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各类应用卫星的序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方红一号这个生机勃发的嫩芽,已长成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2.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45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首先,我国已建立了配套的航天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包括运载火箭、航天器、发射场、  相似文献   

3.
<正>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发射升空,至今已在轨运行了整整45年,大家都很关心还能运行多久?影响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层和卫星本身的外形、质量,尤其是轨道。卫星绕地球运行时,大气的阻力会不断消耗它的动能,使其高度逐渐降低,特别是远地点高度降得更快,轨道逐渐趋圆,最后在稠密大气层中像流星一样陨落。而阻力的大小取决于大气密度、卫星轨道的  相似文献   

4.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45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国防、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2000年4月24日是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DFH-1)卫星发射成功30周年纪念日.30年前的这天,东方红-1卫星在长征-1运载火箭的携带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万里长征.10多分钟后,东方红-1卫星成功地进入倾角68.5°、近地点高度439 km、远地点高度2 384 km的椭圆轨道.东方红-1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空间技术取得的首次重大突破,使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自行研制和发射航天器的国家.自那时起,截至2000年3月,中国已用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69次航天发射,累计发射了85颗人造地球卫星(国产卫星53颗,国外卫星32颗)和1艘无人状态的试验飞船,发射成功率大于85%.现从中国对空间技术体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国的航天器进入太空技术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的航天信息应用技术已取得显著效益3个方面,来回顾近30年间中国空间技术取得的斐然成就.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D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1卫星组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吉林-1卫星组星是我国首批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也是我国采用"星载一体化"设计的分辨率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其由4颗卫星组成,包括1颗光学遥感卫星、2颗视频卫星和1颗技术验证卫星,工作轨道均为高约650km的太阳同步轨道。其中,光学A星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卫星,具备常规推扫、大角度侧摆、同轨立体、多条带拼接等多种成像模式,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资源 -1卫星 ,自 1 999年1 0月 1 4日升空入轨后 ,经过 1 0 0多天的在轨测试 ,资源 -1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 ,各项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于 3月 2日在北京正式交付使用。此举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先进的地球勘测手段 ,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资源卫星研制技术达到 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星成功运行创数项第一 ,表明我国航天遥感器研制实现历史性跨越 ,我国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空间事业。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艳 《国际太空》2013,(5):24-25
高分-1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依靠星上搭载的6台相机,这名"排头兵"刷新了我国民用卫星在分辨率水平和地面覆盖范围上的纪录。其中,2台高分辨率相机按一定角度并排装载在卫星上,实现了扩大观测幅宽的目的;4台宽覆盖多光谱CCD相机通过对地面景物推扫成像,获取4个谱段的宽覆盖、中分辨  相似文献   

9.
<正>2001年,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公司")成立,为我国宇航能力提升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成立10余年来,该公司在小卫星制造领域多次力拔头筹,成绩喜人。特别是今年高分-1卫星的成功发射,更为我国今年航天发射取得了开门红。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东方红公司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平台)、科研管理、企业文化以及重点型号等,本刊记者对东方红公司总经理葛玉君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李馨 《国际太空》2013,(8):8-14
苍穹十余载,群星耀太空。到2013年,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公司")已成立12年。12年来,东方红公司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了属于中国小卫星的夜空。夜空下,不乏指路明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甘做通天路上的探星人!  相似文献   

11.
在本刊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回到‘东方红’——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40周年"的座谈会上,东方红1号卫星工程的参与者讲述了他们与东方红1号卫星的故事,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那个时代的那段记忆。他们曾因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紧密相连。镜头定格在他们的脸上。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作为代表,作为一个缩影来折射东方红1号卫星工程12年的历程,缅怀一段不朽的记忆。这,也将成就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6月6日,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EX)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上千名世界航天精英齐聚北京,围绕航天热点议题,探讨太空探索未来发展方向。6月8日,以此次大会的召开为契机,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了以"中国小卫星的发展与展望"为主题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国内外航天机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共计30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13.
正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小卫星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连续成功发射了60余颗卫星,累计在轨超过200星年。先后开发验证了CAST968、CAST2000、CAST100、CAST3000和皮纳等高性能卫星平台,卫星产品覆盖对地遥感、海洋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立体测绘和技术试验等多个领域,可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技术和工程培训、项目咨询等多类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下面一组数据,记载着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发展足迹:2001年5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按现代企业制度在北京组建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建设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3月,中国卫星(股票代码600118)控股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70%股份。2006年1月,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竣工验收,投入运行。2006年5月,中国卫星控股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100%股份,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卫星的全资子公司。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我国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卫星实践-5启动研制,并于1999年5月10日成功发射。2001年,以实践-5成功发射奠定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为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出资组建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专门推动我国现代化小卫星发展。时光荏苒,小卫星走过了飞速发展的20年,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宇航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这15年里,公司始终以创新发展小卫星为己任,矢志不移,埋头苦干,从而成为我国军用航天装备体系建设和民用卫星业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东方红”发展了小卫星,小卫星成就了“东方红”。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3月30日21:52,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C/远征-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卫星,它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在此次发射中,首次使用了被称为"太空摆渡车"的远征-1上面级,它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可在太空将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入不同的轨道,从而提高火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也使长征-3A系列火箭正式迈入"3.0时代",即从能力形成、能力提升发展到能力拓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东方红,太阳升……"当东方红乐曲唱响中华民族对茫茫宇宙的探寻和向往时,中国航天便开始迈进了新的纪元。40年弹指一挥间,这首乐曲已续写出更辉煌更动人的乐章,本刊撷取了三家与"东方红"品牌有着深远渊源关系的企业,探寻他们沿着"东方红"所铺展的更多、更美的传奇。——题记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24日,由《国际太空》杂志社在京隆重举办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宋海丰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原秘书长周晓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秘书长卢春平,以及当年参加过东方红-1卫星、长征-1火箭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的30余位老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并积极发言。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东方红五号平台,东方红卫星作为中国人造卫星的摇篮,经历了中国卫星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在许多方面甚至领跑的跨越,成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缩影和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航天人创新拼搏,实现建设航天强国梦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印度卫星-1     
1978年8月,印度空间部同美国福特航空空间与通信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根据这项合同,该公司将为印度研制两颗可供国内通信、电视教育广播、气象观测和为地面数据收集台站中继气象数据的多用途卫星。该卫星取名为印度卫星-1,将于1981年用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印度卫星-1,是一种在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上都采用三轴稳定的新型卫星,它的发射重量为1072.4公斤,不带燃料时净重488.4公斤。用单块太阳电池帆板提供824.6瓦的功率。星上装有12个转发器,其中9个工作,3个备用。印度卫星-1的另一特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