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讯     
简讯1993年11月~12月,航天工业总公司230厂数项成果通过鉴定。1惯性仪表关键零件数控加工中心该技术针对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主要解决了惯性仪表加工中周期最长、工序最多、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平台五大件”的加工质量和周期问题。该系统采用了计...  相似文献   

2.
王亚军  吴国卿 《惯导与仪表》1997,(3):54-60,F003
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惯性平台系统研制的状况和存在的总是提出了用CAD技术改造平台系统设计方法,初步2尝试应用CAD技术完成某型号液浮惯性平台机械系统的设计。最后提出了发展平台系统CAD应用技术的措施,对我国惯性平台系统的研制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性能的门型加工中心机和立卧五面加工中心机台湾高明精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68年,专门从事工具机的制造。主要产品有CNC门型加工中心机系列(KMC-2000SD,KMC-3000SD,KMC-4000SD,KMC-5000SD)及立卧五面加工中...  相似文献   

4.
夏刚 《导航与控制》2020,(4):126-134
现代军事应用中,远程导弹武器主要功能是精确打击关键军事目标,制导精度成为其首要性能指标。当前,国内外远程武器采用的主流惯性器件为惯导平台系统,平台框架在发射前可控制台体旋转实现自对准、自标定等功能。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平台控制台体稳定于惯性空间,通过隔离角运动提高惯性仪表使用精度,因而成为远程制导系统的首选惯性器件。我国惯导平台系统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至今,先后经历了滚珠轴承平台、气浮陀螺平台、动调陀螺平台、静压液浮平台以及三浮平台系统的发展历程。目前,在研新型远程导弹制导系统主要采用基于三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计的三浮平台系统,其关键技术包括亚微米精度特种材料加工与装配技术、抗高过载环境高可靠三浮惯性仪表技术、惯性/天文复合制导技术以及惯导平台自对准与自标定技术。近年来,以光学陀螺、半球谐振陀螺等为代表的新型惯性仪表的工程应用精度逐步提升。以平台稳定控制技术为基础,构建基于新型固态陀螺的惯导平台体系架构,将会推动我国远程武器性能跨越式发展。通过分析光纤陀螺、半球谐振陀螺等新型惯性仪表的技术优势以及新一代制导系统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性能需求,对我国远程制导用惯导平台技术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的门型加工中心机和立卧五面加工中心机台湾高明精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68年,专门从事工具机的制造。主要产品有CNC门型加工中心系列(KMC-2000SD,KMC-3000SD,KMC-4000SD,KMC5000SD)及立卧五面加工中心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FANUC7系统I/O接口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实用、方便的智能DNC机床接口终端和DNC通讯网络系统,可以实现DNC中央计算机与CNC系统间远距离程序及其他数据的传输功能和DNC管理功能。机床智能接口终端由8O31单片机系统组成,DNC系统能够完成10台以上CNC机床的监控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7.
温度直接影响惯性仪表及惯性平台的使用精度,而高精度温控系统的设计依赖于准确的平台加温模型,针对平台系统中多种惯性仪表加温过程复杂度高,当前采用的阶跃响应辨识方法存在模型适应性差、精度不高等情况,且针对基于梯度下降的BP学习算法存在局部收敛的问题.采用基于遗传算法寻优的神经网络辨识的方法,对惯性仪表加温模型进行建模,试验验证通过遗传寻优后的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提高了网络的学习精度,进而提高了平台系统中惯性仪表加温过程数学模型的精度,模型适应性较高,为后续惯性仪表的加温控制方法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1月 ,受总装备部委托 ,中航第一集团公司在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组织召开了“航空发动机盘环件柔性制造技术应用研究”合同项目验收会。该项目是总装“九五”重点柔性技术推广应用预研项目 ,由西航公司牵头、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技术负责 ,历经 3年时间 ,完成了项目研究工作。该项目建成了粗车、中小盘环、大盘环、镗铣加工、荧光检测线、特种加工单元和自动化工装立体库等组成的航空发动机盘环零件柔性生产线 ,满足了航空发动机盘环零件研制和小批量生产需要 ;研制了基于特征的集成化CAD/CAPP/CAM系统、分布式DN…  相似文献   

9.
惯性平台系统中的石英加速度计输出随温度变化显著,其温度漂移特性会影响惯性平台系统自对准的精度水平.为实现惯性平台系统在内部温度场变化时的快速高精度自对准,开展了惯性平台系统石英加速度计温度建模补偿技术研究.惯性平台系统上电后内部温度场变化显著,而石英加速度计作为关键惯性仪表,其温度漂移直接影响惯性平台系统的自对准精度....  相似文献   

10.
FMS单元中的激光切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切割本身具有优越的加工柔性,因此许多切削加工和钣金加工的柔性制造系统都采用激光切割技术。本文综合分析了激光切割中的柔性体现,然后介绍了激光切割CAD/CAM系统的实现过程、提高切割边缘质量的途径以及采用激光切割的柔性制造系统的材料传输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元控制级和设备控制级间增设工作站层应用计算机来构成一种准分布式控制结构模式的FMS系统,以解决工作站层集成互连通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对FMS运行有效性和柔性将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介绍了BFEC FMS加工工作站集成互连通信技术开发与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途径、软件开发和实际工程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惯性仪表的精度对零组件的尺寸变化有着极其敏感的反应。随着对惯性仪表精度及其稳定性研究的深入,发现材料的尺寸不稳定是导致精度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多种惯性仪表构件的常用材料为例,从材料学角度系统综述了微观缺陷、第二相、晶粒和织构、内应力以及环境因素对材料尺寸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如何从材料内禀特性出发改善惯性仪表精度长期稳定性,展望了惯性仪表材料与工艺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铝基复合材料在惯性导航仪表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惯性仪表的特性,对技术较成熟的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精密加工性能等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材料在惯性仪表中应用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应用最优化技术,CAD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机动画技术,研究了机场工程 理论衣其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作者用C语言编制了一套机场工程CAD软件,并应用于十多个机场的实际工程设计,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超精密加工的动向和思考NO.1超精密车床位置精度的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  NO.1精密石墨零件的研磨  NO.1三轴中框轴系静态设计与装调(下)NO.1金钢石和超硬材料的应用与展望NO.2振动主动控制及其在超精密加工车床中的应用NO.2电镀CBN砂轮在转子槽磨削的应用NO.2超精密车床加工精度在线测量技术研究NO.3超精密空气主轴回转精度的测量与数据处理NO.3变螺距丝杠精密加工研究NO.4数控全自动磨床砂轮平衡装置的研究NO.4液压主轴的温度变化与超精密加工NO.4表面粗糙度的现状及发展NO.5…  相似文献   

16.
应用AI的CAD/CAM系统日本丰田工机和东洋株式会社合作开发了应用AI的全自动处理CAD/CAM系充。该系统既可用于粗加工、精加工等工程设计;又可进行刀具选择及加工方法和加工条件确定等工艺设计。此系统由二维CAD数据立体变换系统及可进行工件、夹具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惯性技术的发展,它的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微机械技术日益占据重要的地位。石英振梁加速度计正是这样的一种微机械惯性仪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以下全面描述。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惯性技术的发展方向,石英振梁加速度计的发展状况、基本原理、主要构成和主要材料、主要优点,其研制的主要技术、途径也被提到,并进行了简单的精度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外工艺动态激光加工技术1994年9月,在美国芝加哥“94国际机床与制造技术”展览会展出了大量激光加工设备,其中ROMONIC公司推出了一种CNC激光加工中心,集切削、焊接、打孔、表面改性处理于一体,实现了激光多工种加工的集成化和数控激光打孔,其功率...  相似文献   

19.
用于军事系统的GPS/INS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hm.  GT 吴涛 《惯导与仪表》1999,(2):21-33,20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军用平台与武器上的惯性敏感器、GPS精度和考虑干扰问题的组合GPS/INS系统及在未来可形成1m精度的全球导航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对于惯性敏感器,将介绍适用于军用系统的、决定发展方向的敏感器技术,它们是:光纤陀螺、硅微机械陀螺、谐振梁和加速度计及硅微机械加速度。本文钭对未来几十年内用于军事领域内的惯性仪表及惯性系统作一展望。将描述标定的GPS及观测精度,以及各个阶段的WAGE方法、  相似文献   

20.
惯性平台系统是一种框架系统,主要包括平台本体、电路箱和电源箱.平台系统精度主要靠安装在平台本体的三浮陀螺和加速度计来保证.通常惯性平台的工作环境比较严酷,惯性传感器对温度有很高的敏感度,在系统正常工作时,平台内部有二级温控来保证仪表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但内部空间温度梯度变化会影响惯性传感器的精度.在温度采集过程中,铂电阻存在非线性、自热效应及热电动势等电气干扰的精度影响.采用阻值比较法,通过引入恒定激励电流来抑制温度采集电路的自热效应,并基于FPGA设计并行多通道温度采集电路.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测温电路参数设计、序列激励电流控制和数字滤波补偿的具体实现方式,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64路温度采集,在一定范围内测温精度能达到±0.02℃,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