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飞碟探索》2006,(2):31-31
针对这一事件,我不是目击者,也没对UFO问题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不敢结论的。对这个问题我之所以变得谨慎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播出的一个有关飞棍事件的解谜带给我的震撼。我认为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幻想小说的流行、外星生命假说的兴起、传媒对UFO事件所做的猎奇性渲染,以及主流科学家对UFO问题的漠视或回避,更激起了公众对于UFO的热情。然而,就我所见,如今UFO问题已经被一些执著的“探索者”神秘化了。许多UFO的调查者宁愿花费时间收集表面上神秘的UFO故事,也不愿花费力气寻找简单明了的现实答案。  相似文献   

2.
冯瑗 《飞碟探索》2007,(8):14-15
面对那些对科学既是挑战又是公开亵渎的言论,科学家的责任究竟在哪里?而我们又怎么能推卸这种责任呢?UFO现象恰好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大多数不熟悉这个学科的科学家来说,尽管他  相似文献   

3.
我是美国《科学探索杂志》(JSE)的主编伯哈德海兹·弗·德。该杂志是一个评论性和研究性的刊物,其内容是刊载一些学者的有关奇异现象的调查研究性文章,而这些奇异现象往往还不被目前科学界所接受。UFO现象就属于该杂志的研究刊载范畴,或者更确切地说,UFO现象还处在目前主流科学的研究范畴之外。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我现在仅借此篇文章对这一问题提供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希望能在UFO研究者和支持者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我自己并非一名UFO研究者,但作为这一非常规性杂志的主编,我已经编辑报道了许多有关UFO的信息并…  相似文献   

4.
UFO=飞碟     
UFO现象的产生,给地球人类带来了一个奇妙的话题和无限的遐想:UFO是什么?UFO现象对人类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广漠浩瀚的宇宙中是否有高级生命形式存在?等等。对困扰了人们几十年的UFO现象,广大青少年朋友也很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为了科学地解释UFO现象,我刊与中国UFO研究会合作,从本期起,开辟了这个“UFO之谜”栏目,邀请有关专家和人员来谈谈UFO这个话题。青少年朋友看过这个栏目后,有什么想法和疑问欢迎来信,我们将在“UFO信箱”中予以解答并和青少年朋友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突然的觉醒     
我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康乃狄格州的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那个炎热的夏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事情就发生在1987年8月的一个早晨.在继续讲述之前,我要介绍一些有关我自己的情况.我对UFO并不陌生,我从事UFO研究已经快50年了.你可以叫我UFO专家,这头衔对我并没有什么不方便.我在UFO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很广博,这一点并不是这个看上去自大的头衔能衡量的.  相似文献   

6.
从对UFO大量的目击报告的分析中应得出一个结论:出现的大约90%的UFO,飞行时周围都环绕着某种火焰状光晕,它有点类似等离子层.因此,法国科学家贝尔热院士和瓦列教授提出了一种重要的假说.他们认为,UFO周围环绕的这个火焰状光晕就是一个“低温等离子层”,它是自然形成的,这正是UFO飞行的技术原理.UFO本身能生成一种介质,它就是在这种介质中飞行的,它凭借着这种介质既能在大气层中飞  相似文献   

7.
王思潮 《飞碟探索》2007,(11):46-47
我一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20世纪70年代一份偶然收到的不明飞行物报告,改变了我的研究轨迹.从我35年在一线对UFO事件的调查分析和四十多年对行星科学(包括火流星、陨石、彗星、小行星等)的研究看,现在全球的UFO研究与一些成熟的学科(例如天文、物理)相比,总体上还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UFO研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和很强的吸引力,并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在某些局部上我们还能有相对优势,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好的U-FO典型事件(有许多高质量的目击报告,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科学调查,例如:贵阳空中怪车事件、多起螺旋状、扇状和光团状UFO事件等),并进行认真的科学分析,尤其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章云华 《飞碟探索》2006,(11):34-35
1978年11月,当我收到订阅的上海<科学画报>时,从小就对稀奇古怪的事情感兴趣的我立刻被其中一篇文章吸引了,那就是宋启宣撰写的<飞碟--猜测中的来自其他星球的飞行器>,这是中国杂志首篇介绍UFO之谜的文章,也是我首次接触到UFO.  相似文献   

9.
关于UFO有许多报道,也有一些猜测和解释,但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对UFO研究不深,不敢妄断.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资深的异常现象调查者,我从不怀疑UFO的存在.众所周知,UFO就是不明飞行物.所谓"不明",简单的意思是目击者所看到的事物在当时的环境中不能够被立即认出.空中有许多事物在普通人看来也许并不能仅仅依靠快速的一瞥而识别,但是一位飞行员,一位气象学家,或是一位航天员或许可以迅速认出.  相似文献   

11.
媒体     
官房长官的"信念"在2007年12月18日的内阁会议上,日本政府首次发表针对UFO问题的声明:无法确认有从地球以外飞来的不明飞行物存在。声明称,没有对UFO进行特别的情报收集,也没有与外国开展这方面的情报交换和研究,亦没有研究UFO入侵日本时应该采取的对策。这是日本政府首次就UFO问题发表正式的见解。但是在随后召开的记者会上,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町村信孝称:"站在政府立场上,只能做出无法确认其存在的刻板答辩。就我个人来说,我相信UFO的确存在。"目前有关UFO的话题,成为日本全国上下关注的话题。民主党参议员山根隆治向日本政府提出,"UFO不仅是社会话题,更是国防问题"。他指责:"政府连数据也懒得搜集,国家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尽快查证  相似文献   

12.
最近,包括著名的《蓝色档案》在内的一些前苏联克格勃(KGB)UFO秘密档案被公之于世.据称,宇航员帕维尔·波波维奇于1991年就从前克格勃手中拿到了《蓝色档案》.目前,波波维奇先生担任信息与UFO爱好者研究院的名誉主席.档案披露了许多UFO事件,以及军方曾数次试图击落UFO未果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这个标题本是《纽约时报》科学版块针对睡眠麻痹这一鲜为人知的现象设计的大标题。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标题读起来仿佛是在告诉世界:UFO绑架现象已经被成功地破解了,真相就在那里。 垃圾科学出现于几年前,针对那些古怪的、不相关的并且没有理论依据的假说,用来否认UFO绑架现象。非垃圾科学是指基于科学方法检验的真实的事件,在任何正式假说提出之前需要从积累和研究精确的相关数据开始。在这些前提下,  相似文献   

14.
我们无权嘲笑自己走过的UFO探索之路.虽然人类在认识UFO的问题上不乏被扑朔迷离的现象所迷惑,并且因不能对UFO进行重复性实验而屡遭失败的打击,甚至被充满了虚假的报道所欺骗而误入歧途一时难以自拔,但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仍在不倦地对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过去并不是一个 UFO爱好者,甚至对 UFO不屑一顾,偶尔看到一些有关 UFO的文章也认 为是无稽之谈。然而,一次偶然的奇遇,使我开始对 UFO倍加关注。   那是 1998年 10月中旬的一个晚上, 19时左右,我骑摩托车到岳母家去。岳母家在农 村,离济南市 60多千米。为了走近路,我没有走公路,而是沿着黄河大坝抄近路往回赶。 大坝上的路面不平坦,摩托车在上面颠簸了一段就出了故障,熄火了,怎么也发动不起来。 这时大坝上漆黑一片,连个人影也看不见,我只好推着摩托车沿着大坝往西走,想找个有灯 光的地方把车修一下。当我推车走…  相似文献   

16.
《飞碟探索》1995年第2期上刊登了我拍摄的两幅UFO照片之后,广大UFO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给我寄来了大量信件。由于信件太多,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在此借《飞碟探索》一角对有关的问题综合答复如下: 1.我拍摄的照片上显示的是一个UFO,并非天外来访的飞碟。如果是飞碟,也就不称为“不明飞行物”了。 2.照片背景颜色有异,是因为冲洗时电脑自动调色所致。当仪器对底片中的物体放大时(并非指照片放大),照片背景较暗,已经过自动调色。 3.由于索要资料者太多,本人经济上难以负担,请希望得到UFO资料的读者事先来信联系,并请不要忘记寄来复信的邮资。 4.有90%以上的读者认为UFO就是天外来客,但又征求我的意见。我以为凡事勿太早肯定,UFO  相似文献   

17.
UFO:七年之痒     
gtyzol 《飞碟探索》2009,(9):28-28
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月击到UFO,但在7年前,我曾有幸目击到UFO,这是我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UFO目击事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飞碟探索》2007年第12期上,我对发生在2007年11月3日的济南UFO目击事件进行了首度报道.消息一经批露,受到了广大UFO爱好者的强烈关注.现在,我就当期所提的六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过去并不是一个UFO爱好者,甚至对UFO不屑一顾,偶尔看到一些有关UFO的文章也认为是无稽之谈.然而,一次偶然的奇遇,使我开始对UFO倍加关注.  相似文献   

20.
苏格兰的利文斯通位于爱丁堡以西20千米。在平缓起伏的丘陵里有一座新城市,这个城市北端有一条从格拉斯哥到爱丁堡的高速公路,20世纪70年代这里曾发生过UFO遭遇事件。事发现场在被砍伐森林中的空地上,尽管距高速公路100米左右,但是从公路上看不见,如果不抄近道或走森林小道的话,是一个轻易不能靠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