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直链叠氮硝胺对双基推进剂燃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三种自制直链叠氮硝胺化合物在两种双基系推进剂基础配方中对燃烧,能量等性能的影响,认为:叠氮硝胺化合物作为双基推进剂的添加物是提高燃速的一种新技术途径。DATH以15%含量代替微烟推进剂中RDX后能使该配方燃速增加8%~43%。且能量基本不变,而燃气中氮气的摩尔数增加了,这对于降低配方燃气信号特征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唐根  邓康清 《推进技术》2008,29(1):98-101
通过差热-热重联用、扫描电镜和单幅摄影等实验手段,研究了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共聚醚/高氯酸铵/降温剂燃气发生剂燃烧机理,在AP复合推进剂的多火焰燃烧(BDP)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其燃气发生剂燃烧物理模型。认为燃气发生剂燃烧模型中存在四个火焰区,分别为PF焰、AP焰、PJW焰及FF焰,并运用该燃烧物理模型解释了燃烧中特殊现象(如燃速低、易熄火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AP/DHG/聚醚燃气发生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以高氯酸铵(AP)/二羟基乙二肟(DHG)/聚醚为主要组分的燃气发生剂的配方和主要性能。用实验室合成的聚合物P-100对DHG进行了包覆,并对所包覆的DHG进行了一定的表征。采用包覆DHG,AP,聚醚等作为主要成分,制备了燃气发生剂,测定了燃气发生剂的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和灰分,并分析了DHG的降速机理。结果表明,聚合物P-100包覆DHG的包覆度很高,且可显著提高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4.
高氯酸铵/硝胺系复合推进剂燃烧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培根 《推进技术》1988,9(5):52-56,79
本文从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了高氯酸铵/硝胺系复合推进剂的能量及燃烧特性.对研制高能、低烧蚀、少烟、低压力指数,以及低燃、速燃气发生剂的配方设计提出了组成范围.同时指出了含硝胺炸药的复合推进剂不存在爆燃向爆轰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锋  严宇  王延涛  李龙飞 《推进技术》2016,37(10):1916-1921
为了研究航天煤油的富燃燃烧特性,设计了一个气氧/煤油富燃燃气发生器,并进行了室压范围1~4MPa、混合比范围0.25~0.52的燃烧试验,获得了混合比和室压对特征速度、燃气温度及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火花塞点火方式可以实现该燃气发生器在高度富燃条件下的可靠点火;在本文研究范围内,试验测得的特征速度和燃气温度明显低于化学平衡理论预测值,燃烧效率介于63.9%~88.3%之间。混合比是特征速度、燃气温度及燃烧效率的最大影响因素,室压的影响远小于混合比。燃烧效率与实际燃气温度与理论燃气温度比值的平方根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应用DTA,TG、DTG热分析技术,研究了叠氮化钠的热分解特性,考察了催化剂对叠氮化钠热分解行为的影响,筛选出有效的催化剂和抑制剂。考察了所选催化剂对氮气发生剂燃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促进叠氮化钠的催化剂,一般也是氮气发生剂的增速剂;抑制剂也是氮气发生剂的降速剂。  相似文献   

7.
燃气分析测量高温燃气温度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叙述了两种根据燃气成分推算高温燃气温度的计算方法——效率/余气系数法和焓值守恒法。效率/余气系数法根据燃气分析得到的余气系数和燃烧效率计算燃气温度,按燃烧效率和余气系数计算方法的不同又划分为补燃法和全成分法;焓值守恒法根据燃气成分和焓值计算燃气温度。分析和比较了两种计算方法,这些方法已应用到燃烧室出口高温燃气温度测量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点火能量、燃速、级配及粒度、点火建压速率等因素对冲压发动机燃气发生器点火起动性能的影响,针对采用低燃速贫氧推进剂的燃气发生器点火起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地面直连式试车台上采用全尺寸燃气发生器进行了多次点火起动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气发生器点火器点火药量提高20%,点火起动时间提高62.7%。低燃速贫氧推进剂燃速从2.3mm/s降低到1.6mm/s,点火起动时间降低43.6%,在低温-40℃条件下的点火起动时间为0.0895s。低燃速贫氧推进剂氧化剂AP平均粒径由193μm增大到201μm,燃气发生器点火起动时间降低36%。在低温-40℃条件下,喷口堵片优化后的点火起动时间为0.0879s,满足快速起动要求。采取措施解决了低燃速贫氧推进剂燃气发生器点火起动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流场三维数值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概率密度函数非预混模型,对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内的湍流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补燃室内发生着复杂的三维化学反应流动,存在对掺混燃烧有重要影响的头部回流和轴向涡流。补燃室内复杂的温度分布和空气与燃气的掺混、燃烧及流动状态有密切关系。提高空燃比,可增强补燃室中燃气的回流和轴向涡流强度,加大掺混力度,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固体燃料空气涡轮火箭发动机(SP-ATR)的工作特点,提出了双燃气发生器的加力工作模式,并根据总体性能要求确定了部件的工作参数。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分别针对压气机和涡轮部件开展了气动设计和增压装置集成,获得了工作特性,并完成了增压系统工作特性的冷流实验验证。开展了考虑涡轮后低温旋流条件下多股气流的高效掺混燃烧研究,通过研究涡轮转速、空气入射角度、补燃室富燃燃气流量和富燃燃气射流位置对燃烧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原理样机和关键部件的恰当形式和布局方式。最终开展了原理样机的地面热试实验,验证了双燃气发生器的SPATR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热试实验结果表明燃气涡轮增压装置工作可靠,性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压气机压比达到了3.3,转速为82kr/min,补燃室燃烧效率为85.21%。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传统钝体火焰稳定器存在的流阻较大、燃烧效率较低和红外辐射偏大的缺点,设计了一种气体燃料气动火焰稳定器,通过喷射气体燃料射流形成气动屏障来产生回流区从而稳定火焰,并采用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气体燃料火焰稳定器的混合特性。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气动火焰稳定器掺混速度快,可在回流区内形成余气系数比较均匀的混合物,且回流区内余气系数分布随来流和射流的参数变化基本保持恒定不变,实验结果证实了数值模拟的结果,并表明采用气动火焰稳定器的燃烧效率较高,部分工况可达98%以上,可为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状态气路分析法诊断发动机故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多状态气路分析法诊断发动机故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估值平均误差J是判断诊断精度的有效判据。通过数值试验给出了J值的建议值。就状态数的选择和监视参数的选择对诊断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指出适当增加和正确选择监视参数可减少状态数, 增加诊断精度。增加高压压气机后压力和高低压涡轮间的压力两个测量参数是实用的改善诊断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防止燃气入侵涡轮盘腔,提高运行安全性,对盘腔和轮缘密封间隙内非定常流动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数值求解三维URANS(Unsteady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和SST湍流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径向轮缘密封的非定常燃气入侵和封严效率。数值计算的径向轮缘密封的封严效率和环量比与实验数据吻合一致,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分析了6种冷气流量下径向轮缘密封的非定常压力分布、封严效率和燃气入侵与冷气出流特性。研究表明:冷气流量的增加阻止了径向轮缘密封处的燃气入侵和强化了冷气出流,径向轮缘密封盘腔内的封严效率随着冷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动盘附近的封严效率高于静盘;入侵燃气基本被限制在径向轮缘密封的间隙区域。径向轮缘密封间隙出口处的主流周向时均压力随着冷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周向时均压力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随着冷气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当动叶前缘与静叶尾缘距离较近且不断靠近的过程,主流周向压力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增大,动静叶相分离的过程周向压力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减小。在静叶和动叶间非定常干涉作用下,轮缘密封间隙出口区域主流周向压力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较大时刻的主流低压区域具有优良的封严效率,同时高压区域的燃气入侵导致封严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4.
悬臂式挠性薄片气体动压径向轴承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元先  杨燕生 《航空动力学报》1999,14(2):183-186,221
本文建立了悬臂式挠性薄片气体动压径向轴承的特性分析计算方法,用差分方法耦合求解径向轴承的雷诺方程和薄片弹性变形方程。给出了径向轴承刚度、阻尼的计算方法和稳定性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设计的悬臂式薄片气体动压径向轴承的静特性和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所有的偏心率范围和可能的工作运行范围内是恒定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COD、BOD在线检测仪、SS测量仪等国外先进的专用检测仪器实时采集各种生物化学指标和物理指标,采集的数据通过PLC运算后,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利用偏差控制算法实现参数的闭环控制,保证系统要求的工艺参数,将曝气滤池法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型涡轮冷却算法的航空发动机性能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气膜冷却和对流冷却两种常用的冷却方式,建立了新的涡轮冷却计算模型,并实现了与燃气涡轮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模型的耦合,得到了可考虑的不同冷却方式、适用于高涡轮前温度、大冷气量的燃气涡轮发动机总体性能计算模型,并与简化涡轮冷却模型的计算数据及试验数据作比较分析,表明新型涡轮冷却算法的可行性和能够提供更详细的涡轮部件气流参数.  相似文献   

17.
陈小前  杨涛  王振国 《推进技术》1999,20(5):44-47,52
介绍了一种宇航用的利用产生燃气做功并通过提升机构完成提升动作的微型燃气发生器的设计。建立了描述燃气发生器内部流场的数学物理方程。通过数值方法模拟了燃气发生器内部的燃烧和流动以及提升机构的运动过程。由模拟结果及理论分析来指导药柱的设计, 使得燃气发生器能满足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导弹直接侧向力控制外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固体燃气发生器作为控制力源对导弹进行侧向力控制、导弹的末端控制和垂直发射导弹的转弯具有重要的作用。具有侧向喷流的直接控制力导弹 ,其外流场极为复杂。利用耗散比拟原理 ,构造出高精度的紧致迎风 TVD格式 ,对侧喷流场进行了二维轴对称数值模拟。数值计算弄清了侧向喷流喷口附近的流场结构 ,研究表明 :对于来流为超声速 ,侧向喷流为声速时 ,侧向喷流的出射角为某一锐角时 ,侧向喷流的侧向作用力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回流型脉冲爆震燃烧室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工作特性,通过试验和数值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爆震室工作频率10~30Hz时的出口燃气总压、总温、流量变化规律以及该爆震室的增压能力进行了测试与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出口燃气总压、总温具有极高的峰值和较高的平台区,其工作频率10~30Hz时,压力平台值为0.36~0.91MPa,时均温度为710~1270K。此外,该爆震室排气流量十分集中,以10Hz为例,在一个爆震循环的16%时间,排出了整个循环60.5%的燃气。为此对出口燃气总压进行质量加权平均,发现该爆震室的增压比随工作频率的增加而降低,在2.37~2.05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