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8,(4):37-38
英国维珍银河公司1月23日公布了其亚轨道太空旅游飞船及其载机的设计.根据设计,未来想找刺激的人将可以乘坐一种漂亮的飞船到太空边缘观光旅游.称为"太空船二号"的飞船将挂载在庞大的"白骑士二号"双体载机下部升空.  相似文献   

2.
叶轮盖板侧的流动对离心泵泄漏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动量矩定理,建立了叶轮盖板中流体旋转角速度的一阶微分方程,得到了计算离心泵泄漏量的方法.为了获得泄漏量,需要进行迭代求解.从该微分方程出发,可得到容积效率、轴向力等参数.试验研究表明,用此公式计算的理论泄漏量和试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在7%~10%以内,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美国、俄罗斯、欧洲(含各国)、日本以及印度等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深空探测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规划与计划.为了实现这些战略和计划,首要之举就是突破关键技术.目前各国正在为月球、火星和更远天体的科学探测任务研发各类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电子系统的电磁脉冲效应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民胜  问建 《航天电子对抗》2007,23(3):15-17,24
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具有很强的干扰和破坏作用.为研究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影响,进行了静电放电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的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单片机系统在静电放电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出现多种故障现象.在效应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单片机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5.
作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该文献中重要部分进行了点评,指出:空间系统的结构设计要"严格"按照环境设计来进行考核,而环境试验的目的除了筛选工艺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验证设计载荷是否合理.文章还分别对声、振动和冲击试验中的关键步骤和内容进行了解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李旻  姚方競 《航天电子对抗》2007,23(6):12-13,64
阐述了星载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对卫星自身信息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星载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以及与卫星其它部分之间的关系.对该系统的信息感知、信息环境分析和行动决策、信息对抗三个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引言遂宁近距导航台为NDB导航台,始建于1980年5月,于1982年正式启用。该台站站址距遂宁机场跑道北端1025m,台站工作频率为465kHz,识别信号为M。于2002年8月26日因校飞时信号偏  相似文献   

8.
征稿简则     
《航天电子对抗》2008,24(1):64-64
  相似文献   

9.
(八)综合电子系统技术 综合电子系统将深空探测器的遥测、遥控、自主控制和管理等功能综合在一个以微处理机为主的系统中,达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技术、数据总线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和微型元器件技术.发展方向是小型化和集成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天》2008,(4):27
俄罗斯主管军事工业的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1月23日在俄联邦航天局理事会会议上说,如航天发射仍是俄在该领域的唯一业务,俄将有变成"太空出租司机"的危险.他说:"俄航天局如今赚得的大部分收入是靠发射外国卫星.  相似文献   

11.
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技术与方案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原  厉彦忠  王磊  朱康  徐孟健 《宇航学报》2016,37(3):245-252
为了探究适用于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的相关技术与方案,通过文献调研与对比分析,介绍国内外在轨加注技术的研究现状,梳理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的关键技术,研究现有加注技术与方案对低温推进剂的适用性,并提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的思路与方向。研究表明:1)气液分离、蒸发量控制、质量测量和流体驱动循环等技术是直接影响推进剂在轨加注系统结构与加注性能的关键技术;2)低温推进剂具有沸点低、表面张力小等特殊性,对气液分离、系统热防护等技术的性能要求更高;3)表面张力式气液分离、纤维镜或射频质量检测、多层隔热材料、热力学排气系统(TVS)以及无排气加注等先进技术方案对低温流体和微重力环境均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将成为实现低温推进剂在轨加注的关键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热力学排气系统(TVS)对低温推进剂贮箱控压特性的影响,搭建了液氮热力学排气技术控压试验平台,开展了混合模式和并行模式下的低温贮箱控压试验,研究了不同控压区间气枕压力及液相温度的变化规律,对并行模式过程中节流特性以及节流制冷量的输入对液相温度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混合模式中由于外部漏热和气枕压力的影响,液相温度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在并行模式中,在节流制冷量输入和外部漏热的共同作用下,液相温度停止上升转而下降;在两种模式运行中,液相温度在较高的控压区间比较低的区间变化率大;理论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试验测试结果,模拟分析得到的液相温度变化率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刘展  厉彦忠  王磊 《宇航学报》2015,36(6):613-623
通过详细分析热分层产生的机理,阐述了低温流体热分层所引起的流体温度分布、气液界面现象以及箱体压力增加过程。对有关流体热分层的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对不同低温流体工质、箱体初始设置参数及尺寸参数、箱体形状、壁面曲率大小、壁面是否加肋片以及箱体晃动旋转等对热分层的影响进行了分类总结;对不同热分层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系统对比。介绍了不同重力水平下,流体流动状态与热分层的关系。归纳了有关热分层现象的一些重要结论,阐明了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指出低温流体热分层对推进剂箱体优化设计及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姿态调整以满足入轨要求,贮箱内推进剂在外界干扰力的作用下将发生晃动,由此引入了诸如气液接触面积、蒸发、冷凝过程及推进剂流动变化等不确定影响因素。实际飞行过程尤其是进入滑行段的初始推进剂晃动对贮箱内气枕压力及推进剂流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调研国内外运载火箭末级飞行过程中低温贮箱压力及推进剂流动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仿真模型,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方法(VOF)分析滑行段推进剂流动特性变化对贮箱气枕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通过弹道优化设计提升火箭发射圆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同时提高火箭对不同发射任务的适应性,需要火箭末级具备长时间在轨滑行能力。对氢氧末级火箭而言,延长在轨滑行时间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液氢贮箱压力、推进剂温度的预示和控制。结合微重力下贮箱内低温推进剂力热耦合运动特征,给出了低温火箭在轨滑行过程中贮箱压力控制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分析获得了整个滑行阶段液氢蒸发量、补压气瓶需求量等关键设计参数,为工程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运载火箭低温推进剂热管理技术及应用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载火箭低温推进剂与外界环境的传热是造成汽化的主要原因。为长期贮存和使用低温推进剂,必须采用综合的热管理技术。首先介绍国内外提出的被动热防护技术和主动制冷技术。前者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贮箱与外界环境的热量交换强度;后者是通过对贮箱内的热量进行转移,以实现低温推进剂的无损贮存,但只适合已具有良好被动热防护的贮箱。其次,对国外典型低温推进剂实验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并初步提出多功能液氢实验平台方案设想,方案中通过CZ-3A号搭载多功能液氢实验平台用于验证空间环境下低温推进剂的综合应用技术。通过对低温推进剂热管理技术的调研和论证,为我国低温推进剂在空间环境下的长期在轨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低温推进剂贮箱增压过程的传热、传质以及湍流流动过程十分复杂。贮箱增压系统具有非线性、时间滞后、参数变化不确定等特点,对增压系统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以低温推进剂贮箱内压力稳定为目的,提出了采用多路、不同直径管道增压的模糊控制方案;应用模糊控制算法中的最大隶属度法进行解模糊化,制定增压管路的模糊控制表,建立了以压力为控制变量的模糊控制器。分别对预增压过程和保持增压过程的两种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算法能有效提高推进剂贮箱中压力调节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使得离开贮箱的推进剂压力稳定地满足发动机泵入口的压力和净吸程要求。  相似文献   

18.
碘工质电推进储供系统设计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尔推力器越来越多地用于空间电推进,由于高纯度氙气获取难度大、成本高昂,故需要寻找其他种类的工质代替氙气用于空间推进。碘的升华温度较低,且常温储存时为固态,作为推力剂具有减小系统体积、降低成本等优势,但是适配的储供系统尚不成熟。通过比较碘和其他工质的相关特性,阐明碘作为空间电推进工质的优势,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实验,说明使用碘作为推进剂的可行性,设计新型热辐射加热储罐,完成了碘工质储供系统的初步实验,对系统设计进行规划。实验结果表明:热辐射加热储罐相比于传统外部加热储罐具有更好的调节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低温推进剂的性能优势与空间管理挑战,梳理了低温流体空间管理(CFM)技术特征及其研究现状,建议按照重力依赖型与重力无关型分类开展技术成熟度提升研究。调研了美国逾半个世纪的CFM技术搭载实验研究历程,分析了各类平台的工作特性与性能优势。基于我国航天发展现状与未来需求,探析了我国开展CFM技术攻关、飞行搭载实验的可行方案。建议在我国载人空间站规划舱内低温技术实验柜与舱外暴露平台实验模块,加速我国CFM技术向工程应用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Kenneth R. Kroll   《Acta Astronautica》1985,12(12):987-993
Interim results of a study on use of the tethered propellant resupply technique on the space station are summarized. The acceleration produced by a gravity-gradient-stabilized tether can predictably settle propellants and thereby simplify propellant resupply of vehicles when compared to zero-g techniques. Separation of the gas and liquid phases by settling enables performance of liquid acquisition and gas venting without special hardware in the propellant tanks and without special procedures. The primary requirement for propellant transfer is control of liquid sloshing to maintain liquid over the supply tank outlet and gas over the receiver tank vent. Ultimately, the decision to use this technique on the space station may depend upon the capability to adjust depot logistic operations to a te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