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涡轮叶片椭圆形扰流柱排冷却通道的流动和换热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排列间距、迎角、椭圆长短轴之比等因素对冷却通道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在相同截面积和排列方式条件下,椭圆形扰流柱迎角为0°时,分析结果表明,椭圆形扰流柱冷却通道压力损失系数约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51.7%,平均努塞尔数约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83.75%;长短轴比为5/1.8时,压力损失系数仅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长短轴比等于3/3)28.1%~35.5%,平均努塞尔数为圆形扰流柱通道的71.1%~75.06%. 相似文献
3.
4.
5.
6.
张学姣;由儒全;李海旺;韩贺明 《航空动力学报》2025,(4):331-341
实验研究了涡轮叶片旋转状态下带扰流柱侧向出流楔形通道换热特性。研究雷诺数范围为10 000~80 000、转速范围为0~1 000 r/min。旋转增强了通道的前、后缘面平均换热,在通道内部X/D=8.23位置换热增强最明显:在雷诺数为10 000时,转速为1 000 r/min时比100 r/min前后缘平均换热增强211%,当雷诺数为80 000时增强44.4%。在通道外部,各无量纲位置的换热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不同无量纲位置的换热强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转速为1 000 r/min时,雷诺数增大会增强换热:内部光滑区域无量纲位置X/D=3.97,雷诺数为80 000时换热是雷诺数为10 000时的3.31倍;外部扰流柱区域无量纲位置X/D=8.23,雷诺数为80 000时的换热是雷诺数为10 000时的1.47倍。补充了涡轮叶片尾缘带扰流柱楔形通道在高雷诺数和高旋转数条件下的换热。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在涡轮叶片尾缘通道中添加扰流柱可以改变尾缝内冷气流量的分配及流场均匀性,但同时会增加流阻,因此尾缘通道中扰流柱和尾缝的几何匹配对叶片的换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方法,以尾缘通道内无扰流柱模型M0为基准模型,对比分析在静止和三种旋转速度下带有三种不同扰流柱结构的尾缘内部流动。其中,M1添加单列扰流柱,数目13,直径D=2mm;M2与M3添加双列叉排扰流柱,数目分别为16和17,直径D=1.2mm,两模型仅在靠近尾缝1处扰流柱布局不同。数值结果揭示:(1)尾缘通道扰流柱可有效增加各尾缝冷气出流的均匀性,对1~3尾缝内的流动影响较大,小直径叉排扰流柱布置形式更优于大直径单排;(2)与M0相比,三组带扰流柱模型的通道压力损失稍有增加。其中,M2和M3基本相同,因对流场扰动较大,略高于M1;(3)随着旋转速度的增加,尾缝内压力损失逐渐降低,但四组模型尾缝内的流场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两端进气时涡轮叶片尾缘扰流柱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试验模型对涡轮叶片尾缘横肋、扰流柱通道进行了简化,并放大四倍,保留了叶片尾缘的基本特征。试验中通过调节扰流柱通道和横肋通道的流量分配,得到各测点的压力分布和努赛尔数据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扰流柱通道两端进气结构,使整个通道的压力分布和换热分布比较均匀,克服了一端进气时流阻和压力损失较大引起的叶尖换热较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了解旋转对涡轮叶片尾缘扰流柱通道的流动换热的影响,在静止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旋转情况下梯形小间距扰流柱通道内的流动结构和换热情况.数值计算结果表明:①旋转时沿着径向静压逐渐升高.靠近叶根的流量变小,而靠近叶片顶部的区段出流量变大.②在扰流柱区,旋转时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端壁换热都略有增强,但增强的幅度不超过7%,迎风面略高于背风面,但差别不大.沿着径向换热逐渐升高,靠近叶尖处的换热强而靠近入口叶根处的换热弱. 相似文献
13.
实验和数值研究了涡轮叶片尾缘内部冷却通道中冲击孔板与扰流柱组合结构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扰流柱叉排地布置在叶片尾缘端面上.冲击孔板穿孔率为0.07~0.44,冲击距为1.5~4,基于进气通道水利直径和平均速度的雷诺数为1 600~4000.采用瞬态液晶传热测量技术获得了柱肋通道壁面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分布,并分析了冲击孔板穿孔率、冲击距、雷诺数对柱肋通道流动结构以及表面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小的穿孔率下形成的强烈冲击射流能够显著提升组合结构的平均传热性能,但是会极大地增加其流动损失;冲击距和穿孔率对冲击-扰流柱组合冷却结构的传热和压损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组合冷却结构的传热性能是光滑通道传热性能的2.0~9.4倍,而其摩擦因数是光滑通道摩擦因数的136~1 800倍;获得了组合结构的强化传热因子与相关参数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14.
梯形和矩形通道内短扰流柱排流动与换热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得到逐渐收缩的梯形通道内扰流柱排的流动换热的规律,对梯形通道内扰流柱排的端壁换热和压力损失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矩形通道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1)梯形通道与矩形通道的端壁总平均换热系数相差不大,但是梯形通道内每排扰流柱的Nu数相差较大。(2)相同来流Re数条件下,梯形通道的压力损失系数远大于矩形通道。所以,在实际计算逐渐收缩的梯形通道内扰流柱排的平均换热时,可近似采用矩形通道内扰流柱的实验关联式,并且将每排扰流柱分别计算。在计算压力损失时,不能将梯形通道近似成矩形通道。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装有圆形、椭圆形和水滴形三种叉排扰流柱阵列矩形通道内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通道内流场、压力场以及壁面温度场的基本特征,并对其强化换热特性和压力损失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装有水滴形扰流柱阵列的矩形通道压力损失分别为前两者的51%和95%,而恒热流壁面的平均对流换热系数相对于前两者而言分别降低了20%和7.9%,压力损失降低的幅度明显高于强化换热的减弱。综合性能评估表明,水滴形扰流柱是一种具有较好综合性能、替代常规圆形扰流柱的理想结构。 相似文献
17.
18.
带射流冲击短扰流柱排内的流动和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五孔探针测量了带射流冲击的短扰流柱排内的流场,并用压力扫描阀测量了端壁和柱面的压力分布,分析了在涡轮叶片尾缘区内射流冲击强化扰流柱排通道内换热的机理,研究发现,带射流冲击时流动在靠近扰流柱表面附近速度较大,在对称中心区域有大片低速区,压力系数远远小于无射流时情况,气流经过孔板后压力系数迅速下降,达到最小值,沿流动方向压力系数逐渐恢复。随喷射雷诺数增大,扰流柱表面的分离点位置后移,总结出了实验工况范围内带射流冲击的短扰流柱排内压力损失系数与雷诺数之间的经验公式,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中一般都布置扰流结构以强化换热,带走传入的热量来保护叶片。针对一种三维扰流结构,在布置有该结构的方形通道内,研究了流动参数与结构参数对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扰流元高为通道当量直径的1/8。雷诺数变化范围为1.5×10~4~8.0×10~4,扰流元流向间距变化范围为3~10倍扰流元高度。结果表明:针对该结构,雷诺数的变化只影响换热强度的大小,并不影响换热分布。同一换热面上扰流元顺排的换热效果比差排方式更好。随着扰流元流向间距的增大,通道换热面的平均努赛尔数比和通道流阻系数比不断下降,扰流元间距达到其8倍高度以上,下降速度减缓。扰流元张角在80°附近时,有最佳的换热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液晶瞬态技术测量带侧向流扰流柱通道端壁换热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热色液晶瞬态测量技术测量带侧向流扰流柱通道端壁全表面换热系数的分布,研究了侧流比及雷诺数对换热的影响,其中,侧流比为0.25~1.0,雷诺数为3×104~9×104。结果表明:(1)侧流比对扰流柱通道的流动形态及端壁换热有重要影响;(2)存在一个临界侧流比,在临界侧流比以下,流动形态沿主流方向呈错排流状态;在临界侧流比以上,流动形态沿侧流方向呈错排流状态;在临界侧流比附近,流动为顺排流动状态,方向在主流和侧流方向之间;(3)侧流比较小或较大时,扰流柱通道端壁换热较强;在临界侧流比附近,换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