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利用机动襟翼实现直接升力控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实现单纯直接升力控制及机动增益控制模式时反馈参数及控制权限的确定方法。并以某战斗机为例,探讨了利用机动襟翼实现直接升力控制的可行性和效益、操纵反应特性.本文结果可供军用飞机及民用飞机及其主动控制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陆洋  董维生  洪亮  冯剑波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12):2706-2713
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滤波的电控旋翼桨距控制方法,并基于此开发了双闭环电控旋翼桨距控制系统,利用模型电控旋翼试验台进行了悬停状态下的桨距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双闭环电控旋翼桨距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可靠地实现襟翼操纵和桨距控制.基于自适应滤波的桨距控制律可以很好地实现电控旋翼的总距、周期变距以及总距耦合周期变距操纵;桨距响应幅值满足要求,相位滞后约在10°~15°之间;从襟翼偏转到桨叶变距响应的滞后约20°~30°.不同桨叶/襟翼自身的结构及气动特性差异,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桨距控制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伟 《飞机工程》2005,(1):31-35
对机动襟翼进行了阐述,就机动襟翼在飞机上应用进行了控制原理、数学模型研究,并对带有机动襟翼的飞机进行了动态特性仿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机动襟翼控制律的设计原理,提供了飞机及其机动襟翼系统动态特性计算的数学模型,并以某战斗机为例探讨了带机动襟翼飞机飞行品质的某些特性.本文结果可供军用飞机及民用飞机及其主动控制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在日常维护中经常发生襟翼/缝翼故障,引起航班延误,不利于保障航班的正点率和飞机的安全,现对襟翼缝翼系统进行分析,供排故参考和维护中使用,以便快捷有效排除故障和防止故障的重复发生。1襟翼/缝翼控制系统737NG飞机的后缘襟翼为两开缝,前缘缝翼有8块,左右各4块。该系统由B液压系统供压,首先由手柄给出机械输出,通过钢索传给襟翼控制组件——后缘控制活  相似文献   

6.
二维襟翼吹气控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设计机翼翼型、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是飞机增升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二雏襟翼吹气对翼型升力的影响。吹气襟翼的工作原理是,当襟翼偏转角较大时,由于翼面上表面的气流分离,此时达不到附着流所预计的升力值,可以在襟翼上表面进行吹气控制,吹除后缘的涡流而增大升力,得到预计的升力曲线。本文以NACA23018翼型为基础研究对象,采用非结构网格,在襟翼向下偏转角度45度的情况下,进行襟翼上表面的吹气效应数值模拟与流动控制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情况下襟翼上表面的吹气控制达到了增加升力和抑制分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襟翼电气操纵系统的通电故障,叙述了襟翼电气操纵系统功能、故障分析及线路改进过程。通过对机上线路的插头进行分解,进行导通和绝缘检测,排除了机上线路故障;通过对设计线路进行分析,发现在襟翼电气操纵系统与起落架收放操纵及信号系统的交联线路存在回流现象,致使在起落架收放操纵及信号系统通电检查时,襟翼系统不供电的情况下,电流从起落架信号断路器经过起落架信号盒,到襟翼系统的襟翼控制盒、襟翼电磁阀形成回路,导致襟翼在不给电的情况下被放下,设计原理存在严重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和设计协商确认后,对襟翼电气操纵系统的原理、馈电图做了相应更改,对襟翼电气操纵系统与起落架收放操纵及信号系统进行了功能验证。试验证明:在线路改进后,襟翼电气操纵系统与起落架收放操纵及信号系统功能完好,而且故障得以排除,消除了重大的质量隐患。  相似文献   

8.
襟翼系统是飞机系统中的重要系统,襟翼电子控制装置是襟翼系统的核心部件,研究其需求对飞机的 性能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针对襟翼电子控制装置,介绍襟翼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及接口需求等设计输 入;对民用飞机襟翼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进行概述,分析系统正常工作及故障保护的控制逻辑;用 Simulink的 Stateflow 对工作模式的转换进行仿真,通过 GUI建立良好的用户界面。结果表明:襟翼电子控制装置工作模 式之间的约束条件、襟翼收放的控制律、马达各阶段的加速度等设计参数符合需求,可为民用飞机襟翼控制分 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在FL-8和FL-5风洞完成的一个三角翼飞机模型展向吹气全模测力和机翼半模流态实验中的襟翼展向吹气的气动效果,并且与同一模型在同一风洞中所得到的吹气襟翼结果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在大偏度襟翼上展向吹气,产生的集中涡是“肩线涡”,而不是“喷气涡”。指出涡控制是襟翼展向吹气增升的重要原因,而不应单纯归结为边界层控制问题。通过对喷嘴形状和参数的优选,实现了用当前发动机实际能提供的小的吹气动量系数(约0.012)取得与吹气襟翼相近的升力增量。从而有可能显著地改善飞机的着陆性能。首次采用了“两叉喷嘴”,使整个襟翼面的流动获得改善。由于这项技术结构简单、重量轻、不占用机翼内部空间、生存力强,因此可望成为飞机设计中一种可供选用的动力增升方案。  相似文献   

10.
周洲 《飞行力学》1991,(2):39-47
本文建立了任意风场中带有机动襟翼的飞机的纵向小扰动模型,研究了在下击暴流中,机动襟翼对飞机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接通或断开机动襟翼控制系统的瞬间飞机的稳定性。所得结果对带机动襟翼的飞机的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机动襟翼是现代战斗机提高机动格斗能力的常用措施。本文根据风洞实验结果,讨论了机动襟翼减阻的能力和原因,襟翼弦长和展长的影响,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的配合使用问题,机翼边条和机翼平面形状对机动襟翼减阻的影响,以及机动襟翼对大迎角飞行品质的改善情况。讨论表明,机动襟翼是提高战斗机空战格斗能力的有效措施。它能控制气流分离和减小大迎角时的阻力,提高抖振边界和降低抖振强度,改善大迎角的飞行品质。为了得到最佳的综合效果,机动襟翼的参数选择必须考虑对飞机结构和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多段翼型增升效能,开展襟翼外形和缝道参数同时优化设计研究。优化算法采用遗传算法,以求解RANS方程为气动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椭圆方程控制生成多段翼型外形,同时优化缝宽、搭接量、襟翼偏角等位置参数和襟翼外形控制参数,实现多段翼型优化设计。设计实践表明,与只优化位置参数相比,同时优化襟翼外形和位置参数得到的多段翼型有更大的升力系数,方法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飞机襟翼调整难的情况,从襟翼限位机构的设计原理入手,对襟翼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襟翼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周金龙  董凌华  杨卫东 《航空学报》2020,41(4):223384-223384
直升机后缘襟翼多采用压电驱动器作为驱动元件,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压电驱动器迟滞会对其振动控制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压电驱动器迟滞开展了迟滞建模与抑制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了压电驱动器在不同驱动频率下的迟滞特性,采用Bouc-Wen模型对驱动器迟滞现象进行了建模,并采用粒子群算法(PSO)辨识模型参数,与实际测量迟滞曲线进行了对比,在10~60 Hz范围内所建立的迟滞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描述压电驱动器迟滞现象。建立了基于Bouc-Wen逆模型的前馈补偿控制与PID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实验结果显示该控制策略能够在10~60 Hz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抑制该压电驱动器迟滞现象。建立了考虑驱动器迟滞的主动控制后缘襟翼振动控制动力学模型,并对中等速度稳态前飞条件下后缘襟翼振动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驱动器迟滞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振动控制性能,而采用复合控制可以提高后缘襟翼旋翼振动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机为核心的实时测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X型机机动襟翼伺服控制系统的装前试验实现实时测控、事后处理的自动化过程便是成功一例。本文介绍了该实时测控系统的组成、功能、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由此能够对该系统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周洲  刘千刚 《航空学报》1993,14(4):118-125
飞机机动襟翼的控制规律~般是通过大量的风洞实验确定的。本文尝试用线性理论和辨识技术给出~个简单的理论设计方法,把襟翼偏角设计成迎角和马赫数的函数,所用数据是所有襟翼偏角对应的升、阻值,无需找出最小阻力包线,从而减少了计算或实验次数。文中用该方法对某型机的机动襟翼控制规律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该规律的襟翼偏角与实验有利值基本吻合。同时,仿真计算表明飞机的操、稳特性符合军用规范。因此这~方法对飞机设计中确定襟翼控制规律有~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缘襟翼对直升机旋翼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洋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13,34(5):1028-1035
 针对带后缘襟翼的智能旋翼直升机典型襟翼参数对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带后缘襟翼的桨叶动态失速模型,考虑了襟翼与桨叶之间的缝隙和襟翼在运动过程中相对桨叶的凸起,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不同襟翼转轴位置和襟翼与桨叶的缝隙情况下的翼型动态失速特性,探讨了后缘襟翼激励幅值、时长和起始时刻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缘襟翼能够较好地改善翼型动态失速时的气流环境,并减缓动态失速发生;襟翼激励最优幅值在25°附近,最优激励范围在方位角为240°~360°之间;襟翼转轴后移导致襟翼运动时产生的凸起会使襟翼控制效果减弱;襟翼与桨叶的缝隙会影响翼型动态失速特性,但是缝隙的长度(弦长的2%以内)对襟翼控制效果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为了评定直接升力控制(DLC)襟翼系统的动态效能,结合 DFVLR 的新型研究机ATTAS(先进技术试验机系统)(图1)之直接升力控制襟翼系统的工作试验和性能试验,计划并实现了一个特定的飞行试验大纲。这是一项典型的识别任务,用非线性系统估计的 ML 程序(最大似然程序)对这些试验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9.
姜裕标  张刘  黄勇  高立华  陈洪 《航空学报》2018,39(7):121807-121807
传统尖尾缘翼型通过控制迎角,综合利用襟翼、缝翼来改变升力,升力对迎角变化的时间响应历程可以用Wagner函数来描述,而内吹式襟翼(IBF)主要通过控制分离来拓展最大升力,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节射流强度改变驻点位置和环量来对升力进行有效控制,其升力随吹气动量变化的时间响应尺度是否与传统尖尾缘翼型相同还不是很清楚。本文主要研究内吹式襟翼升力响应过程,并将其与传统尖后缘翼型升力响应特性进行对比。首先通过某襟翼偏角为30°的双圆弧环量控制翼型对数值方法进行验证,再对某最大厚度为18%弦长的亚声速翼型内吹式襟翼定常吹气控制下的流场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其中的瞬态特征。结果表明内吹式襟翼环量控制翼型对激励响应的时间依赖特征与Wagner函数有很好的相互关系,并可以用该函数来描述。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型飞机增升系统襟翼机构装配尺寸超差问题,提出基于机构运动学分析方法的襟翼机构装配特性研究技术方法。在建立该型飞机襟翼系统主要结构三维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运动学计算实现了襟翼机构收放过程的富勒运动仿真,该过程襟翼两端开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开展襟翼装配仿真计算,将等效可调参数作为设计变量,通过水平正交试验得到襟翼装配尺寸特性和响应面规律,指导实际装配调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