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令飞 《航天员》2011,(4):61-64
2011年4月19号。国际空间站加拿大机械臂2迎来了10周年发射纪念日。  相似文献   

2.
庞言 《航天员》2011,(2):67-70
1971年4月19日,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由苏联研制并发射上天,从此以后,人类开始了可以在太空长期驻扎进行研究的探索新阶段。2011年4月19日是"礼炮"1号空间站发射40周年纪念日,我们特此刊登本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一、一年来世界载人航天的重要进展 2008年是世界载人航天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各国或地区在21世纪初宏伟航天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所面临的形势对载人航天计划进行了调整,美国“星座计划”等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航天飞机进行了多次发射,为国际空间站运去包括欧洲哥伦布实验舱、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等一批重要组件,国际空间站迎来了建站十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2009,(6):9-9
随着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接近尾声,空间站各参与国正在考虑加强空间站的科学应用,尤其是在地球科学方面的应用。虽然空间站上的基础研究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但是随着空间站上新实验设备的增加,常驻人员的增加(已增加到6名),开展科学实验的规模大大增加,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也随之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5.
李时来 《航天员》2011,(5):63-65
空间站,是人类在太空搭建的一个暂住堡垒。航天员们乘坐载人飞船或航天飞机飞赴空间站,其间,他们会根据需要携带各种工具、用品或生物——包括空间站本身的补给、实验用品和生活用品等到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回谷 《航天》2010,(9):56-59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1994~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曾9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工作,以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经验以及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申斯 《航天员》2011,(5):25-29
当年,苏联在空间站建造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空间站领域技高一筹。究其原因,主要是苏联把发展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并且与当时苏联的国情相关联的是,  相似文献   

8.
《航天》2011,(1):40-41
2000年10月31日,俄罗斯的克里卡廖夫、吉德津科和美国人谢泼德三位航天员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基地升空,两天后抵达国际空间站。在他们乘坐的联盟号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舱口打开,他们踏人了空间站。从那一刻开始,空间站上就一直有人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9.
刘爽 《航天》2012,(6):33-35
许多人对国际空间站的科技成就如数家珍,但或许并没有意识到,空间站的意义已远远超越了科技层面。面对茫茫宇宙,空间站显得渺小而孤单,使命感与人类之间最质朴的情感战胜了其他杂念。不分种族、国家,空间站的每一成员都是兄弟姐妹,人们在这里体验着友谊与真诚。  相似文献   

10.
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是空间站上的主要系统之一。人在空间站能停留多长时间,空间站能容纲多少航天员在上面生活与工作,主要取决于该系统的性能,本文重点介绍国际空间站和“和平”号空间站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同时对两者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音华  李孝辉 《宇航学报》2019,40(3):345-351
针对空间站飞行轨道的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空间站轨道误差对单向和共视时间比对的影响,并通过仿真试验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校验,研究结果表明轨道误差对空间站时间比对的影响在几百皮秒量级,是影响空间站时间比对精度的主要误差源。提出一种适用于两个地面站间进行高精度时间比对的空间站轨道误差修正方法,通过仿真试验校验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修正空间站轨道误差,实现精度在几十皮秒量级的两地面站间的超高精度时间比对,比对基线可达上千千米。  相似文献   

12.
石英 《中国航天》1996,(3):31-34
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的进展按照美国航宇局空间站计划主任特拉夫顿的话说,阿尔法国际空间站计划现在已不再是纸上谈兵了,空间站组件开始发射的日期已越来越近。事实也的确如此。该空间站的各系统现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研制。欧空局去年10月的部长级会议作出的参与该计...  相似文献   

13.
刘苗 《航天员》2012,(3):54-55
近日,第28/29长期考察组成员日本航天员古川聪(Satoshi Furukawa),用图片向公众展示了自己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创造发明”——“乐高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模型是古川聪模仿国际空间站的构建,用一块块乐高积木拼合而成的。国际空间站是由16个国家参与研制,花费13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大型国际太空项目,而古川聪仅仅在两个小时内。就用积木建造了一座“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14.
首先分析了空间站及其运动控制系统的任务及特点,指出开展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研究是系统任务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已经迫在眉睫。然后介绍了一种新的智能控制方法——即基于全系数特征模型描述的智能控制方法,这是实现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提出空间站智能自主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工程》2012,21(4):4-4
据中国航天网2012年6月13日消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近日获得空间站机械臂研制项目,并已完成《空间站机械臂分系统方案论证报告》。在未来空间站中,空间机械臂就像一个智能机器人,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和智能分析,实现对空间站的建造、维护,并可辅助航天员出舱。空间站机械臂是集机械、电子、热控、视觉、动力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高端航天装备,是未来空间机构新的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很强的技术牵引与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战告捷和 21世纪的来临,空间站技术作为航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渐突出。作为空间站大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分系统,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空间站运送人员和进行物资补给,在条件许可时也可兼做空间试验。本文主要对空间站大系统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一套相应的发展策略。讨论时所遵从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研究应与整个空间站大系统的规模相配套,根据空间站的规模及要求来制定发展途径。 1971年4月 19日前苏联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这标志着人类…  相似文献   

17.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辛田 《航天员》2014,(2):22-24
态度明确的俄、日、加 俄罗斯和美国是国际空间站项目两大主导国,负责建造国际空间站基础设施,在获悉这一消息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主管阿列克谢·克拉斯诺夫立即公开表示,国际空间站能够安全运行至2028年,在这之前完全没有必要退役。他同时透露,俄罗斯正在制定2015-2026年航天计划,制定过程中将考虑把再次延寿的国际空间站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工程》2009,(5):100-100
据新华网2009年8月1日报道,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7月31日平安降落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结束了为期16天的“国际空间站”建设之旅。奋进号7月15日升空,17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28日与其分离。对接期间,空间站上的人员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13人,宇航员们合作完成了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最后一个组件——外部实验平台的安装工作,并为空间站更换了电池。  相似文献   

20.
《航天员》2010,(1):15-15
NASA不久将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通过动态视频实况观察国际空间站实验舱的服务,地球上的人们通过视频可以观察到国际空间站内航天员的太空工作情况。据悉,这项服务从2月1日起开始,在国际空间站全部乘员值班时段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