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遥技术的概念研究为基本出发点,着重介绍了近年来遥技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尤其是遥技术测试台的研究工作,同时,也论述遥技术在哥伦布空间计划中的应用和它对人类未来开发利用太空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美空军研究实验室研发、质量约100kg的XSS-11微卫星,近来先后3次完成了里程碑式的Minotaur Ⅰ火箭上面级在距离0.5~1.5km间的会合。XSS-11卫星是太空会合、接近演示器,其星载电子设备包括会合、接近操作规划器,用于辅助开发未来概念与任务的自主操作技术。它最终将增强执行美空军太空司令部太空维修与维护,以及太空支援和高效行动等预期任务的能力。另外,自主飞行的XSS-11任务可减少未来太空任务的人员和设备。美空军已利用XSS-11卫星研究了维修、修理和再补给等多种太空应用。  相似文献   

3.
钱航 《航天员》2014,(4):62-64
航天员在太空种植植物,目前已成为他们在密闭的空间站内,调节身心的有效方式。不过随着未来太空技术的发展,太空种植将成为太空中的一种潮流产业,而那时如果还让身兼科研重任的航天员米负责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参与未来载人航天飞行竞争的6大商业公司: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名称: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5.
安德华  宋尧  钱航 《航天员》2013,(5):42-43
近日,一则NASA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一台3D打印机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3D打印技术的高度关注。3D打印新技术的产生,或许会改变长期以来依靠飞船为国际空间站输送物资现状。试想,未来的航天员上天可以什么都不用带,只需要带一部3D打印机即可,到了太空,需要什么零件,喜欢吃什么,都可以自己打印出来,那么移民太空似乎又多了一层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外又进入新一轮商业航天发展高潮,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代表的新兴商业航天公司在研制模式、应用领域、服务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改变了传统航天格局。遥感是商业航天创新的重要领域,国外新兴遥感公司不断发布信息,致力于推动商业遥感产业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特拉贝拉公司、行星实验室公司、地球播报(UrtheCast)公司等。据国外业界专家预测,商业遥感未来将达到每年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在良好市场预期下,国内外机构不断挖掘卫星遥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在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6):81-81
2007年9月2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在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称,随着印度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太空探索使命已进入第二阶段,未来数十年印度将开展载人航天计划。奈尔说,印度已经制订了独立、完整的太空探索计划,重要着眼点是社会应用。印度科技部称,计划于2008年4月发射印度第一个小型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1,目前正进行最后阶段的测试。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称,月球初航-1将携带NASA的两个科学装置和欧洲的3台科学仪器。除此之外,探测器还将携带大量印度本国的科学仪器,载重量达560kg。  相似文献   

8.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3):348-348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当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于2018年发射进入太空时,它将帮助人们管窥更早期的宇宙。但现在,它已经通过改进很多测量技术开始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了。另  相似文献   

9.
闻新  丁一桐 《航天》2014,(12):52-55
在文学作品中,太空旅行除了娱乐功能,还起到了两点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类主流观点认为太空旅行或到达其他星球是遥不可及的,但太空旅行之梦却一直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并且几个世纪以来就像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一直照亮着人们探索太空奥秘的道路。其次,它还像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公众对太空旅行的兴趣度,还反映各个时期航天科技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在太空中行走,进行了19分35秒。尽管时间不长,但它的意义非常深远。因为航天员出舱的成功,以及在太空中进行工作,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也为未来在太空建立空间站奠定了基础。因此"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梦想着挣脱地球引力的束缚,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里自由翱翔。为实现这一梦想,先辈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追求。20世纪中叶出现的航天运载技术,使人类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并开辟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间活动的新时代。半个世纪以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上天,加加林进入太空,“阿波罗”飞船登上月球,航天飞机成功飞行,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人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中国航天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温推进到低…  相似文献   

12.
将机器人送入太空,抓住一颗小行星,然后把它带回地球轨道。这听起来是一个相当疯狂的计划,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久前对此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讨论。在那次为期4天的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研究了捕捉近地小行星至地球轨道,让其在未来充当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一个基地的可行性以及必要的条件。科学家们所设想的这一计划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按照目前人类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应该能够在10年之内将此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如何更好地为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们诊断疾病?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航天员们在太空的健康及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航天专家们的足够重视,远程医疗诊断技术也早已纳入议程(本刊2010第二期刊登过借助远程技术用超声波为身处太空的航天员诊断疾病的科普文章《太空超声波技术》——编者注)。现在。数字虚拟人技术将在远程医疗诊断这一领域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4.
《航天器工程》2012,21(2):78-78
据NASA网站2012年2月9日报道,NASA在2012年下半年将利用日本的H—IIB转移飞行器(HTV一3)将其太空通信与导航试验台(ScanTestbed)送往“国际空间站”。太空通信与导航试验台由NASA的格林研究中心花费3年多的时间建造,将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一个在轨实验室,开发软件无线电(SDR)技术,以推进新一代太空通信技术的发展。该试验台将成为太空实验室的首个太空硬件,可演示验证许多新项目的特性,包括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新型通信技术、联网技术与导航技术。该试验台包括以上3项无线电设备,功能各异,预计在轨寿命为5年。  相似文献   

15.
刘瑞江 《航天员》2009,(4):46-47
航天员在太空探索途中,失重的宇宙环境会带给他们很大的不便和问题。对于对抗失重环境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致力于天际探索的科学隶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研究一直在继续,但理想的效果仍然很难出现。而人工重力,也许会彻底改变周面,为长期的太空征程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6.
庞言 《航天》2011,(4):38-41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196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把建造载人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和一项国策。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人类有了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基地。  相似文献   

17.
经过欧洲14国十多年的共同努力,欧洲巨型地球环境监测卫星“恩维萨特”终于在格林尼治时间3月1日凌晨由一枚“阿里安”5火箭顺利送入太空。欧洲专家称,这意味着人类在地球环境监测领域又多了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18.
太空厨房     
王一 《航天员》2008,(6):60-63
航天员在太空中吃喝可不像在地球上那么简单,"太空厨房"也就没地球厨房那么方便,它是一大堆科技组装起来的一个奇迹,大家渴望了解的奇迹。它的研究和发展也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和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太空厨房的技术会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红罂粟 《航天员》2009,(2):56-59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6日22时50分(北京时间7日11时50分),世界首个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搭乘“德尔塔-2”运载火箭升空。此次卫星的发射,由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巨石城分校大气与太空物理学实验室(LASP)的20名学生和16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在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园的LASP太空技术大楼里操控。火箭发射65分钟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始进入预定轨道,当时它距地球大约721千米(其运行轨道和地球轨道基本重合,绕太阳飞行,一个周期约为5了2天)。它将在这一轨道试运行两个月,随后正式开始执行探索任务。  相似文献   

20.
自从Sputnik一号于1957年发射升空,已有数千颗卫星进入太空用于观测地球,收集数据。今天,气象气候预报、自然灾害预测都在很大程度依靠卫星观测技术。一个正在形成的飓风会在哪里登陆?大气臭氧层的状态如何?海平面会上升多少?没有哪一个观测方式能像运行于绕地轨道的卫星一样为这些以及许许多多的地球科学问题提供答案。50年来从气象预报、高技术导航系统到解答地球气候基本问题,卫星观测在众多科学研究领域和实践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