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利用热补仪进行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的挖补修理实验研究。利用热电偶测试热补仪修补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的面内及厚度方向的温度分布;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修补层数下的HTS/977-2与HTS/MTM44-1两种预浸料在热补仪固化下的内部质量;并测试不同损伤程度下蜂窝夹层试验件修补后的侧压性能及弯曲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热补仪修补蜂窝夹层结构时在厚度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匀,因此在面板及芯子损伤、穿透损伤情况下,应采用分步修理;热补仪对单次修补层数具有局限性,修补材料特性不同,单次修补固化层数上限不同,对HTS/977-2,热补仪最佳单次固化层数为4层或5层,对HTS/MTM44-1,热补仪最佳单次固化层数为10层以上;试验中不同损伤程度的蜂窝夹层结构试验件进行热补仪修补后,侧压强度达到完好状态的79.9%以上,弯曲强度达到完好状态的89.4%以上,验证了热补仪挖补修理复合材料蜂窝夹层结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变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即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制备多个GH4169试样。采用金相法观察显微组织及其内部缺陷的形貌与分布,采用X射线断层成像获得试样孔隙率,并统计分析缺陷三维特征,研究成形工艺与缺陷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当能量输入密度为59.1 J/mm3的优化工艺时成形试样中互相搭接的熔道形貌齐整、随机分布的规则气孔尺寸小于30μm、致密度高达99.9998%。在较窄的工艺窗口下(220~300 W、700~1300 mm/s),试样致密度对扫描速度更为敏感,高扫描速度易形成分布在熔道搭接区内极不规则的未熔合。偏离优化工艺时,缺陷数量增多,部分缺陷尺寸大于30μm,其中高激光功率形成的气孔形状或高扫描速度形成的未熔合形状都与各自的尺寸密切相关,即尺寸越大,形状越不规则,产生的不利影响要远大于规则气孔。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波无损检测及金相试验方法研究了内埋金属件的大厚度复合材料实心部位的微观结构,发现采取0o纤维在金属件周围进行缠绕铺层时容易引起超声波的衰减,分析了超声波衰减的机理,首先预浸料中夹杂微小气泡引起孔隙率较低,形成了复合材料内部的疏松缺陷;其次由固化过程时内应力引起的微裂纹,导致超声波信号发生衰减;另外,纤维屈曲或局部树脂分布不均匀对超声波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TA15钛合金氩弧焊接接头的组织和疲劳断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气孔缺陷和疲劳寿命的关系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疲劳裂纹起源于焊缝的亚表面或者内部气孔缺陷,当气孔尺寸较小时,断口会出现“鱼眼”形貌特征;应力水平较低时,气孔尺寸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特定的应力水平下,可以通过构件中的气孔缺陷尺寸来预测其寿命,对于焊接结构疲劳寿命的预测和构件焊接质量的评定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声显微检测系统在涂层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了超声显微检测系统的组成及原理,采用超声显微检测系统对特种涂层的内部质量进行了超声检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检测出涂层内部的裂纹、气孔、涂层与基体脱粘等缺陷。采用超声瑞利波声透镜,可有效检测出涂层表面及亚表面的缺陷。检测过程中实时显示被测样品的A、B、C三种扫描图像,缺陷检测结果直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镍基合金的组织、相组成,进行了镍基合金表面堆焊工艺试验,研究了堆焊层宏观组织及微观组织的分布,并进行了堆焊层及界面区域的显微硬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镍基合金由γ-(N i,Fe),FeN i3,N i和少量的Fe2C组成,堆焊层组织分布均匀,无开裂、气孔等缺陷,显微硬度从174HV0.2提高到780HV0.2。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2524与7150铝合金激光焊T型接头优化的工艺参数,并研究了T型接头在优化工艺下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金相分析、显微硬度测试与接头拉伸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工艺下焊缝没有裂纹、气孔,金相组织晶粒细小、致密,焊缝区域的硬度最低;T型接头x方向的拉伸强度达到384 MPa,z方向的拉伸强度为236 MPa。  相似文献   

8.
文摘采用静止轴肩搅拌摩擦焊的方法获得了2219C10S铝合金焊接接头,研究了焊接接头典型的宏观、微观组织特征、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特征及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对常规搅拌摩擦焊,由于静止轴肩式搅拌头的结构特点,焊接过程中可有效避免飞边和焊缝内部缺陷;随着焊速的增加,接头焊核由"碗状"变为"腰鼓"状,体积也逐渐减小,还出现了轴肩影响区这一特殊组织特征;焊接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呈现出独特的"∪"形,焊核区的显微硬度最低;当焊接速度≤250 mm/min,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加,接头的拉伸性能逐渐增加;当焊接速度增加至300 mm/min时,由于在焊接接头中出现了沟槽缺陷,拉伸性能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9.
钛合金非熔透性脉冲激光深熔焊过程中,随着离焦量的增加焊缝中气孔数量明显降低,当离焦量达到±5mm以上时,焊缝中气孔缺陷几乎可以消除。增加离焦量降低了激光束作用域的能量密度,熔池底部材料气化的剧烈程度与形成金属蒸汽的压力均随之降低,加快小孔底部液态金属的回填;同时会使小孔的开口变大,减缓小孔顶部的闭合,有助于金属蒸汽的溢出,焊缝中气孔缺陷可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0.
针对飞机大厚度复合材料层板结构损伤,研究了修补材料MTM45-1与X850的标准热补仪修理工艺及材料X850的新型热补仪修理工艺的单次固化层数,并通过金相观察内部质量;分析了材料MTM45-1与X850修补大厚度损伤试验件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工艺修理的试验件的恢复质量良好,为修补大厚度复合材料结构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几种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理勋 《飞行力学》1995,13(3):18-23
目前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包括三种方法,即:水平风洞模型自由飞,垂直风洞模型自由飞和露天投放模型自由飞,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说明在型号设计中应用范围。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并建议尽快建立必要的试验设施,研究试验方法,加速我国大迎角/尾旋动态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为型号设计和航空科研服务。  相似文献   

12.
加温加压压气机试车台在发动机研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研究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简要概括了航空发动机三大部件之一的压气机部件在研制中须开展的试验研究工作,介绍了国内外压气机部件试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在压气机部件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屈建兵 《直升机技术》2014,(1):59-64,68
我国目前正处于武器装备维护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国外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对于我国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军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人手,指出现有通用测试系统的特点和不足,介绍了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研制的总体目标以及我国自动测试系统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掌握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仿真系统的GUI测试模型的规划方法,将GUI软件界面的各种图形对象以及其属性看作是维度,图像对象的属性的具体值作为维度数据,将软件的各种功能操作看作是事件,在不同的事件交互中,通过抽取不同的维度,建立测试模型,并对模型中抽取的维度映射维度数据,用模型语言完整准确地描述被测试软件系统,并使用事件交互图完成测试模型与自动化的测试工具的对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GUI软件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细化飞行试验课题设计和项目管理,提出了基于WBS理念的课题试验分解结构的概念,探讨了试验分解结构的原则、方法和试验点的概念,为飞行试验项目课题设计的规范化、数字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二(VDLM2)通信协议是航空电信网(ATN)所支持的四种甚高频数据链模式之一,已被定为过渡时期ATN空地通信的主要方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甚高频数据链。本文以自主开发的甚高频模式二协议栈通信系统为被测系统,设计了一种与之适合的一致性测试系统,通过该测试系统对模式二协议栈进行了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系统可以很好地完成一致性测试的功能,并具有很强的扩展性,为系统性能进一步测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试验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严 《推进技术》2000,21(4):5-8
讨论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的试验研究,并分析了某弹用涡喷发动机启动加速过程的有关问题,通过地面模拟试验建立了该发动机启动加速的数值模型。  相似文献   

18.
并行测试能够显著提高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吞吐量和测试效率,本文在介绍分布式多客户端的单处理器并行系统硬件架构和基于ABBET分层的软件标准的自动测试系统软件架构的基础上,对实现资源调度引擎机制的遗传算法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采用Matlab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校准在飞行试验测试中的作用,试飞测试校准技术的现状及主要工作,测试校准的种类及测试校准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对发动机试验设备建设的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发动机技术进步对发动机试验能力和试验设备建设的要求。介绍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满足性能、适用性和耐久性试验而建设的典型试验设备。最后,分析了发动机试验要求和设备建设的发展趋势以及改善测试设备的重要性。并指出,数值仿真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双减少试验工作量,但对试验技术和试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