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4种复合材料体系约800个试样进行了冲击阻抗和含损伤层压板压缩强度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对于同一种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曲线和凹坑深度.压缩破坏应变曲线均存在拐点,在出现拐点后内部的分层损伤叠加面积基本上不再增加,压缩剩余强度基本上不再降低,表面冲击部位开始出现纤维断裂。研究表明采用传统CAI来表征损伤容限性能的方法可能得到与实际结构损伤容限特性相反的结论,因此,提出了利用拐点附近特性来表征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抗冲击行为(包括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的建议,即分别采用QSI方法得到的准各向同性层压板的最大接触力Fmux和压缩破坏强度(应变)的门槛值CAIT来表征复合材料层压板的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行为。  相似文献   

2.
拉脱破坏是复合材料结构机械连接接头破坏的一种模式。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拉脱疲劳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并应用累积损伤理论定义和测定了损伤参数,提出了损伤极限的概念,简单阐述了损伤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3.
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经验提出了复合材料体系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性能表征的需求。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CAI(冲击后压缩强度)的物理意义比较含混,不能正确指导材料研究和设计选材,同时提出应分别用典型层压板静压痕力—凹坑深度曲线的最大压痕力Fmax来表征损伤阻抗能性能,用凹坑深度~压缩破坏应变曲线门槛值CAIT(Compression failure strain After Impact Threshold)来表征损伤容限性能,同时给出了测试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CAI(冲击后压缩强度)来评定复合材料抗冲击和损伤的能力,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它是个物理意义比较含混的力学量,不能正确指导材料研究和设计选材。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结构的抗冲击耐久性和含冲击损伤的损伤容限分别对应于材料体系的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并可以分别用对应静压痕力~凹坑深度曲线拐点的压痕力Fknee,和凹坑深度~压缩破坏应变曲线门槛值CAIT(Compression failure strain After Impact Threshold)来表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无损检测的复合材料结构外场损伤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型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外场损伤特点和典型的损伤形式进行了分析,为复合材料结构修理容限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碰撞伤人、干扰甚至碰撞民航飞机的事件频发,使得其碰撞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本文分析了轻小型无人机运营中的碰撞安全风险诱因,从无人机碰撞民航飞机和碰撞人员2类场景出发,阐述了轻小型无人机碰撞安全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的研究概况,以及典型的无人机碰撞安全准则及损伤分级方法。最后,对轻小型无人机碰撞安全技术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重点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容限设计思想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客观地评价了它的历史功绩,同时又揭示了这种设计思想和设计的局限性和保守性,然后指出了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模拟复合固体推进剂本构关系,利用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并耦合线性累积损伤来建立含有损伤变量的本构模型。模型中推进剂累积损伤利用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损伤演化利用蠕变损伤演化规律,无损条件下的推进剂本构关系利用三元件波因廷模型。该模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损伤本构关系来研究推进剂力学性能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阻抗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多种复合材料体系试样的冲击阻抗试验研究,发现对同一种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曲线均存在拐点.其物理本质是在出现拐点后内部的分层损伤叠加面积基本上不再增加,其力学性能表现为压缩剩余强度基本上不再降低,其表观现象是表面冲击部位开始出现纤维断裂.  相似文献   

10.
许思逸 《民航学报》2023,(2):95-100
目前,A320系列飞机在国内总体占比越来越大,与机队规模一同增长的是飞机的维护需求。相比于更早进入国内的波音737系列飞机,我国航空公司在A320维护经验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一点在各型新机型上尤为凸显。在日常航线维护中时常会遇到A320系列飞机雷达罩的各类损伤,雷达罩的复合材料结构相比传统金属材料在结构、损伤形式、损伤处理上均有很大的不同,也时常给一线维修人员带来困扰。本文对A320系列飞机雷达罩损伤的形式及后续处理进行梳理总结,以便更为精准高效地完成A320雷达罩相关的损伤处理及飞机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