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今年6月3日~14日,在巴西召开了有14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地球环境问题”会议,研讨如何解决目前地球出现的严重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讨论各国有关限制排放破坏臭氧层的氯氟气体的方案,以及怎样抑制地球变暖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的关注,臭氧层的破坏、地球变暖、酸雨等都在威胁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臭氧层的破坏使人类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并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地球变暖使气候出现异常,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酸雨使农作物和森林受害枯死。另外,还有土壤沙化、海洋污染等问题。为此,已召开过多次国际会  相似文献   

2.
美国得尼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3位天文物理学家达亚、罗雅和沙威夫发表了他们的“死亡和创造理论”。他们认为恒星互相碰撞所产生的宇宙射线,会在地球大气层产生致命份量的介子,破坏臭氧层和使环境变得具有放射性,地球上的一些大绝种是由此而造成的。但是在绝种后,这些...  相似文献   

3.
《飞碟探索》2014,(7):7-7
2014年5月28日,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都在关注一件事情,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雨燕”卫星在仙女座探测到了一次罕见的疑似伽马暴。伽马暴是宇宙中威力最大、最神秘的事件之一,由强烈的短脉冲辐射组成,在传播数十亿光年后还能在地球上观测到。如果伽马暴发生在银河系,并且面向地球的话,将很可能把地球臭氧层一扫而空,造成严重的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4.
天文学家们已发现一颗“即将”爆发的超新星——HR8200,而且该星距离地球并不遥远——150光年。因为按照天文学上的共识,地球文明距离超新星爆发的安全半径应为160光年~200光年。这就意味着,如果这颗超新星一旦爆发,其强大的宇宙辐射抵达地球后,会在几分钟内破坏掉整个臭氧层,并使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遭到灭顶之灾。不过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因为这里所提及的“即将”是根据天文学的尺度来计算的,实际上是数亿年后的事了。即将爆发的超新星@刘元江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不少媒体报道,俄罗斯克鲁因斯基等五位科学家在开展“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研究后,向俄国政府提出一个惊人的建议:摧毁月球。他们认为,月球是地球一个庞大的寄生虫,月球强大的引力使得地球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绕着太阳转,从而使地球上的气候无常,灾害不断。如果将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地球上不再有四季轮回,俄罗斯寒冷的冬季会一去不复返。地球从此变成天堂,不再有自然灾害与饥荒。摧毁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俄罗斯“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射向月球即可。  相似文献   

6.
日本政府准备于1989年7月在巴黎郊外召开的先进国首脑会议(Summit)上倡议,用人造卫星建立起保护地球环境的国际共同观测网。日本拟使用1995年前后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ADEOS”等构成观测体系,收集到均数据为世界研究者所共有。以此表明在地球环境问题上,日本率先致力于有关这一方面的科学调查、分析,并呼吁世界各国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地球环境问题,现主要集中表现在二氧化碳气体使气温升高和氟隆气(氯氟甲烷和溴氟甲烷总称)破坏臭氧层等。  相似文献   

7.
美国"水"卫星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5月4日,美国发射了EOS计划中的“水”(Aqua)卫星,这是颗多功能地球观测卫星,原名EOS-PM 1(下午星),是对应EOS-AM 1(上午星)而言的。于1999年12月18日发射的EOS-AM 1后改名为“土”(Terra)卫星,它也是一颗多功能地球观测卫星。Aqua、Terra是拉丁语,意思分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04年10月19日9时2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9.
2003年12月30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一号卫星和2004年7月25日发射的中国探测二号卫星是“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两颗卫星。所谓“双星计划”就是发射2颗探测地球磁层空间的卫星进入赤道轨道和极地轨道组成“双子星座”,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重要活动区,主要用于研究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空间暴和之灾害性地球空间天气的物理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现在的生态环境正在日趋恶化,究其原因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变异。地磁消失之后地球的这种变异,一方面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随着人类物质文明水平的快速提高,大量的氟化物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导致极地上空出现臭氧空洞,有害的紫外线直射地表,使极地周边国家皮肤癌患者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来自地球本身,据资料表明,现在的地磁场正在减弱,在过去的百年间地磁减少了大约5%。如果按这个比例继续减少,再过大约2000年,地磁场就会完全消失。但是,从最新的观测结果获知,地磁的减少速度正在加快,有可能提前1200…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月,美国航宇局用德尔它Ⅱ型运载火箭,将“冰星”和“宇宙星际热质谱计”两颗卫星送上太空。 其中,“冰星”卫星,主要用于测量地球表面冰层,同时也能测量地球的陆地和云层。 “冰星”携带的主要探测仪器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中国将发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它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1基本相同,属于中巴第1代地球资源卫星。中巴第2代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3、4的方案论证也已经完成。 第1代“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公用平台能适应多用途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具有较高自主能力和高精度的姿态控制系统以及适应变轨能力的轨道控制系统。其太阳电池阵能单翼也可双翼,以适应不同需求的能源。平台中心承力筒可以装配500~1 000kg的有效载荷,采用了S波段统一测控和超短波测控方式,星载数据管理系统能适应不同卫星的整星信息管理要求,并可以…  相似文献   

13.
周武 《太空探索》2004,(7):22-24
“我们的图像能分出贵阳周围哪儿是茶园,哪儿是针叶林,哪儿是灌木林……”这是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专家王志民告诉记者的。经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贵州省有关部门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又叫资源一号卫星)数据在贵州省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数字贵州”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理想可靠的空间数据支援。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开启喜爱的《飞碟探索》类杂志仔细品读,总被遇到的一些所谓正统的“学者”讲的关于“地球之外不可能存在生命”之类的文章气得乱七八糟,那些结论的条件总是以当前人类所处的环境为依据而推断出来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按照“正统专家们”所依据的形成生命的条件来推断的话,其实世界上就没有恶劣环境下人眼看不到的细菌了,因为那不该有。比如在核爆试验区试验结果后,科学家们还是发现了一些微生物在核污染的水内生活,这显然是违反常理的,但它确实出现了,就应该去正视。不知为什么,传统学术界总是固执的认为“形成生…  相似文献   

15.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3,(12):12-13
继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6天;中国航天乘势前行,于2003年10月21日上午11时16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星和中科院的第一颗小卫星“创新一号”双双送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16.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人类将登陆火星。人类登陆火星的任务可能是一次国际合作任务,参与者将开发使航天员能够登陆火星并安全返回地球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2004年9月20日,印度使用静止卫星运载火箭―F01(GSLV―F01)成功发射了“教育卫星”(EDUSAT)。EDUSAT被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之后通过其液体远地点发动机(LAM)点火进入了地球静止轨道,最终定点在74°E。EDUSAT是世界第1颗专门为教育部门提供服务的卫星。它配置了专门的有效载荷,用于视听媒体教学,构建数字交互式教室和多媒体、多中心系统。EDUSAT主要是使学校和更高级教育机构之间实现信息交流,同时也能支持私立学校的教学和通信。1“教育卫星”计划2002年10月,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提出了EDUSAT计划,发射1…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27日,包括地球轨道卫星和星际探测器在内的十余个人造航天器,都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系外的一次超级伽玛射线爆发事件。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观测到的最剧烈的一次伽玛射线暴,堪称百年难遇的天文奇观。假如这次爆发离我们只有10光年,地球上空的大气臭氧层就会被完全破坏,我们的星球将赤裸地暴露在各种射线之下,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将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9.
夏光 《国际太空》2004,(11):8-10
2004年11月,“雨燕”(Swift)卫星计划由德尔他-2火箭发射升空,进入到低地球轨道(LEO)。Swift是观测γ射线暴(GRB)快速反应的天文卫星,用于对GRB进行研究。它可观测GRB及其在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和可见光波段中的余辉。  相似文献   

20.
20 0 2年 3月 2日 ,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第 1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轨交付使用两周年应用成果汇报会 ,在北京新世纪饭店举行。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外交部等 10多个部委负责同志 ,巴西驻华大使欧罗普雷托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副总经理马兴瑞及五院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国防科工委办公厅秘书长孙来燕介绍了第 1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运行和应用情况。他说 ,两年来 ,第 1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已获取了完整覆盖我国国土、相邻国家和地区的遥感图像 ,以及世界上许多热点地区的图像。目前有关部门已接收和归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