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将空间目标等效为椭球体,在分析椭球体RCS方向图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空间目标RCS序列极大值与极小值比值来估计空间目标长短轴比值的方法。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估计出目标长短轴比值。目标长短轴比值反映了目标的形状信息,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有利于后续的空间目标分类与识别。  相似文献   

2.
在雷达成像装备试验中,传统真实场景测试方法构建难度大、场景有限、试验风险高,急需解决目标识别算法测试不充分、评估不全面的问题本文针对现有问题设计了一套目标识别算法测试系统,可提供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逆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处理、标注以及目标识别算法的自动运行、环境配置、性能评估等功能。相较于传统的试验方法,该系统具备成本低、试验时间短、可控性强、可扩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空间目标的ISAR成像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探测雷达在人类航天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宽频带信号体制的应用使空间目标的逆合成孔径雷达 (ISAR)成像与识别成为可能。结合空间目标的动力学和电磁特性 ,探讨了空间目标的ISAR成像与识别技术 ,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的基于序列图像的空间目标识别方法难以在特征层级进行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将深度卷积网络(CNN)与循环神经网络(RNN)相结合的方法,并对网络模型加以改进。针对单幅图像如何作为序列特征输入的问题,对卷积网络的末端进行修改,将特征图作为序列特征输入;针对序列特征如何映射到目标类别的问题,对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网络末端进行修改,增加了新的全连接层,得到输出类别。使用0.001~0.006高斯噪声水平训练,以0.007~0.010作为测试集,识别平均准确率(mAP)由90.7%提升至99.16%;训练集与测试集在不同姿态情况下,mAP为94.71%。网络参数量仅为283.0 M。现有的仅在结果层级融合进行识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5.
针对异类被动传感器中的目标识别问题,将D-S证据理论运用于雷达侦察与通信侦察的目标识别中。首先将雷达和通信侦察设备侦收到的信息分别通过识别,得到雷达和通信电台的基本概率赋值,再通过D-S证据理论算法进行融合,计算出目标平台的基本概率赋值,从而得到融合后的平台类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后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置信度。  相似文献   

6.
高距离分辨像雷达目标识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雷达目标识别的要求是在不同的探测距离和不同的观测角下都能够达到很高的目标识别精度。雷达自身的特性及复杂背景的影响 ,使得基于距离像的雷达目标识别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由于非合作目标总是机动的 ,因而距离像也是非平移不变的 ,距离像在距离门中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存在不可预估的平移。同时 ,由于一维距离像某一分辨单元回波是该单元内所有散射点回波相干求和的结果 ,因而距离像的波形对目标姿态角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如何利用现代的信号处理技术和模式识别手段从距离像中进行可靠的特征提取和识别是至关重要的。就此对多种基于高距离分辨像的目标识别方法作了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7.
基于HRRP统计模型的目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分辨距离像(HRRP)方位敏感性和距离单元散射点类型的分析,锥体目标的HRRP距离单元的幅度起伏在一定角度内可采用Gamma和Gaussian统计模型来描述。详细描述了基于平均距离像模板和基于Gamma和Gaussian统计模型的目标识别方法。通过实测数据比较了三种目标识别方法的识别率和实时性等性能。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引信近场雷达散射截面(RCS)计算的特殊性及难点,同时介绍了计算引信目标RCS的多种高频理论预估方法,着重比较了物理光学面元法与几何光学法,并讨论了其他一些理论方法的特点。通过某型导弹的应用实例,指出了引信目标模型在雷达引信目标系统仿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雷达目标散射信号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雷达图像的特点,将二维雷达灰度图转化为一维列向量(即把二维数据排成一维序列);然后,采用AR模型进行图像分析,利用所得到的参数通过线性规划,进行特征的提取、建库与目标识别。最后,分析了不同雷达散射信号与建库、识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弹道目标的结构特征反映了目标的本质属性,是识别真假目标最直观的特征之一。分析了弹道目标的结构特征差异,系统归纳了基于结构特征的弹道目标雷达识别方法。根据雷达提取结构特征所采用的信息不同,将这种识别方法分为基于RCS序列的识别方法、基于一维像的识别方法、基于二维像的识别方法以及基于极化信息的识别方法,详细阐述了这四类识别方法的物理基础及其实现途径,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展望了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