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以屠善澄为团长、中国微重力科学代表团一行六人于6月20日至30日赴美访问,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进行科学交流。 美国航空航天局主管太空科学部门的副局长菲斯克博士接待了代表团。NASA总部华人科学家李杰信博士代表美国航空航天局微重力科学研究部门,向中方介绍美国有关太空材料处理、蛋白质结晶,以及基础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情况。美方专家对中国的卫星回收技术及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7,(7):39-39
2007年6月28日上午10时,中国宇航出版社和中关村图书大厦邀请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博士,在中关村图书大厦5层多功能厅举办载人航天科普讲座,之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3):127-133
美华裔博士王阿莲研究火星月球获6项成果;日本科学家开发出过目不忘的智能眼镜;美国加州大学发现壁虎尾巴的神奇功能;欧洲航天局欲2015年登月为未来月球居民寻水;欧洲航天局“环境卫星”拍到地球巨大冰山崩裂过程;  相似文献   

4.
《航天员》2009,(6):54-54
2009年11月3日至4日,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和NSBRI所长杰弗里·萨顿博士等一行5人对中国航天员中心进行了正式交流访问。中心主任陈善广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陪同参观了中心的训练设施。中国航天员费俊龙、翟志刚参加了与代表团的技术交流。NSBRI成立于1997年,  相似文献   

5.
《航天员》2008,(3):77-77
美"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倾力打造;美籍华裔科学家王阿莲博士热力推荐;美国"火星探险车"项目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一本写给所有有思想、有激情、渴望体验太空探险的朋友们的书……  相似文献   

6.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5)
中国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做客中国航天员中心9月8日,美籍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做客中国航天员中心,中国航天员中心主任陈善广博士对焦立中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盛赞他是所有华人的骄傲。焦立中先生则表示,能来到世界上第三个航天员中心访问,他感到十分高兴;作为华人的后裔,看到祖国载人航天取得巨大进步,他感到由衷的欣喜与自豪。访问期间,焦立中先生还与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神六”乘组航天员费俊龙交流了在太空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航天员》2006,(3)
人们常说华人遍“天下”,其实天上又何曾少过华人的身影: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3位中国人就曾遨游太空,在距离地球36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里,还曾经有过一位华裔指令长……2004年10月16日中午,俄罗斯“联盟”TMA-5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国际空间站里出现了一张黄皮肤的新面孔,这个人就是空间站历史上第一位华裔站长——焦立中,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从小就对航空和飞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还在圣塔  相似文献   

8.
易林 《航天》2009,(9):20-20
美国航宇局2009年5月27日宣布,美国下一代大型火星登陆车“火星科学实验室”已采用堪萨斯州小学6年级12岁的华裔学生克拉拉·马的建议,命名为“好奇”(Curiosity)号。  相似文献   

9.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6):61-61
2011年11月26日。美国迄今最先进的火星探测器“好奇号”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这个由一名华裔小女生命名的强大“火星车”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迹象。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1月26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智力引进渠道邀请德国在线质谱分析公司的Grotze Adolf博士来院访问。Grotze Adolf博士就质谱分析与检漏技术进行学术讲座,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天飞机、"联盟"号飞船等进行多次太空飞行、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站长、首位漫步太空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的演讲。(焦立中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用的是汉语,虽然讲得并没有国人那么地道,但足见他与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深情。本文将他的演讲原汁原味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8,17(5):114-117
用航天高科技制作的10个小发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由病毒构成的微型电池,美华裔科学家研发出眼睛状摄影机,日本制成光电转换率更高的非硅系太阳能电池,日本开发出热传导率是铜1.7倍的材料,日本开发出高强度新型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2007,(1)
进入太空是每位航天员的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航天员都能够如愿以偿,因为发射次数和运载人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很多航天员甚至一生都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航天员非常珍惜每次飞行机会。在飞行任务期间,大部分航天员都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太空日记,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受和经历等。有些航天员一直珍藏着自己的太空日记,没有向公众展示,有些航天员则建立博客,在博客上写太空日记,让"粉丝"们能在第一时间分享他们的太空体验。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在执行国际空间站第7长期考察团任务期间,写了很多精彩的太空日记。我们刊载其部分,让读者体验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以下是他的日记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未来航天与新能源的战略结合——空间太阳能电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8年,美国的彼得·格拉赛博士首次提出空间太阳能电站(SPS)构想,到今年已整整40年.  相似文献   

15.
蒋迅 《航天员》2014,(2):44-46
科学家的历程 1963年7月1日,卢杰在麻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出生,他的父亲卢景辉是化学博士,是美国国防部的科学家;母亲臧雪莲辽宁人,是抗战时期东北大学校长臧启芳的女儿,专业电脑程序设计师。卢杰自小就十分聪明,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09,(6):117-117
据科学时报11月10日报道,近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用于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的重要科学仪器阿尔法磁谱仪(AMS02)将于2010年7月29日,在美国肯尼迪空间中心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始为期3年的探索之旅。  相似文献   

17.
游本凤 《航天》2010,(9):62-62
由中国宇航学会与何鸿燊航天科技人才培训基金会主办、上海市宇航学会承办的“梦想航天情系中华——2010年航天科技夏令营”于2010年7月19日~24日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裔子弟共224位师生欢聚一堂、融入世博、走进航天,度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夏令营。  相似文献   

18.
应中国宇航学会邀请,美国宇航学会(American Astronautical Society,简称AAS)代表团由AAS中国委员会主席G.L.May率领,包括AAS执行副主席P.M.Bainum博士,前任主席T.Speak博士和C.Sheffield博士一行四人,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十二日来华进行正式访问和科技交流活动。这是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宇航学会之间两年来友好交往中AAS首次正式派团访华。代表团在京期间,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梁守槃,  相似文献   

19.
朱维增 《中国航天》1997,(12):10-13
我国成功地参与阿尔法磁谱仪的研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朱维增1995年10月,美国国家能源部与美国航宇局正式批准了由美籍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阿尔法磁谱仪研究计划。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用于探测宇宙中的反物质及暗物质。计划在19...  相似文献   

20.
芷若编译 《航天》2010,(3):58-59
好奇心是人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好奇”这个名字是一个12岁的华裔小学生马天琪给火星探测器取的,并被美国航宇局(NASA)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