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2011,(10):9-9
为更好地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中国院士提供相关支持与服务、发挥IAA中国院士的作用,经与IAA秘书处协商,IAA研究中心(中国)于2011年9月3日在北京举办IAA院士日活动。37名IAA中国院士、7名IAA国际院士及相关单位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5):2-F0002
2011年5月23日至2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所承办的“空间光学国际前沿论坛”在宁夏银川成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龚惠兴院士、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顾逸东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技术部常务副主任秦玉文、副主任张兆田等多位领导,以及中国光学学会秘书长倪国强教授、来自西安...  相似文献   

3.
《航天返回与遥感》2011,32(1):2-F0002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我国空间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的成功发射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4.
NASA将利用国际空间站测试“激光通信光学有效载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华 《中国航天》2013,(11):24-27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计划于2013年下半年利用国际空间站对“用于激光通信科学的光学有效载荷”(OPALS)进行光学技术演示验证(见图1)。这项试验所验证的技术可将航天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10~100倍,并为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积累数据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宇航学报》2001,22(4):49-4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北航陀螺惯导研究室 (第五研究室 )光纤陀螺课题组为基础 ,于2 0 0 0年 9月成立 ,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等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学科建设工作和光纤陀螺技术、集成光学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现有教授 3人 ,副教授 7人 ,中级职称和技术人员多人。学科带头人张维叙教授是国内光纤陀螺技术的著名专家 ,从事光纤陀螺技术研究二十多年 ,对我国光纤陀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德伟研究员是国内集成光学技术专家 ,在 Li Nb O3集成光学技术领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为了促进空间光学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空间光学工程研究和研制水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中国光学学会及其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筹)等发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08所主办,于2011年5月24日在银川市举办了“空间光学国际前沿论坛”。论坛的主题是:“我国空间光学基础研究与工程研...  相似文献   

7.
宇航出版社已于2002年4月出版了《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 该书由中国航天器的2个主要承制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联合组织编写,主编为王希秀院士,副主编为徐福祥研究员、金壮龙研究员、戚发轫院士、焦世举研究员(常务)和魏钟铨研究员(常务),主编助理为李大耀研究员和钱文耀研究员,各编委和各作者绝大多数是长期在中国航天器研制领域第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8.
正张贵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和技术带头人之一。40多年来,张院士一直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国内率先提出用液相分区方法解决发动机不稳定燃烧的难题;主持研制成功的高空发动机、双组元微型发动机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张贵田院士曾先后担任了多种战略导弹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  相似文献   

9.
童铠(1931-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泰州市人。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工程学院多路通信专业,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导弹无线电测控、雷达和卫星测控系统的研制,从事卫星应用的研究,及主持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研究。林华宝(1931-20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福建省莆田县人。1956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早期从事探空火箭结构研制,后从事我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  相似文献   

10.
2007年2月4日,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了“中国航天二院(本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鉴定会。由符志民副院长任组长的本课题顺利通过了成果鉴定.并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成果鉴定委员会主任由国际质量院、中国科学院刘源张院士担任,成员包括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朗志正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王礼恒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黄培康院士、李伯虎院士,以及总装技术基础局、中国航天质量协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零缺陷管理中国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会议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科技质量部王琳副部长主持。  相似文献   

11.
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5年生,江苏省泰兴县人。196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一方面从事控制系统、机器人视觉及计算机应用工作,另一方面从事飞行器总体、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卫星研制工作。担任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吴宏鑫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生,江苏省丹徒县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主要从事卫星检测工作,致力于自适应控制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以及航天器控制理论方法的研究。提出“系数之和等于1的全系数自适应控制工程设计方法及应用”获国家…  相似文献   

12.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4):328-328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本刊顾问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院士语录"版块特安排以下内容,以表达本刊编委会、编辑部对王老的崇敬和怀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天》2011,(10):36-36
10月3~7日,第62届国际宇航联(IAF)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召开。在此前一天举行的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日活动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老领导、IAA副主席刘纪原获得了IAA授予的冯·卡门奖。冯·卡门奖创立于1982年,是IAA最高奖项,每年授予一次,以表彰在科学领域取得杰出终生成就的个人。这是中国专家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4.
正张履谦,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抗美援朝期间为部队解决雷达抗干扰问题,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做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参加其抗干扰研究,地空导弹多次击落U-2高空侦察机。张院士负责研制多种远程精密空间跟踪和引导雷达,拓宽了雷达应用;并主持研制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论述俄罗斯第五代光学侦察卫星(涅曼卫星)的飞行历史、包括发射日期选择、轨道选择和轨道机动、使用和工作寿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李肇元教授 男,福建省南安市人。1940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任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以前在航天工业部某研究所从事多种武器型号的研制工作。1980年后在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主持了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及担任过学校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和证章。主要著作:《新编工业企业管理简明教程》(主编,获航天部优秀教材三等奖)、《工业科研管理导论》(获航天部优秀讲义二等奖)等4种,论文《关于旋转火箭的落点散布分…  相似文献   

17.
利用60Co γ-射线对钡冕玻璃(BaK3)、镧冕玻璃(LaK3)、火石玻璃(F10)、镧火石玻璃(LaF3)、轻火石玻璃(QF3)和重火石玻璃(ZF4)进行辐照,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光学透射率的影响及这些玻璃在空间光学系统中的适应性。光学透射率测试范围为400~1 100 nm。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在辐照后可见光透射率都下降了,而在近红外波段下降不明显(除了QF3和LaF3)。尽管F10和QF3光学透射率在辐照前相似,但是辐照后F10衰减是所有玻璃中最小的,而QF3衰减最为严重。研究发现,当达到一定辐照剂量后,玻璃材料的透射率不再继续衰减,而是趋于稳定。这些结果为空间光学系统针对辐射进行冗余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秦智 《中国航天》2011,(6):10-16
中国民航于2010年10月在每3年一次的国际民航组织(ICAO)大会第37次会议上向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及大会推荐北斗系统,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需要对北斗系统开始启动纳入国际民航组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框架和附件10的准备工作,以便保障将来和谐、安全、高效和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9.
胡海昌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先后在科学院数学所、力学所工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力学研究方面,首创弹性力学中的三类变量广义变分原理并推广应用。负责“东方红一号”和“东方红二号”卫星早期的总体和结构设计。屠善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3年生,浙江省嘉兴县人。1953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专业,获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主要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主持实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20.
小卫星高分辨率成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来兴 《上海航天》2011,28(6):54-57
对小卫星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系统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有极高分辨率(0.5~1.0m)、高分辨率(1.8~2.5m)和中高分辨率(4-10m)小卫星光学成像系统的性能,并与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系统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小卫星光学成像系统、SAR高分辨率成像系统和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讨论了未来小卫星及其高分辨率成像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