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进我国实施缩小垂直飞行间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精度高度表等一系列航空电子设备在民用飞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RVSM)所涉及的技术已经成为成熟技术并得到了全面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提高飞行流量和航空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RVSM是指在飞行高度层2万9千英尺(8850米)至4万1千英尺(12500米)之间的空间范围内,飞机之间的最小垂直飞行间隔标准由过去的2000英尺缩小为1000英尺,该空间范围内飞行高度层的数量从原有的7个增加到13个,新增6个飞行高度层,可用飞行高度层数量增加了86%,显著增加了空域容量。国际民航组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RVSM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用航空》2007,(12):10-10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和国家空管委的统一部署,中国民航于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在我国8400米以上、12500米以下的空域实施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问隔,飞机的巡航高度层将由过去的7个增加到13个,空域容量和利用率将得到明显提高,对减少航班流量控制和航班延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今年11月22日零时起,中国大陆将实施8400米以上高度层缩小垂直间隔,由原来的600米垂直间隔缩小为300米,可用飞行高度层增加了6个,空域容量增加87%。在不改变现有空域、航路航线划设的前提下,大大缓解了高空空域拥挤状况,并且能更好地为航空公司提供最优巡航高度层,节省燃油消耗,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张昕  郑毅 《国际航空》2007,(5):44-45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市场的运输需要与民航的运行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空管系统面临着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航班延误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中国民航准备今年11月开始实施缩小飞行高度层间隔(RVSM)措施,这项举措对提高空域利用率,改善我国边境地区飞行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实施过程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南中国海空域是连接亚、美、欧几大洲的重要的国际航路空域,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一直由外国人执管。在国际民航组织的大力支持下,随着中国经济力量的增强和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南中国海空域管制权终于在2001年11月2日交到了中国手中。南中国海空域管制权回到中国手中,该空域航路除了得到高科技、具备国际标准的设备、人员的保障外,该空域的航路结构调整和重组也得以展开,如在原来两条主要航路的基础上新增四条平行航路,原来绕道外海上空的航路此次直接取道海南岛上空,并将在一定空域缩小飞行的垂直间隔和侧向间隔。负责南中国海空域管制的中国民航三亚责任区的启动,对中国民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推动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水平的国际化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际民航组织北大西洋地区于1997年3月27日起在其最低导航性能规范空域、33000~37000英尺的空间实施缩小的重直间隔标准(RVSM)。此举不仅令航空器经营者受益匪浅,同时也令国际民航组织其他地区目前正在从事缩小垂直间隔标准研究的专家们深受鼓舞。本文的目的是向国内同行介绍国际民航组织缩小垂直间隔工作的背景情况以及就深化我国高度层的改革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一、垂直间隔与国际民航组织现行委间隔标准的产生垂直间隔顾名思义,是指航空器之间的高度差。对肮空器进行垂直间隔长期以来一直是空中交通管制部门防止航空器相撞的基…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用航空》2008,(1):24-25
1.民航总局党委提出建设和谐民航战略任务;2.中国民航创造航空安全新纪录;3.中国民航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4.南航和国航、上航相继加入国际航空联盟;5.中国民航完成空管一体化改革;6.中国前十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均超过1000万人次;7.民航总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8.“京沪空中快线”开通;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的飞行高度层系统自1964年建立至今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总体体现了垂直间隔逐步缩小,飞行高度层逐渐增加,空域容量持续增大的态势,为推动我国民航运输发展,保障飞行安全,起到了十发重要的作用。笔者有幸亲历我国三次飞行高度层改革的全过程,既感受到改革的艰难,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对我国飞行高度层系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我国较早时期飞行高度层配备规定20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飞行高度配备设想,其目的是防止飞机空中相撞。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和飞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22日零点,中国开始实施缩小垂直间隔(RVSM)的运行,对RVSM适航性的研究极其重要,但中国RVSM空域运行相对于北大西洋空域于1997年3月27日开始实施缩小垂直间隔具有十年的空白期。根据相关航空手册,借鉴实施RVSM运行的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验,结合中国民航的实际情况和管理体系,研究缩小垂直间隔的适航性;对中国RVSM运行中遇到的米英制高度显示差异以及高度层配置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运用对应查找的方式解决米英制高度问题的转换方法,使中国的RVSM运行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航的快速发展使得空中交通活动总量也同步快速增长,为了满足航空运输企业对空域的需求和解决航班延误问题,这两年来,民航空管部门加大投入,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规范,如扩大雷达管制范围,缩小纵向、侧向间隔;实施缩小垂直间隔最低标准(RVSM),缩小垂直间隔。但是,有些基础性问题,如空域的使用、管理权,管制员不足使扇区开放不充分等,尚未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空管委关于“我国缩小8400米以上飞行高度层垂直间隔(RVSM)方案”计划,我国预计将在年内实施新高度层的改革方案。届时,我国的飞行高度层配备将出现重大变化,我们只有未雨绸缪,解决好高度层改革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安享改革的胜利果实。  相似文献   

12.
空中交通流量逐年快速增长,迫切需要提高空域容量和空域利用率,缩小间隔标准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流量增长和减少延误,因此必须研究不同间隔标准下的碰撞风险,从而确定缩小间隔标准的安全性。建立了基于EVENT的垂直碰撞风险模型,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垂直间隔对碰撞风险的影响。结果证明,高空空域缩小垂直间隔标准后的碰撞风险满足安全目标等级的要求,而且随着流量的增长,缩小垂直间隔标准后的碰撞风险在最近15年内保持稳定的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11月21日1600UTC时起,我国已经成功地在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武汉、兰州、乌鲁木齐情报区和三亚飞行情报区岛内空域(1号扇区),高度层为8900米(含)至12500米(含)的空域内实施了米制的缩小垂直间隔(RVSM)。  相似文献   

14.
<正>为进一步解决空域容量的问题,加速飞行流量,减少航班延误,民航管理部门这两年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在2008年11月实施RVSM缩小航路间隔后,从2009年6月起,在中南地区各主要机场所在地的进近和塔台管制区(高度6000米含以下)试运行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以下简称"双目视"),缩小终端区的间隔。本文着重分  相似文献   

15.
实施RVSM对我国空域容量和流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结合缩小垂直间隔(以下简称RVSM)对空域容量和流量影响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RVSM实施后空域运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不仅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还管辖着1080多万平方公里空域。空中交通管理工作承担着指挥飞行、开发空域等重大职责。伴随着新中国民航60年来的快速发展,民航空管事业也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伊始,民航华北空管局于1月15日在北京空域实施雷达管制。 华北空管局1997年底在北京终端区成功实施雷达管制,这种现代化、科 学化的空中交通管制方式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大大增加了北京终端区的飞行 流量。现今的首都机场航班日流量已突破640架次。然而,只在北京终端区实 行雷达管制仍无法满足飞行量的日益增长。此次北京区域雷达管制的实施,将使飞机间的操纵间隔缩小,提高空域利用率,增加飞行流量。同时,由于雷达设备可以对飞机进行不间断监控,精确地掌握飞机位置、飞行高度和航向,使 飞机和旅客的安全系数大大…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我国现行飞行高度层间隔规定得过大,已经影响了空域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此,有必要探讨一下修改有关法规、缩小飞行高度层间隔,满足各航空部门的需要的可能性。本文着重叙述了调整间隔防止空中飞机相撞的三要素(纵向、横向和垂直);寻找主要矛盾点采取分流飞行活动;正确使用航行仪表、严格掌握技术标准的综合治理方法。并对气压式高度表的机械、校验、方法、气动力、延迟等误差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从而认定现有设备不需要换装电动高度表和大气数据计算机,也能把高度层间隔降下来。同时提出以用绝对和法去综合各种原始误差,作为确定高度层间隔的依据是过于保守的。应该把各种误差分清性质,对不规则的原始误差采用方和根法综合、对规则的原始误差和固定影响因素仍用绝对和法综合较为合理。最后,根据部分调查结果计算出不包括管制容量和缓冲间隔的双机间隔为335.9m;如果考虑了诸因素后,在中、高空飞行时,双机同向飞行的间隔为1200m、双机相对飞行的间隔为600m 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航走企业化道路,民航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航的运输增长速度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2倍,为世界民航平均增长水平的4.3倍。中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世界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35位,上升到1994年的第11位。截止1994年底,中国民航共有航线727条,比1980年增加546条。航线里程135.5万千米,比1980年增加104.5万千米。其中国内航线630条,通航127个城市;国际航线84条,通航39个国家的56个城市;至香港地区航线13条;另有26个城市的定期包机飞行。  相似文献   

20.
罗涛 《民航管理》2023,(10):64-67
<正>近年来,中国民航面临持续增长的飞行需求与受限的空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对空中交通管制系统的保障能力提出巨大挑战。一是飞行量增长的挑战,在疫情前,我国的航班量已经连续增长了20年,国际民航组织也预测,未来20年中国还会是航班量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区。预计至2035年空管系统区域扇区将达到58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