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宏金 《太空探索》2005,(12):36-39
神舟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两居室”.两室之间有一个圆形的舱门.这个舱门是为返回舱提供密封环境,确保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舱内压力的,一旦不密封,就将给航天员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舱门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门。  相似文献   

2.
深空高速再入对返回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采用传统弹道式返回,将使返回器面临残酷的气动热环境,同时需要解决落点偏差大的问题;采用新的预测制导返回技术需要解决返回过程的航迹规划、制导和姿态控制问题.根据球冠倒锥外形飞行器在大气层内再入飞行时的受力情况建立飞行器的动力学模型,然后对弹道式返回和预测制导返回两种飞行方案进行仿真,最后围绕返回飞行总体特性参数和返回方式的技术要求等进行工程应用分析,为深空返回的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于载人地月转移任务,应急返回轨道是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的保障。针对载人混合轨道地月转移对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基于载人地月混合轨道,提出了3种一次脉冲的应急返回轨道,即直接返回、即刻机动绕月返回及绕月后机动返回等模式。研究了不同时刻发生故障后,利用3种应急模式返回地球的转移时间和速度增量等特性,研究了载人地月转移全过程出现故障后的应急方式,总结了3种应急模式的应用特点及优劣,可为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顶层任务分析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火星采样返回对于认知类地行星起源和生命宜居性、奠定未来载人登火基础具有重大意义,是下一代火星探测任务的重点目标。目前美、日、中均已公布火星采样返回任务的计划或相关设想。美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预计时间跨度逾10年,将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研制发射样品返回着陆器、样品收集火星车和返回地球轨道器等,将毅力号火星车采集的样品带回地球。日本计划开展火卫一采样返回任务。分析国际采样返回任务方案,有助于中国火星任务的科学目标凝练和工程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5.
《太空探索》2004,(10):20-21
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职业——航天员。由于载人航天任务的特点,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都非常特殊.要经历发射上升段的振动、噪声,要经受飞船上升和返回的过载,要经受轨道段的微重力环境。座舱内空间狭小,航天员除必须适应这些环境.掌握此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相信大家不会对火星取样返回(MSR)这个词感到陌生。除了中国已正式宣布火星取样返回探测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也宣布了火星取样返回探测计划,并公布了该计划的执行细节。尽管国内外有了火星取样返回计划,但毕竟还都没有实现,国内对这方面的报道也比较少。本文就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介绍,主要涉及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要取样返回?取样返回的科学目标是什么?到火星的什么地方选取样品等。  相似文献   

7.
云英 《太空探索》2013,(8):26-29
6月26日,当神舟十号成功地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的预定区域,看到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身体状况良好时,人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为什么对航天员返回这样担心呢?因为,载人飞行的返回阶段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国外的载人飞行过程中,返回段出现重大灾难性事故的就有3起,11名航天员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外,还发生过多起返回故障、航天员受伤事件。  相似文献   

8.
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需要着重考虑任务的安全性,能否“自由返回”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在轨道设计上存在两项要求,首先是地月转移,然后是经月球近旁转向并判断能否返回地球,即实现飞越月球以后的无动力返回。文章结合精确的行星历表(DE405),首先比较不同力模型中同一条轨道的返回情况,以确定初始轨道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摄动力;然后分析了返回时近地距的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出发时刻、转移时间、倾角组合等,提出了一种可使返回近地距逐渐向设定的目标值靠拢的单向搜索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信度高,能够满足轨道设计时要求的各项约束条件。该工作对中国将要进行的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中需要用到的自由返回轨道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1993年10月~12月,在新乡站进行的高频返回散射观测实验,取得了大量很有意义的结果。从中看出:①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国的类型和形态特征;②高频返回散射电离图中最高观测频率、斜距的日变化规律;③返回散射观测中发现Es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飞航返回舱着陆是载人航天活运的最后阶段,也是航天活动成败的最后标志。降落伞对保证飞航安全返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飞航安全返回的“保护伞”。我国研制人员心系降落伞,情牵航天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消除采用梯度迭代求解算法求解再入弹道优化问题时对初始值的依赖,减小遗传算法对种群数量和迭代次数的需求,采用模糊思想设计了改进的稳态遗传-序列二次规划(GA-SQP)混合求解算法。针对等再入航程返回轨道设计问题,提出了初始种群的基因检测方法、基于模糊隶属度的评分函数建立方法和搜索过程中劣质基因的评分方法,考虑了过载超限时间约束、倾侧角翻转最大角速度限制等实际约束,给出了序列二次规划求解过程中再入点在瞄准点之后和制动时长过短的特殊情况下约束的处理方法。采用改进的稳态GA-SQP混合求解算法,可以实现近地轨道变高度返回的情况下等再入航程返回轨道设计。改进的稳态GA-SQP混合求解算法不依赖于初始值,种群数量较小,与未改进的遗传-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比迭代次数减少34.7%,计算速度和计算精度均达到工程适用程度。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的火星旅行首先要经过太空,然后到达火星表面,最后又通过太空返回地球。在火星旅行的整个来回过程中,航天员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的“考验”,但其中主要是失重、低重力、火星大气和宇宙辐射。因为这四种因素对航天员的危害最大,因此需要很好地研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3.
双二体模型是深空探测初步轨道设计普遍采用的假设.本文针对月球探测器从月球驻留轨道返回的任务,对直接返回型轨道和间接返回型轨道,建立了基于直观六参数的返回轨道模型.通过对直观六参数及出口点时刻这些可选参数的分析,得到了约束条件和可选参数的定性关系,易于搜索满足要求的返回轨道.最后针对两种返回轨道类型的算例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朱毅麟 《太空探索》2006,(10):28-29
人类重新返回月球的时候,绝不会满足于像30多年前那样,小心翼翼地、胆战心惊的穿着航天服在月球表面活动几个小时,再呆在登月舱中一两天,就赶快返回地球,而是要在那里安营扎寨,大兴土木,建设基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太空探索的深入,空间飞行器所面临的环境也越趋恶劣:太空飞行过程中的高温羽流防护,高速返回再入过程中高温气动加热;长时间日光下飞行会使飞行器表面温度越来越高;一些星球上高温的大气环境导致人类现有制造飞行器的材料无法抵挡。本文搜集国内外先进热防护系统研究资料,了解重点发展方向,介绍了我国神舟飞船热防护材料以及已经开发出的新型轻质高效热防护材料,为我国今后用于恶劣环境下的飞行器材料提供一些信息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飞行过程复杂、四器多组合模态协同控制复杂、多类约束关联组合复杂、多种关键控制密集难点,提出了月面采样返回飞行控制任务多目标协同规划设计,确保多目标在轨密集指令与各类型测控资源安排协同有序.分析了月球采样返回与以往月面软着陆和近地交会对接任务的继承差异,设计了复杂多目标器间代传上行控制关系描述、多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地月转移自由返回轨道的稳定性分析对载人登月任务轨道设计及中途修正策略规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地月会合坐标系下,推导了地月转移自由返回轨道的偏差传递方程,并基于标称轨道数据和解析方法,得到了轨道偏差随时间的扩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轨道偏差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特别是在绕月飞行后,偏差量迅速增加,偏差累积将使飞行器无法返回地球。因此,工程实际中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自由返回轨道,飞行器在地月飞行过程中必须要进行中途修正。  相似文献   

18.
动力下降点确定是实施月面软着陆的重要环节,是多系统间复杂迭代的过程,涉及轨道设计、制导律设计、着陆目标的采样区确定、着陆及起飞安全分析。其设计结果直接影响了最终着陆点的位置和着陆过程的着陆安全,也间接影响采样安全和采样工程目标的实现结果。针对嫦娥五号在实施月面软着陆前确定动力下降点的任务需求,提出了通过多次轨道控制与最优标称制导轨迹搜索联合控制策略的动力下降点确定方法。首先,根据月面无人自主采样返回任务设计总结了动力下降点确定原理和约束条件;然后,详细论述了月面无人自主采样返回任务软着陆过程动力下降点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嫦娥五号在着陆前主要的几次轨控实施结果分析了其对动力下降点的影响,同时综合了着陆区地形分析及着陆、起飞安全性分析,对动力下降点进行确定并根据最终在轨飞行结果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逐次逼近寻优方法”的月面软着陆环节动力下降点的确定方法有效,可以为后续地外天体软着陆等任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出舱行走,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如何保证航天员顺利上天,安全出舱,成功返回是任务成功的关键,同时应急救生、应急返回和备份返回也是飞行任务中必须考虑的的工作,应急救援系统当仁不让地担任了神舟七号守护神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正2020年,深空探测可谓热闹非凡。中国的嫦娥五号从月球取样返回,日本的隼鸟-2探测器从小行星龙宫取样返回,美国的"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探测器也从贝努小行星上取得了样品,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许多国家正酝酿从火星取样返回的计划。为什么人类对取样返回这么重视呢?特别是已经有了着陆探测,甚至对一些天体发射了巡视器,为什么还热衷于取样返回呢?本文将重点讨论取样返回的重要性,以及从小行星和火星表面取样返回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