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PXJ-16在直X型机尾段结构疲劳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升机尾段是整个机体最薄弱的环节,开展直升机尾段疲劳试验,可为直升机全机寿命评估提供试验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型号直升机尾段结构疲劳试验为例,介绍了多点协调加载系统ZPXJ-16在该试验中的应用,阐述了其加载方法、系统工作原理及系统标定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抗坠毁座椅是提高直升机坠落时舱内乘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某直升机座椅抗坠毁试验调试分析为例,着重阐述了直升机座椅抗坠毁试验技术,并对试验调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刘玮  滕青  刘冰 《航空学报》2018,39(5):221712-221712
以民机结构试验机身垂向加载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3种加载方案(蒙皮胶布带加载、客舱地板单层加载、客舱和货舱双层地板结构加载)。结果表明双层地板结构加载方案能够更真实地模拟机身框结构内力分布,更适合作为全机结构试验机身加载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板结构的机身双层双向加载技术。通过开发一种机身载荷施加策略及配套的加载装置设计技术,解决了固定杠杆比加载系统实现不同工况机身有效加载的问题,并通过全尺寸模拟试验,证明加载装置末端节点载荷分配误差小于1%,加载装置设计满足试验使用要求。该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某型在研飞机全机静强度适航验证试验,提高了试验质量与效率,并可为同类试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某型直升机平尾主承力管梁的结构特点和受力特性,研制了一种全复合材料平尾主承力管梁结构。通过理论计算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采用MSC.Patran/Nastran建立了管梁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实际载荷及约束条件进行了静强度分析,给出了结构应变与位移结果;同时设计了强度试验方案,对管梁结构进行静强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管梁结构满足强度设计要求,与金属材料相比,减轻了17.6%的结构重量,充分体现了复合材料管梁结构优良的整体性能和承载能力,为复合材料应用于直升机主承力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詹明望  于涛 《飞行试验》2004,20(3):22-24,39,44
某型火箭弹射座椅是为某型飞机专门设计的一种新型救生系统,该火箭弹射座椅采用了多项新技术,通过空中弹射试验,验证该救生系统在实际飞行条件下的救生性能。经过6次平飞和机动状态弹射试验,结果表明.该火箭弹射座椅救生性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标准样件试验,获得直升机桨叶前缘包铁的静强度极限和疲劳极限,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应力集中系数,再应用应力集中系数对试验中获得的静强度极限和疲劳极限进行修正。本文最后以某型机桨叶前缘包铁为例,通过计算分析,给出了其静强度结论和寿命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某无人直升机可靠性数据,基于AMSAA模型,对该型无人直升机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得到该无人直升机系统可靠性指标,评判该无人直升机现阶段可靠性水平增长的趋势。该方法可以为其它型号的无人直升机的可靠性评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某型民用运输机主起落架连接区结构静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机静力试验是飞机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验证飞机结构强度和静力分析正确性的重要手段。为验证某型民用运输机主起落架连接区结构满足静强度要求,以及有限元计算分析的正确性,在静力试验飞机上进行了主起落架连接区结构静力试验。通过全机有限元模型和细节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进行加载、应力\应变、位移试验数据与有限元计算值的分析对比,计算值与试验数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混合Beta分布的火箭弹射座椅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海平  蔡瑞娇  王玮 《航空学报》2009,30(2):232-235
建立了一种综合利用子系统试验数据和现场整机试验数据的火箭弹射座椅Bayes可靠性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卡方拟合优度检验确定继承因子,建立混合Beta分布后,基于后验分布评估座椅可靠性。采用该方法对某火箭弹射座椅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在置信水平0.90情况下其可靠度达到了0.924。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现场试验情况下,评估结果比经典统计方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詹明望 《飞行试验》2002,18(4):13-18,37
某型弹射座椅是为某些飞机设计的新型救生系统,通过空中鉴定弹射试验,验证该座椅在实际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和救生性能,6次空弹试验,先进行了平飞中速弹射试验,然后进行俯冲、横滚、下沉,倒飞和平飞大速度机动状态下的弹射试验,机动状态下的弹射试验在我国是首次进行,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课题组认真分析技术难点,使问题逐一解决,最终使鉴定弹射试验安全优势完成,试验证明,该座椅在机动状态下的弹射,工作程序正常,救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型直升机适航取证的任务需求,在相应简化和配重基础上,对直升机进行全机柔性体建模。参照WG30整机水上砰击试验的研究方法,通过LS-DYNA中的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 SPH)方法研究直升机在9 m/s垂直速度下水上砰击情况,选取驾驶舱底部、客舱中部、客舱后部三个位置为测量点,得到直升机触水后的整体运动趋势以及直升机底部压强、加速度与底部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模型的对比,研究了短翼和气囊对直升机水上砰击的影响。仿真结果与试验结论相符,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为直升机水上砰击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验证某直升机用锁闭机构的耐久性能,在没有现行标准的情况下,作者采用逐步加载的方法确定预紧力进行耐久性试验,该方法为耐久性试验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飞机静力试验是验证其结构静强度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国内相关飞机机身和机翼静力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选取空客A320飞机方向舵,基于有限元思想模型简化,确定加载点及加载方式,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方向舵的结构静强度和飞行过程中舵面上的载荷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开发了计算载荷分布软件。该软件可用于民航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方向舵受力的特点,同时为A320方向舵静力试验实验室的建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直升机抗坠毁座椅用智能气囊缓冲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坠毁座椅是提高直升机安全性的重要措施。本文首次研究了应用于直升机抗坠毁座椅的智能气囊缓冲器,论述了智能气囊缓冲器在直升机上应用的可行性。智能气囊采用了智能材料与结构新概念设计.可提高缓冲器的性能。与其它缓冲器比较,智能气囊能主动控制冲击过载,可使坠撞事故中乘员受到的冲击过载更为平缓,提高缓冲保护的有效性。初步实验结果证实智能气囊缓冲器的原理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某型直升机主减滑油冷却风扇性能测试试验情况,并对进口风扇和国产风扇的性能作了分析比较,为该型直升机国产化风扇性能作出了结论,同时为直升机用风扇性能试验总结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直升机飞行高原试验结果对不同海拔高度下直升机的地面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重量、不同离地高度下直升机悬停实验得到的C_t~M_k曲线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高原环境下飞行试验的直升机地面效应函数模型。基于该模型给出了海拔高度对直升机地面效应影响的数值结果,对后续直升机高原试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单发直升机空中起动飞行试验是风险很高且意义重大的试飞科目。结合某涡轴发动机的性能鉴定试飞,开展了单发直升机空中起动试飞技术研究。通过分析空中起动试飞的风险点,设计了一套包含前置科目在内的单发直升机空中起动试飞方案,并基于试飞数据,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以试飞员这一独特视角,总结了试飞中的经验和关注的重点,可为飞行试验从业人员和试飞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直升机抗坠毁救生技术的分析,着重阐述了抗坠毁座椅的工作原理、特性要求, 讨论了吸能机构、约束装置、座椅垫的设计思想,分析了人体损伤机理和耐限。得出了武装直升机座椅、起落架和机体下部结构的抗坠毁性能,特别是座椅的抗坠毁性能决定抗坠毁生存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准确计算直升机在不同飞行状态的有效气动参数对于确定直升机飞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复杂的旋翼空气动力现象以及直升机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准确预估气动参数有较大难度。为此,采用无量纲分析法建立直升机悬停状态的数学模型,首先对参数重组,确定了几个悬停状态重要参数,包括气动参数和直升机状态参数;然后,以直-9×型直升机为例,结合实际试飞数据,提出了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参数辨识的方法;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了辨识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辨识结果有效地用于直升机悬停性能拓展。结果表明,这种利用参数辨识进行性能拓展的方法是可行的,由于辨识结果是利用实际试飞数据确定的,拓展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可有效减少试飞周期,节约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   

20.
截至2012年12月中旬,由中航工业直升机所和中航工业哈飞联合研制的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AC352成功完成了雷击试验、鸟撞试验以及中机身极限载荷静强度试验。鸟撞和雷击试验是对直升机飞行过程中抗击意外飞行物和应对雷电不良自然天气的安全性检验,极限载荷静强度试验是对直升机机身材料在持续运行状态下寿命极限的考核。试验过程和结果必须同时满足中国民用航空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