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全  黄俊 《飞机设计》2011,31(2):9-12,29
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超视距空战逐步成为了现代与未来空战的主要战斗方式.而隐身技术作为提高战斗机空战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正被各国所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基于影响图的兰彻斯特微分方程,对战斗机在超视距空战中的隐身效能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算例,计算了不同RCS下的战斗机超视距空战交换比,从而分析了战斗机RCS对战场走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超视距相关的机动性和敏捷性要求。根据已经建立的仿真平台,以两架典型三代战斗机为对抗双方,借助矩阵博弈的决策模型进行了一对一空战仿真。在此基础上,调整有关飞机机动性和敏捷性参数,利用所得作战结果评估飞机的作战效能,并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作战飞机设计的影响。仿真结果再现了红蓝双方由超视距空战到视距内空战的整个作战过程,结果对飞机参数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身技术已经成为战斗机划代的重要指标。目前,美国的隐身飞机发展最为成熟。通过在飞机外形上的独特设计和喷涂具有吸波功能的隐身涂料,使得F-117、B-2、F-22A 和最新的 F-35等隐身飞机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大大减小。不过,美国人以外形隐身为主的方法无疑要损失飞机的机动性能,可以说是一种被动的隐身。和美国不同,俄罗斯将隐身技术的突破重点放在了等离子隐身上。近年来,俄  相似文献   

4.
从90年代初期美军在“沙漠风暴”行动中使用其秘密研制的第一代隐身战斗机F-117A起,到90近代末发生的“科索沃冲突”中美国采用了最先进的B-2隐身战略轰炸机,隐身飞机的作战效能一再引起各国的关注。然而,隐身飞机的维修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一个难题。由于隐身飞机的生存主要依赖于小的雷达反射面(RCS),然而雷达反射面受飞机起落架舱门的缝隙、采用紧固件固定的检查口盖缝隙以及飞机蒙皮表面的电磁间断特性等的影响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飞机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少快速检查口盖的数目,对于在空中飞行的必须打开的武器舱门、…  相似文献   

5.
现役战斗机改进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役战斗机的改进要服从军事需求、成本和技术可行性三个方面。以网络中心战、超视距作战、电子对抗和隐身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战争将使现役战斗机的改进重点能够充分地适应这种环境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一种战斗机超视距空战的作战方法,构建了雷达、导弹和战斗机的功能模型,以及空战各阶段的作战流程。以战斗机损失比来分析结果,采用2k因子法设计和统计了战斗机隐身性能、导弹射程、战斗机数量、信息共享等因素的影响。当战斗机的RCS较低,使得敌方雷达探测距离显著降低,导弹的发射距离显著低于其射程时,导弹射程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其对空战结果的影响将小于RCS;战斗机之间有信息共享相对于无信息共享情况,红/蓝损失比平均提高61%;信息共享可以增加空战优势,提高己方战斗机群的打击效率。  相似文献   

7.
李义军  黄俊 《飞机设计》2007,27(6):56-59
超视距空战已经成为现代空战的主要模式。本文通过对战斗机生存力进行分析,用概率分析法计算了敏感性概率和易损性概率,评估了飞机生存率和飞机损失比等作战效能指标,发展了一种新的超视距空战效能的计算方法。给出了战斗机一对一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的计算实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灰色关联综合优化法评估超视距空战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以往的效能评估中存在效能指标可信度降低、缺乏横向可比性等弱点,提出利用灰色关联综合优化法对战斗机超视距空战效能进行评估.分析影响超视距空战效能的因素,建立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层次体系模型,通过评估实例研究利用灰色关联综合优化法评估战斗机超视距空战效能的步骤.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表明,灰色关联综合优化法是评估超视距空战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态RCS是影响战斗机突防概率的重要因素。围绕动态RCS这一关键要素,建立了空空动态RCS求解模型,得到了典型机动下战斗机的动态RCS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基于动态RCS的典型机动下的雷达探测概率。基于仿真的静态RCS数据库,耦合飞机抖动模型,研究了拉升机动、空间机动以及空空对抗下某型隐身飞机的动态RCS。通过仿真发现:战斗机的机腹、垂尾及尾喷管部位RCS较大,从而导致了较高的探测概率;对于拉升机动,保持较大的航路捷径更有利于隐蔽突防。  相似文献   

10.
飞航导弹对地空导弹的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对作战效能的定义,针对某型飞航导弹给出了其作战交通分析模型的解析法表述,建立了飞航导弹与某典型地空导弹攻防对搞的仿真模型,最后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学仿真验证,并分析了影响导弹作战效能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可以从降低飞航导弹的RCS值、采用超低空突防和多发齐射等三个方面提高飞航导弹对地空导弹的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11.
杨波  赵培林  蔡三军  周生林  陈川 《航空学报》2020,41(6):523465-523465
座舱是战斗机三大电磁散射源之一,座舱盖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减缩技术是实现新一代战斗机全机雷达隐身性能的关键技术。基于新一代战斗机隐身外形平台,座舱盖在隐身技术、透明件结构、抗鸟撞、弹射救生、光学性能、结构变形控制等领域均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以新一代战斗机为背景,研究了座舱盖性能提升的4项关键技术:座舱盖隐身性能提升技术、大型整体座舱盖透明件结构设计技术、复杂曲面座舱盖光学性能仿真优化技术、大尺寸活动部件变形及状态控制技术。经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新一代战斗机座舱盖设计技术体系的升级,促进了新一代战斗机座舱盖技术和性能的跨代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下一代战斗机设计中的几个飞行力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浩 《飞行力学》1996,14(1):1-9
综述了下一代机设计中的超音速巡航和隐形,敏捷性与过失速机动和空战模拟等几个飞行力学问题,讨论了这些问题提出了背景,每个问题中涉及的飞行力学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些方面的进展,着重讨论其中的过失速机动的机理,典型飞机的非线性控制律设计以及建立作为战斗机作战效能评估所用的空战模拟软件,并在其设计中应当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而由此得以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多目标超视距空战是今后空战的主要形式,多目标攻击武器系统是当今航空武器系统研究的重点和发展的标志。本文分析了多目标攻击系统的特点,并阐述了用快速模拟法对导弹允许攻击区的计算方法以及单机多目标攻击的战术决策思想。最后介绍了多目标攻击系统仿真试验。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评估编队歼击机超视距空战效能的多步裁定法。用损失交换比和剩余飞机数量作为效能指标,将最优火力分配与空空反导弹引入到多步裁定模型中。考虑了电子对抗与飞机生存力,计算了歼击机领先发射概率、空空导弹击毁概率和发射次数。算例表明,领先发射一方超视距空战效能通常较高,滞后发射一方若采用最优火力分配、空空反导弹、电子对抗及提高飞机生存力等措施也可提高超视距空战效能。此模型计算简便,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军用飞机的空战和对面攻击能力,对歼轰机进行总体设计。采用CATIA软件,设计出隐身歼轰机的三维数字样机和武器挂载方案;基于物理光学法和等效电磁流法,采用自编的RCSAnsys软件,数值模拟歼轰机的数字样机在X、S和UHF波段下的RCS特性和强度分布特性;基于湍流模型的k-ε方程和控制理论的N-S方程,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歼轰机的数字样机所在空气流场的压强和速度分布云图,得出整机的升阻特性。概念设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内置弹舱的歼轰机前向±30°的RCS均值≤-4.728 dBsm,超声速飞行时歼轰机的升阻比约等于5.6337。  相似文献   

16.
郭展智  陈颖闻  麻连凤 《航空学报》2020,41(6):523485-523485
针对鸭翼对鸭式布局战斗机整机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与分析。首先,分析了鸭翼的散射机理,然后运用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MLFMM)进行特定模型的整机外形RCS计算,通过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的RCS对比,分析了鸭翼散射对整机RCS的影响,包括鸭翼偏转状态下对整机的影响。然后,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鸭翼边缘散射和对缝散射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抑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对鸭翼散射进行抑制或消除之后,鸭式布局完全可以应用于高隐身飞机的布局设计,其隐身性能与常规布局相当。最后,总结得出鸭翼隐身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现代超视距空战典型过程的分析,将超视距空战过程划分成3个阶段,以Lanchester方程为基础建立了阶段Ⅰ、Ⅱ的兵力损耗模型,分析了机载中、远程空空导弹武器系统作用距离对敌剩余兵力的影响;以优势函数矩阵为基础,探讨了"枚举法"目标分配模型,提出了阶段Ⅲ的效能评估模型。通过对所建模型的分析,探讨了超视距空战不同阶段的作战规律。文中所建模型可用于对现代超视距空战效能评估,空战过程的优势评估、进程预测、装备反算等问题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赵长啸  何锋  李浩  王鹏 《航空学报》2020,41(6):523416-523416
为满足未来先进战斗机全战斗过程的对敌压制能力需求,分析了作战任务与航电系统支持能力间的关系,建立了"作战任务-航电能力-资源需求"间的关系矩阵和航电系统效能模型;以最大化全飞行阶段航电功能整体效能和飞行安全为目标设计了针对不同作战场景的航电系统动态重构策略及重构流程;通过数值分析,对比了动态重构航电系统与静态配置航电系统在不同作战区边界的效能,表明动态重构特性能有效提高战斗机各阶段的作战效能,提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阶段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