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12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在美国召开第12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IMAC)于1994年1月31日至2月3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来自22个国家的36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324篇论文,分21个专题,在5个分会场进行报告和讨论。主要专题有:模态...  相似文献   

2.
第四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4th International Modal Analysis Conference)于1986年2月3日至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举行。参加本届会议的有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西德、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28个国家的600余名代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248篇,按24个专题,分为48个分组进行。  相似文献   

3.
第29届IMAC会议(原名“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现称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11年1月31日~2月3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首府Jacksonville市召开。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五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29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XIX会议共有三百多篇论文,分成58个分组会,在7个会议室,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IMAC(暨仪器展览)1月30日~2月2日在美国Las Vegas举行,20个国家的近6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426篇,在会上正式发表261篇(已收入7th IMAC论文集)。其中美国128篇,其他国家共133篇。我国在论文数量上仍保持第二模态大国的地位,共53篇,其次是英国、比利时、法国,分别为15、13和11篇。  相似文献   

5.
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IMAC)自1982年召开第一届以来,至今已举行了整整十届。第十届IMAC于1992年2月3—7日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市召开。来自23个国家的5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9名,我院张令弥教授作为会议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两篇论文的作者出席了会议的全过程。 在本届会议上交流、并收入论文集的论文达327篇,数量为历届会议之首。原应在第九届IMAC(原订于1991年4月在意大利弗洛伦萨举行,后因当时海湾战事而取消)宣读的部分论文也在本届会议上作了交流。 大会开幕式由IMAC主任兼大会指导委员会秘书Dominick DeMichle先生主持,会议主办单位、美国试验力学学会(SEM)理事长William Fourney教授致欢迎辞。大会  相似文献   

6.
第18届IMAC(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近年来改称为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00年2月6~9日在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650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18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VIII分成37个专题,总共310篇论文,49个分组会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结构动力学计算的挑战”。大会特邀美国MathWorks公司主席和首席科学家CleveMoler博士作了题为“数学软件的演进”的大会报告。报告对近50年来,包括著名的MATLAB在内的数学计算软件的发展作了总结。为体现本届会议的主题,由专家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7.
IMAC会议,原称国际模态分析学术交流会,以机械、结构试验模态分析以及相关振动测试技术为重点内容。第一届IMAC会议于1982年秋在美国召开,反映热烈,广受欢迎,被振动工程界定为年度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第2届IMAC于1984年2月在美继续举办。  相似文献   

8.
第15届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IMAC)与展览概况第15届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IMAC)于1997年2月3-6日在美国奥兰多市召开。本届会议共交流论文360篇,论文集达2043页,创历届会议之最。15周年的IMAC会的主题为“结构破损检测新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9.
ICEFM会议是由中国庄逢甘教授等人发起的,第一届会议于1991年6月在中国成都召开,第二届于1994年7月在意大利都灵召开,本届(第三届)于1997年6月3~6日在莫斯科Korolev地区举行,会议是由CentralResearchInstituteofMachineBuilding(TSNIIMASH)组织举办,会议主席是该单位的主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著名火箭设计家V.F.UTKIN。参加这次会议的一百多名代表中,除俄罗斯外,还有中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法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的代表。由于会议的组织者临时更改日期,致使到会的外国代表仅有计名左右,远远比前二届少得…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与美国SD公司、Ling公司三方联合举办的BSL动态仪器设备技术报告会于1984年7月25日—8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者有中、外工程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一百余人。美国SD公司、Ling公司和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的八位专家先后在会上作了有关结构模态、随机振动控制、电动振动台以及动态测试方面的专题报告。会议期间美国公司和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还举办了振动与动态测试仪器设备展览表演。代表们对美国Ling公司展出的1500磅正弦推力电动振动台系统很感兴趣,该系统的电动振动台体积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四届机械阻抗与模态参数识别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8月27日—30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和南京航空学院主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机械、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水利、化工、能源、轻工、抗震等部门中从事振动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180余名。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二届“实验应力分析”学术交流会于79年7月3日至9日在天津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教育部委托天津市力学会和天津大学主办。会议代表324名(正式代表220名),会上宣读论文91篇,书面交流论文284篇。中国力学学会付理事长张维同志代表中国力学学会  相似文献   

13.
我院受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委托,于11月1日至6日,在广西阳朔举办了“飞机结构动力学第三次学术会议”。会议由结构动力学专业组主持,我院张阿舟教授是该组组长。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检阅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并汇报各单位对结构动力学研究规划的执行情况,讨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部内外48个单位的代表91名,其中部内厂、所、院校的代表77名,清华、北大、西交大、中科院力学所等部外单位的代表14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们团聚在  相似文献   

14.
今年11月9日—14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全国“第三届机械阻抗和参数识别技术学术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学会(筹)委托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哈工大主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99个单位的157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宣读,交流了70余篇论文。我院张阿舟副院长等代表4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宣读了五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0月在美国NASA的兰利中心召开了“首届应变天平国际会议”。东西方15个国家的主要空气动力研究机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交流了45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基本上代表了当代风洞天平、校准装置及模型姿态角测量等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会议商定,“第二次应变天平国际会议”将于1999年在英国举行。会议分成九个专题交流:(1)设备综述;(2)风洞天子设计;(3)风洞天平应用;(4)特种天平;(5)测量、应变计与热效应;(6)自动校准装置及技术;(7)校准及数据处理;(8)天平精度和不确定度分析;(9)天平的有限元法分析与…  相似文献   

16.
航天飞行器飞行模态辨识技术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航天飞行器飞行模态辨识的应用案例和研究展望。首先,阐述了飞行模态辨识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了美国Ares I-X火箭飞行模态辨识应用的案例,据此分析了该案例对后续研究的启示;最后详细阐述了飞行模态辨识应用的展望,将后续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从现有算法研究及鲁棒增强,到针对飞行环境的飞行模态辨识算法的开发,再到飞行器弹性智能控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粗略地介绍了法国、西德、美国等航空航天强国在模态试验分析领域里的设备现状,特别是介绍了西德IABG公司应用于Ariane4模态试验分析设备配置的特色,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设备配置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5月4日—7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175名,列席代表30名,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地区和香港地区的16个单位,代表业已批准成立的11个分科学会和16个省、市的地方学会或地方学会的筹备组织,基本上云集了全国从事振动工程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安排紧凑,开得很成功。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相似文献   

19.
1.七机部低温技术交流网建网会于9月20日—26日在杭州召开。参加大会的单位有35个,代表58名,提出了37篇技术报告(宣渎21篇)。会间参观了杭氧厂。会议通过了大会纪要、网组织条例、活动计划、组长付组长单位并确定了网刊由101站(组长单位)创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8月17日至22日在大连市召开了力学环境条件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53名代表,交流技术报告19篇。会议是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所长张竞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副主任戚发韧,北京环境工程试验中心副站长柯受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一系副主任季南等同志的主持下进行的。七机部副部长李绪鄂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出席会议的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