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表面裂纹理论的回顾与评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表面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重点介绍了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和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同时对应用于圆柱体上的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及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等方面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表面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重点介绍了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和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同时对应用于圆柱体上的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及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等方面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应力强度因子理论分析,给出了裂纹断裂和扩展程度的预测方法并导出了裂纹断裂临界尺寸公式;通过描述裂纹扩展速率的Paris公式,导出了裂纹扩展寿命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某型直升机发动机部件裂纹扩展寿命估算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基于平板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表达式及圆筒穿透裂纹的鼓胀系数,提出了支柱外筒周向表面裂纹的鼓胀系数反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还介绍了在工作环境中所用计算疲劳裂纹扩展公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合理的温度场、载荷谱,计算了火焰筒气膜唇边裂纹在扩展过程中最大应力强度因子Kmax的变化规律,利用Pearson经验公式预估了火焰筒热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并给出了应力强度因子、裂纹扩展速率的初步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
应力强度因子变程相关的FGH97蠕变-疲劳裂纹扩展主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FGH97试件在750℃,应力比为0.05,不同保载时间和应力强度因子变程处的断口微观特征进行了观察,发现保载时间为90s时,随着应力强度因子变程提高,疲劳条带特征逐渐消失,可忽略疲劳载荷作用的应力强度因子变程值位于中等水平处;保载时间为450s和1500s时可忽略疲劳载荷作用的应力强度因子变程值更低.基于包含蠕变-疲劳交互项的3项式模型,引入时间相关和循环相关分量对蠕变-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保载时间下,时间相关分量与循环相关分量对总的裂纹扩展速率的贡献量与应力强度因子变程水平有关.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时间相关裂纹扩展速率描述模型,并讨论了不同保载时间下影响裂纹扩展主导因素的应力强度因子变程值.   相似文献   

7.
国产HTPB复合推进剂裂纹扩展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屈文忠 《推进技术》1994,15(6):88-92
依据Schapery R A^(1)的粘弹性断裂理论,对国产HTPB复合推进剂进行了I型裂纹扩展实验。分析了裂纹扩展的特性,表明裂纹扩展开始时存在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c。得出该型推进剂裂扩展速率da/dt与应力强度因子K1间的幂函数关系式。讨论了该推进剂材料断裂能Г与裂纹扩展速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文光  戴文柯 《推进技术》2019,40(11):2571-2578
针对机械结构裂纹扩展预测问题,研究了基于模态频率下降率的V型缺口梁裂纹扩展速率模型。设计了V型缺口梁的疲劳裂纹扩展实验系统,完成了4个试件的模态频率和裂纹扩展实验测试。基于实验结果,讨论了影响V型缺口梁裂纹扩展行为的因素,应用Pairs模型拟合了V型缺口梁的裂纹扩展速率方程,探讨了模态频率下降率与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结合模态频率下降率与裂纹扩展长度及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模态频率下降率的裂纹扩展速率模型。结果表明,V型缺口梁的裂纹扩展速率随模态频率下降率增加单调递增,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幅值也随模态频率下降率增加单调递增,基于模型预测的裂纹扩展速率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所提出的基于模态频率的裂纹扩展速率模型有助于梁的裂纹扩展监测。  相似文献   

9.
对服役多年的高速列车用7N01铝合金材料进行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其对数坐标系中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 N与应力强度因子ΔK的关系呈折线形式。与未服役材料对比,在裂纹扩展初期阶段,裂纹扩展速率降低。选取两种原始铝合金材料进行107次预循环应力作用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研究低于疲劳极限的预循环应力对材料断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预循环应力作用的材料,其da/d N与ΔK的关系曲线在裂纹扩展初期(对应于低应力强度因子阶段)均出现折转现象。对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预循环应力的作用使得材料的断裂力学性能有所提高,预循环应力对材料产生"锻炼"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有机玻璃疲劳裂纹扩展表达式及控制参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用于建立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关系式的静态断裂模型引入有机玻璃裂纹扩展行为的研究中,得到了在近门槛区、中部区和快速扩展区都能较好地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表达式。该关系式揭示了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应力强度因子与弹性模量、门槛值和断裂韧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式中不含无明确物理意义的待定系数,是较为完善的表达式。认为有机玻璃疲劳裂纹扩展的控制参量为 :有效应力场强度因子、门槛值与断裂韧性之比值及最大应力场强度因子与断裂韧性之差。  相似文献   

11.
寻找新一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中Re的替代元素以实现少Re甚至无Re化是当前高温合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扩散系数角度出发寻找具有与Re相当或者更低扩散系数的元素是有效的研究策略之一。在多元合金中,互扩散系数矩阵可全面表征任一合金元素的扩散能力。因此,精确测定不同合金元素在镍基高温合金γ和γ'相中随成分和温度变化的互扩散系数矩阵是当务之急。首先,概述当前镍基高温合金互扩散系数矩阵测定的现状,以及用于多元合金互扩散系数测定的传统Matano-Kirkaldy方法和新型数值回归方法。由于传统Matano-Kirkaldy方法效率低,文献中鲜有镍基高温合金三元及更高组元体系互扩散系数矩阵的报道。本研究小组最近基于Fick第二定律和原子移动性概念发展起来的新型数值回归方法,可用于任意组元合金精准互扩散系数矩阵的高通量测定。随后以Ni-Al-Ta三元合金γ相为例详细阐述新型数值回归法用于合金互扩散系数矩阵高通量测定以及测定结果的可靠性验证过程。之后,简述本研究小组关于镍基高温合金γ和γ'相互扩散系数矩阵测定的最新进展。目前已经完成了核心三元合金体系Ni-Al-X(X=Rh,Ta,W,Re,Os和Ir)γ及γ'相互扩散系数矩阵的高通量测定,并对结果可靠性进行了细致的验证。通过对比不同元素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互扩散系数,初步提出新一代镍基高温合金中Re的可能替代元素及合金成分设计的关键。最后,指出镍基高温合金互扩散系数矩阵测定的下一步工作和互扩散系数矩阵高通量测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建国  周军 《航空学报》2014,35(2):320-331
针对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出现的新的控制问题,分析和总结了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控制进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首先,基于飞艇和浮空器等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的特点,归纳总结了其飞行控制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这类飞行器的当前发展状况,从飞行器控制角度出发,着重介绍总结了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在控制系统执行机构配置、数学模型、姿态控制、定点控制、速度控制、航迹优化、轨迹跟踪控制、升空和返回控制、压力控制,以及应用的多种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最后,在已有的控制问题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临近空间低动态飞行器在控制研究领域所要解决和关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伸缩机翼变体飞机通过机翼伸缩调整机翼展长,从而改变机翼面积和展弦比,改变飞机的气动布局和机翼的气动特性,满足多任务点的设计要求。简要介绍伸缩机翼变体飞机的发展历史,重点研究一种采用伸缩机翼设计的超音速飞机的气动特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亚音速时机翼展长伸长,展弦比增大,飞机诱导阻力降低,升阻比提高,可以明显提高飞机的航程;超音速时机翼展长缩短,展弦比减小,飞机的波阻降低,升阻比增大,提高了超音速飞行性能。伸缩机翼概念用于超音速飞机设计时能很好地兼顾亚音速巡航和超音速冲刺。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高原产生大气湍流的条件不尽相同,因此航线上飞机颠簸的出现规律也不一样。分析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地形差异和气候区别,并根据四川航空公司的机载QAR数据,对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飞机颠簸出现次数、出现概率和颠簸强度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航线上飞机颠簸的出现和分布规律,为高原航线飞机颠簸的预报和航行签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场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机场分布密度已居全国之首,并且高于发达国家水平。通过分析比较当地基本情况和国外大都市的机场分布与经营状况,指出现在长三角地区机场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不修建新的国际机场条件下,提出了优化现有机场资源的思想和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童明波  陈吉昌  李乐  肖天航  古彪  董登科  汪正中 《航空学报》2021,42(5):524530-524530
现代飞行器面临水上迫降、水上漂浮、贮箱晃动和投汲水等复杂水载荷的结构完整性和乘员安全性分析问题日趋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经成为飞行器设计、分析和适航取证的重要手段。以固定翼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直升机、火箭和卫星等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为对象,围绕适用于飞行器水载荷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综述,根据外流(水上迫降和水上漂浮)和内流(贮箱晃动和投汲水)的不同将综述内容分为Part I和Part II两部分。Part I的主要工作为:首先,归纳水上迫降和水上漂浮的事故和试验,总结水气两相流和流固耦合算法的发展现状和优缺点;随后,结合工程实际,介绍飞行器水上迫降和水上漂浮的范畴、水载荷分析要点、适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软件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其中,水上迫降的总结包括飞行参数、波浪水面和弹性体对迫降性能的影响研究,水上漂浮的总结涵盖了飞行器构型参数、破舱和波浪对漂浮性能的影响研究;最后,指出复杂风浪情况下水上迫降和漂浮的水气固三相耦合工程应用难点和解决途径,并探讨飞行器水载荷数值分析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李斌  王学占  刘仙名 《航空学报》2015,36(9):2840-2849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火箭发动机工作拖尾段高温发动机燃气进入舵机舱的物理现象。结合导弹实际飞行弹道参数变化特点和超声速流场扰动不向前传递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提出了简化而不失真的非定常流场仿真方案,显著缩短了仿真周期;复现了某型导弹实际飞行时舵机舱先被"抽气"再进高温燃气的动态过程,并分析了高温发动机燃气进入舵机舱的流动机理,即在发动机工作段,导弹底端面压强低于舵机舱内压强,舵机舱被"抽气",在拖尾段随着燃烧室总压降低,喷口附近的马赫盘向导弹底端面移动,使导弹底端面压强增大且高于舵机舱内压强,高温燃气进入舵机舱烧毁电路致使导弹折断;明确了某型导弹折断故障产生的诱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检测方法,并得到了大量飞行靶试的验证,解决了舵机舱热防护结构可靠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计算飞行力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综述了计算飞行力学的产生背景、问题表述、理论框架和飞行力学的计算系统,以及计算飞行力学在未来飞行器研制和应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低压模化对于燃气轮机燃烧室工作特性的影响,采用ANSYS软件的FLUENT模块,对燃烧室在低压模化以及低压1/3尺寸模化条件下的燃气轮机燃烧室分别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在全压条件下的燃烧室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压模化条件下,燃烧室的流线形态与全压下基本相同;由于压力对于化学反应平衡的影响,在低压条件下燃烧室的壁温相比在全压下的平均降低70~100 K,其出口温度场指标比在全压下的更好;由于受燃烧室入口空气压力的影响,在低压条件下燃烧室的燃烧效率和流阻损失均比在全压下的低;另外,由燃烧室压力和尺寸的变化引起的燃烧室内温度分布变化,造成NO源分布的不同及燃烧室内NO的生成速率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燃烧室NOx的排放水平不同,并验证了压力指数。其计算结果可为燃气轮机燃烧室的低压和常压模化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Advances and trends in plastic forming technologies for welded tubes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航空学报》2016,(2):305-315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oriented policies, components and parts of thin-walled welded tubes have gained increasing application in the aircraft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because of their advantages: easily achieving forming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t low cost and in a short time.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welded tube plastic forming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ube internal high-pressure forming, tube bending forming, and tube spinning forming. The focuses are o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welded tubes,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welded tube forming, and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mechanism and rules of deformation coordination in welded tube plastic form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welded tube plastic forming from these aspects. Finally, with a focus on the urgent demand of the aviation, aerospace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for high-strength and light-weight tub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welded tube plastic forming in the future. Among them,laser tailor-welded technology will fi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ufacture of high-strength steel tubes.Tube-end forming technology, such as tube flaring and flanging technology, will expand its application in welded tubes. Therefore, future studies will focus on the FE modeling regarding how to consider effects of welding on residual stresses, welding distor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the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e plastic forming process of tailor-welded tubes, and some end-forming processes of welded tubes, and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limit of welded tub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