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直升机行业惟一的重点实验室 ,于1 995年底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主要从事直升机科技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其研究方向包括 :( 1 )直升机设计 ;( 2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 3)直升机飞行力学 ;( 4 )直升机动力学 ;( 5)直升机实验技术。实验室已形成一支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和稳定的科研队伍 ,现有各类研究人员 2 1人 ,其中教授 6人 ( 5人为博士生导师 ) ,副高职 7人 ,中级职称 5人。实验室已具备试验厂房、计算机房及研究人员工作室建筑面积合计 2 9…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Tarasov博士访问我校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为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应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正教授的邀请,俄罗斯中央流体动力学研究院直升机部实验室主任Tarasov博士,于1994年10月27日至11月10日访问了我校旋翼动力学重点实...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简介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2月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论证,同年6月原航空工业部通知南航与航空部602所联合申请建设立项。1993年3月国防科工委批发了该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报告,同年5月正式立项...  相似文献   

4.
<正>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依托单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主依托单位。1995年建成至今,实验室已形成一支稳定的、梯队配置合理、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科研队伍,现有各类研究人员5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8人,博士25人,硕士7人,青年人占45%以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轴刚性旋翼独特的运动特征,分析了前后行桨叶气动载荷的巨大差异所引起的旋翼严重非定常气动特性,阐述了共轴刚性旋翼特有的升力偏置特性、双旋翼气动干扰特性以及桨毂阻力特性等若干空气动力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共轴刚性旋翼的特殊气动问题,概述了目前在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气动布局优化设计、桨毂减阻设计以及相应的气动特性试验等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基于目前高速共轴旋翼直升机研究的瓶颈问题,指出了共轴刚性旋翼空气动力学领域后续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为研制新型直升机,必须重视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本文简述了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的重要性及与固定翼模型风洞实验的区别。根据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特点说明了开展旋翼风洞实验对风洞、模型及实验设备的特殊要求、着重说明直升机旋翼实验台是进行旋翼风洞实验必须的基础设备。同时对国外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最后回顾了我国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及与国外的差距。并对型号研制必须进行的一些风洞实验内容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直升机技术的发展及现状。首先,简要介绍了直升机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然后讨论了其中的几个方面,包括:旋翼载荷预估、旋翼气动弹性分析、复合材料结构动力学、旋翼噪声预估。讨论着重于分析模型,分析方法和参数敏感性,借以反映当前直升机技术研究的现状,并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分析预估与试验结果吻合关系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由简单的矩形改变为先进形状可改善直升机性能,降低旋翼产生的振动和噪声。本文在简介国内外直升机旋翼桨尖形状研究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叙述近期在南京航空学院直升机技术研究所旋翼台上进行的四种不同桨尖形状旋翼悬停性能初步试验研究,给出了试验结果及其分析。试验的四种桨尖是:(a)矩形桨尖;(b)后掠(或直线后掠)桨尖;(C)尖削桨尖,(d)后掠抛物桨尖。对于(b)、(c),后掠或尖削从 r=O.9R 处开始,而(d)后掠抛物从 r=o.85R 开始。文中给出了试验所得桨尖对拉力、功率、悬停效率的影响曲线,并进行了相应分析,试验及分析结果表明,桨尖形状的改进确实能提高旋翼的悬停效率,改善性能。尖削形状的旋翼拉力可提高6%以上,而悬停效率亦可提高5%。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旋翼直径变化对直升机性能的提升作用,将旋翼动力学综合模型与机身模型相耦合,采用前飞配平方法计算稳态时旋翼操纵量和机身姿态角,从而计算直升机需用功率。通过研究直升机功率与旋翼半径、前飞速度、直升机起飞重量以及飞行高度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直升机需用功率的降低幅度,同时也分析了旋翼桨距和机体倾斜角随旋翼半径和前飞速度的变化趋势。在中高速飞行时,特别是高速飞行时,旋翼半径的变化可以显著地提升直升机的性能。当飞行速度为200km/h、旋翼半径减小20%,需用功率可降低37.6%。随着飞行高度的不断增加,在低速到中速飞行时直升机功率减小幅度会减小,在高速时功率减小幅度会增大。旋翼总距和纵横向周期变距随旋翼半径减少而增加,机体纵横向倾斜角随半径减小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直升机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的旋翼技术和构型不断出现,对直升机噪声研究需不断深入和更新。本文首先概述了旋翼(尾桨)的噪声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并扩展到存在复杂气动或噪声干扰的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和倾转旋翼机;接下来介绍了直升机飞行噪声测量进展,已发展成多种测量方式作为降噪设计的验证和评估手段;然后综述了降噪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旋翼被动降噪技术已在直升机领域得到大量应用,直升机噪声水平稳步降低;变转速控制技术和低噪声轨迹优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旋翼主动降噪技术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需在驱动装置、控制规律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最后总结了直升机降噪设计现状,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旋翼结冰后直升机飞行品质分析模型的建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入结冰参数,计算结冰后桨叶翼型升阻力系教增量,建立旋翼结冰模型.并以系数增量形式计入结冰对旋翼力、力矩和旋翼挥舞模型的影响,建立结冰后飞行动力学模型.基于线性小扰动理论,进一步建立结冰后直升机飞行品质分析模型.根据军用旋翼飞行器驾驶品质要求(ADS-33E-PRF),研究了旋翼结冰对直升机开环状态下飞行品质的影响.按照品质规范要求,主要分析了结冰时间、环境温度、液态水含量和平均水滴直径的变化对直升机姿态敏捷性、轴间耦合特性、垂直轴操纵功效和横向突风扰动的影响.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直升机旋翼结冰后的飞行品质模型合理,可以用来进行工程应用上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直升机旋翼的预锥角,预掠角,桨叶根部的约束刚度和阻尼对直升机操纵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旋翼的动力学模型采用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外伸量,桨叶根部在挥舞和摆振两个方向上都带有不弹性约束的形式;旋翼桨盘处的诱导速度分布采用自前向后直线增大的形式。分析结果表明:旋翼的预锥角和预掠角对直升机全朵的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可以略去不计,而桨叶银部挥舞方向上的弹性约束刚度对直升机全机的操纵稳定性有较大影响,摆振方向上  相似文献   

13.
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是下一代直升机发展的重点构型之一,风洞试验是突破其中关键空气动力学技术、推动该构型直升机从原理验证走向型号研制所依赖的重要手段.文中对国内外共轴刚性旋翼试验设施及相关风洞试验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共轴刚性旋翼升力偏置、流场显示与测量、桨毂减阻、推进螺旋桨和机身气动特性等技术领域的试验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从气动、动力学和结构设计三个方面介绍了直升机旋翼桨叶设计的一般要求,分析了桨叶扭转角、平面形状、浆尖形状等参数对直升机性能、旋翼气动特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并结合WZ-1无人驾驶直升机的使用要求对其旋翼桨叶进行了初步设计,给出了桨叶的构形和“共振图”。本文的设计和分析方法可用于指导其他直升机的旋翼桨叶设计。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一个基于纳维-斯托克斯(Navier-Stokes,N-S)方程的舰载直升机着舰域流场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地用于分析着舰域旋翼/机身/舰船之间的相互干扰。在该方法中,空间方向上使用二阶迎风格式进行离散;求解方式采用"压力-速度耦合"方式;网格上运用自适应切割体网格进行划分;旋翼使用动量源模型;不规则海风运动以边界条件形式添加到整个着舰域流场的计算中。应用建立的方法,以孤立舰船流场和旋翼/机身组合流场分别作为算例,进行试验值与计算值的对比并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旋翼下洗流与舰船机库尾流耦合干扰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机库尾流漩涡的影响区域沿甲板长度方向约为机库高度的3倍;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打开机库门更有利于直升机安全着舰;直升机着舰过程中,旋翼拉力先减小后增大,机身阻力先减小而后变为负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无铰旋翼直升机在侧风下的稳定性和操纵件。旋翼动力学模型采取挥舞-变距(包括操纵系统的弹性变形)-扭转耦合的模型,桨盘诱速模型采用广义涡流理论所导出的诱速分布。推出的表达式除适用于研究侧风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剖面质心、气动力中心,弹性轴位置、操纵系统刚度和桨叶剖面扭转刚度对直升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 本文以某典型直升机为例,详细考虑了诱速分布、挥扭耦合和侧风对直升机稳定性和操纵性的影响,计算结果和试飞数据有较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首先说明了发展直升机的难点,即相对于同量级的固定翼飞机来说,不仅需要马力更大的发动机,而且旋翼的技术问题更为复杂。其次,综述世界上直升机应用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包括亚太地区的潜在市场。并分别用图线军用和民用直升机从1990年-1995年的实际年销售量及1996年-2010年的估计销售量。接着,介绍了美国21世纪的军民两用直升机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目前在空气动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最后,展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直升机雷达散射特性预估的准确性,建立了目标雷达散射特性分析的计算电磁学(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method,CEM)方法,并开展了吸波涂层对直升机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特性影响的研究。首先,对复杂目标(例如直升机)进行几何建模和网格划分,获得空间网格单元上的电磁场信息,作为整个电磁场仿真分析的计算基础。然后,通过介质球和涂覆电磁介质导体球的算例对比,分析结合共形技术的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在处理介质物体及涂覆涂层介质物体的有效性,结果表明FDTD方法计算结果与级数解吻合。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对比了金属旋翼以及涂覆吸波涂层旋翼的RCS特性,分析了典型方位角入射下全机涂覆前后对RCS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旋翼表面全涂覆雷达吸波材料(Radar absorbing material,RAM)后对直升机旋翼的RCS抑制效果明显,在全机强散射部位涂覆RAM可以显著地降低RCS特性,涂层的使用在直升机的隐身设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我国直升机旋翼结冰风洞试验需求,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在大型多功能结冰风洞研制了直升机旋翼模型结冰试验系统,发展了旋翼模型结冰风洞试验方法和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规范了结冰试验的流程,能够安全可靠地开展旋翼模型结冰试验研究.通过开展国内首次直升机旋翼模型结冰风洞试验,研究了典型工况下旋翼模型的结冰特性,获得了结...  相似文献   

20.
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准我院的五个实验室为对外开放研究实验室,它们是:直升机技术研究实验室、振动工程研究实验室、空气动力学研究实验室、特种加工研究实验室和CAD/CAM研究实验室。现将这些研究实验室的技术力量、测试设备、研究方向以及可以承担的研究试验任务等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