的升力风洞试验, 测试出了微型扑翼飞行器在正常飞行以及向上爬升状态时的升力特性曲线, 并且探讨了扑翼频率、飞行速度以及扑翼的迎角对扑翼飞行升力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还分析了扑翼升力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实验结果为微型扑翼飞行器总体、气动的进一步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民机翼身组合体加装不同翼梢小翼——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对比分析。用软件ICEM生成原始翼身组合体及加装不同小翼的翼身组合体的点对点对接多块网格技术生成高质量的数值计算网格,运用Roe三阶迎风偏置通量差分裂方法和隐式近似因子分解方法求解雷诺平均N-S方程。对两种不同翼梢小翼在巡航点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合理的翼稍小翼几何参数;对比升阻特性数据,两种翼梢小翼都可以提高升力系数,减少阻力系数。相对原始翼身组合体,融合式翼梢小翼升阻比增加9%,翼尖涡扩散器升阻比增加6%;但翼尖涡扩散器在力矩特性上有较大优势。所得结论对民用飞机翼稍小翼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一种仿效鸟类飞行方式的新型旋转式扑翼飞行器的原理结构分析。该飞行器兼备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功能,具有垂直升降和空中悬停的能力;同时具有扑翼前飞后飞,左飞右飞的能力。其扑翼采用旋转式扑翼,与传统平面式扑翼相比较,效率较高,升力较平稳。研制扑翼飞行器关键要解决二个问题:第一是如何让扑翼飞行器垂直离地升空;第二是如何操纵。对此二个问题,提出一套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翼身相对厚度对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气动特性以及涡流特性的影响,基于已有试验结果的翼身相对厚度为0.16的65°后掠小展弦比飞翼布局,在保持前缘半径和外翼剖面形状相同情况下,通过降低飞翼布局的翼身厚度使其翼身相对厚度为0.08,在马赫数0.9条件下开展了翼身相对厚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迎角条件下,翼身相对厚度对飞翼布局前缘涡在翼面上形成的位置和涡强有较大的影响,翼身相对厚度较小时前缘涡形成的位置越靠近前缘;在前缘(约x/Cr=0.25之前)翼身相对厚度较小布局的涡核强度明显高于翼身相对厚度较大布局,且在前缘涡破裂之前,翼身相对厚度较小布局涡核强度沿弦向变化较为平缓,升力线斜率下降迎角较翼身相对厚度较大布局推迟约8°。研究结果还表明跨声速时,前缘涡的破裂主要与激波的干扰有关,当前缘涡穿过激波时,涡强和涡核轴向速度迅速降低,当涡核轴向速度降为0时,前缘涡破裂。  相似文献   

17.
一种非对称折叠扑翼的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飞  叶正寅  谢飞 《航空学报》2011,32(11):1961-1970
为了解鸟类翅膀折叠运动的作用,对一个专利中的折叠扑翼机构进行了数学建模,外翼的折叠运动由非定常过程中的气动力、弹性恢复力矩和惯性力决定.利用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式对该折叠扑翼模型进行了研究.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非折叠扑翼,折叠翼能够有效提高平均升力;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内翼扑动频率可以提高折叠翼平均升力系...  相似文献   

18.
近日,全球首架波音787飞机在美国西雅图波音公司正式下线亮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成为这架飞机的翼身整流罩的全球唯一供应商。哈飞公司负责生产的翼身整流罩位于机翼和机身的结合部,它流线型的外体可将裸露在机体外面的某一部件或装置封闭起来,起到保护与减少空气阻力的双重作用。该翼身整流罩板件均由复合材料制成。此项目由哈飞公司、中航技公司与波音加拿大漫尼伯格公司三方合作,于2005年4月26日在北京签约,是  相似文献   

19.
这个题目有点奇怪,有必要作些解释。 这是四个字的航空名词,它代表一种航空器或飞行器。这四个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后两字“飞机”是名词的基本部分。飞机是重航空器的一种。它的飞行,一靠发动机的动力来抵抗前进中的空气阻力,二靠固定于机身上的机翼在前进时产生的升力,才能在空中不掉下  相似文献   

20.
组合体大迎角侧向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集中研究小展弦细长翼的翼身组合体的大迎角横向气动特性。研究表明,在大迎角定常非对称涡的范围内,由于翼身组合段对后柱体的边界层分离起遮蔽作用,大大削弱了非对称头涡在后柱体上诱导的侧力。实验证实,平置式翼身组合体的侧力要比单独体的侧力大;带两对弹翼的一般翼身组合体,它的侧力主要由前体以及弹翼组成,如果前体涡在弹翼上诱导的侧力与前体的侧力同向,则该侧力要比平置式布局“-О-”的侧力大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