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体系初步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环境与效应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国内外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空间环境监测与试验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制定并完善相应规划、建设空间环境观测体系以及加强相关技术的研究等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9,(2):48-48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1月23日用H-2A型运载火箭在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了“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和另外7颗小型卫星。GOSAT又名“息吹”(空手道的呼吸法),由JAXA、国立环境研究所和环境省联合研制,重1750公斤,用于监测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的密度分布,是首颗专门用于观测温室气体的卫星。它将能通过太空全球观测数据同陆地观测数据的结合,并利用仿真模型,  相似文献   

3.
环境减灾卫星国际服务模式探索与成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是我国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9月6日,我国成功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两颗光学小卫星(简称“环境减灾-1A、1B卫星”)。环境减灾-1A、1B卫星成功发射以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卫星在轨测试、运行管理、减灾应用、用户服务与宣传推广等工作。目前,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正常。一年来,在成功应对国内数十场新发灾害监测与评估,积极开展国内应用服务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国际服务模式,拓展为国外救灾工作提供灾害监测产品服务,并先后成功应对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加拿大火灾、中缅边境火灾、海地特大地震等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在国际上获得好评,展示了我国空间技术在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良好应用,树立了我国和平利用空间技术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徐菁 《卫星应用》2010,(2):44-49
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GMES)计划是欧盟的一项重大航天战略计划。本文在论述GMES计划的确立背景、目标和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调研GMES体系结构,对空间部分、现场观测部分、数据集成和信息管理以及应用和运营服务进行论述,分析该计划的国际影响和社会政治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空间遥感信息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卫星遥感技术使人类能获得大量对地观测信息,具有分辨率高、畸变小、可重复观测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领域,包括国土普查、石油勘探、铁路选线、海洋海岸调查、地图测绘、目标点定位、地质调查、电站选址、地震预报、草原及森林普查、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一个新型的信息生产和高端服务产业已经兴起并正在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应用遥感卫星的国家是美国,一些  相似文献   

6.
赵屾 《中国航天》2007,(1):14-14
未来5年,我国将发射资源02B、03、04星和环境减灾星座A、B、C星等6颗陆地观测卫星,从而建成更为完善的国家对地观测体系。这是2006年12月14日召开的庆祝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立15周年暨用户大会上传出的信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孙来燕、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长期关  相似文献   

7.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今天对外公布"高分一号"卫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据了解,"高分一号"卫星工程大大提升了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未来将为国土、环境、农业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工程》2009,18(3):20-20
2009年3月30日,据人民网报道,国防科工局在京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在轨交付仪式,两颗卫星正式交付给民政部和环境保护部投入使用。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是我国继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卫星之后又一个全新的民用卫星。卫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灾害的快速监测和预报,填补我国在环境减灾方面自主数据信息的空白。此前,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于2008年9月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据国防科工局负责人透露,即将挂牌的联合国天基减灾系统北京办事处,将向全球提供卫星减灾数据,A、B星在国际减灾服务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据悉,A、B星在轨测试期间已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提供了部分图像,并为澳大利亚扑灭森林火灾提供了及时的服务,反响较好。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提出了建站接收数据的申请。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将成为继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卫星之后,又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陆地观测卫星。  相似文献   

9.
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量的,但地震预测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在多数大地震发生前几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电磁波的强度、相位或者谱密度等将发生异常变化,电离层的电子、离子浓度和温度等会发生异常扰动,这些现象的出现向人们发出地震即将来临的信号。这些现象不仅在地面可观测到,在卫星上也能观测到。据此,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电磁卫星的探索研究,以期将其作为监测地震灾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遥感卫星主要由民用遥感卫星和军用遥感卫星两大类组成, 目前民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等;军用遥感卫星主要有:成像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军事气象及海洋环境卫星等。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863—308)主题“九五”期间对地观测领域的研究成果,侧重介绍并描述了机载对地观测系统、星载对地观测系统、前沿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城市、农业、环境、灾害、资源和西部地区的应用成果。  相似文献   

12.
《航天》2014,(11):5-5
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当晚,国防科工局立即启动民用遥感卫星应急观测与信息支持工作机制,紧急组织相关单位调整在轨卫星,执行震区高分辨率图像获取任务,同时向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中心等单位提供了高分一号、资源三号、环境一号C星卫星近期获取的震区8景图像数据产品。  相似文献   

13.
徐菁 《中国航天》2010,(7):22-27
<正>2.GMES计划的现场观测部分GMES现场观测部分(即通常所称的海陆空观测)包括用于实施GMES服务的所有地基、空基、船载及浮标测量。长期连续的现场观测一直是欧洲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欧洲政策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观测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有观测卫星近距离观测研究较少关注详查等任务特性的现状,设计分析了可实时、全覆盖、近距离观测空间目标的卫星编队构型。综合考虑绕飞相对轨道运动、传感器视场参数、旋转目标坐标转换等因素,简化了空间目标模型,将其表面进行网格离散。分析了各网格被单颗观测卫星观测的情况,统计详查覆盖率、详查最短时间,分析不同绕飞距离对任务特性的影响;设计卫星观测光轴转动策略和多星编队协同观测策略,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不同策略对卫星近距离观测任务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绕飞编队观测构型可满足实时、全覆盖观测空间目标的要求,可应用于绕飞监测、协同操作等近距离空间在轨操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遥感数据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自然灾害救助业务需求,分析了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应用能力,利用高分辨率“快鸟”(Quickbird)卫星、地球资源观测卫星一B(EROS—B)的光学数据、“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COSMO—Skymed)星座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航空及无人机的遥感数据,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灾民安置点规划、房屋倒损评估、帐篷动态监测、灾后灾民安置及环境、房屋恢复重建进度等进行了研究,其相关产品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先进的陆地观测卫星(ALOS)是日本的一颗高分辨率地球观测卫星。星上装有3种仪器:1)用于立体制图的全色遥感仪(PRISM);2)先进的可见光和近红外辐射仪-2(AVNI-2);3)相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这3种仪器可用于制图,区域观测和自然灾害监测。为了充分利用遥感器获得的数据,ALOS卫星具有大容量数据处理的功能,并且装有下一代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所必须的精确测定位置和姿态的发系统  相似文献   

17.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24,41(3):37-46
风云卫星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应用范围最广泛、成效最为显著的卫星系列之一,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加强装备自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气象高质量发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安全等多重挑战,风云卫星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系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突破平台和载荷关键技术,构建智慧协同观测体系。本文探讨了风云卫星智慧协同观测体系在气象综合观测效能提升、体系化智能化网络赋能及全方位环境保障等方面的必要性,在分析国内外气象卫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构建智慧协同观测体系的建设思路和初步方案,并对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风云卫星智慧协同观测体系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行星着陆自主导航中图像处理计算负担重的问题,分析了序列图像自主导航的可观测性,并提出了一种观测时序规划方法。通过可观测性分析得到了在未知环境中使状态可观测的最少观测次数,这是切换观测陆标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所构建的深度估计误差模型获得最佳观测间隔时间,从而自适应地规划观测时序,减少图像处理次数。仿真结果验证了可观测性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提出的观测时序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相比每个采样时刻均观测陆标,在不明显影响导航精度的条件下减少陆标观测次数45.9%,有效降低序列图像在线处理的计算负担,大幅提升未知环境中行星着陆器基于序列图像的自主导航能力。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16,(6):116-121
在月基对地观测优势和我国现有工程任务能力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月基对地观测的月球基地选址技术流程、选址原则及评价标准。在科学目标和工程任务能力约束下,对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包括月面地形地貌、观测时间、通信能力、能源需求、月球温度环境、兼顾天文观测多重观测体系因素等进行分析,为我国未来月球基地选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徐菁 《卫星应用》2007,15(3):45-50,65
论述了全球环境与安全监视(GMES)计划的确立背景和内涵,重点分析了GMES系统的对地观测卫星网络和数据管理策略,以及市场运作机制和应用前景,展望了GMES计划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