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第五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10月11—15日在云南省普洱市召开。该研讨会是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和IEEE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北京分会(IEEE GRSS Beijing Chapter)主办的系列学术会议。会议主要面向微波遥感,特别是空间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旨在为中国开展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海洋、气象、环境等应用部门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会议主题包括:星载微波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微波遥感的新概念和新技术,雷达遥感技术,被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开创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581电子学组。20世纪70年代,在姜景山院士的带领下,该电子学组率先开展微波遥感技术研究。2009年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其是中国定量微波遥感有效载荷与信息技术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一、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及研究方向定位和发展目标:面向国家对微波遥感的重大应用需求和地球与空间前沿科学研究对微波遥感的  相似文献   

3.
星载被动微波遥感是指利用高灵敏度接收机通过接收场景和目标的自然微波辐射来提取目标信息的一种遥感手段。被动微波遥感又称微波辐射计遥感。人类利用微波辐射计从空间进行对地遥感已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星载微波辐射计已经成为气象和海洋卫星的主载荷,在数值天气预报、海洋环境监测和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星载被动微波遥感技术与应用进展,以及被动微波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关键技术问题,针对中国星载被动微波遥感的定量化应用,在数据与数据处理流程,算法标准化、亮温和反演参数的定标/检验标准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以期望被动微波遥感数据被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最大限度地提升星载地球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4.
火星探测的微波遥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波遥感的角度出发,综述目前国际上对火星的探测现状,列出对微波遥感探测有影响的火星表层土壤、岩层的结构、分布及其介电特性等参数的已有研究结果,分析对火星地壳表层水(或冰)存在可能性及其分布状态的研究动向.结合地球表面微波遥感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用主动与被动微波遥感探测火星表面浅层土壤物质状态和分层结构的可行性分析,初步研讨了火星表层是否有水(或冰)存在的探测方案.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QFD/TRIZ/CAD技术融合的创新设计方法,用于复杂多参数模糊系统的最优化设计。首先,基于QFD质量屋,明确关键技术矛盾,然后利用TRIZ的矛盾矩阵、创新原理分析、物场模型、标准解技术确定优化设计的理想解决方案,最终通过专业CAD设计工具完成定量的优化设计。通过微波遥感亮温定标源的优化设计实例证明了QFD/TRIZ/CAD融合技术实现复杂系统优化设计在创新性和设计效率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5G通信已经进入商用阶段。5G技术使用的频段也是卫星气象微波遥感的频段之一,因此在5G大潮下气象卫星如何应对信号干扰,是相关从业者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为何大家都要"抢"这一频段呢?让我们先来科普一下微波。微波一般被认为是波长在1毫米~30厘米范围内的电磁波,而气象微波遥感就是利用地球反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宇局活动》1979年2月报道] 美国1975年4月发射的海洋实验卫星GEOS-3雷达测高计的测量结果表明,它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突破。第一次证明了利用卫星的微波遥感器测量地形等高线是可行的,而且其精度比得上绘制小比例尺地图所用的地面和航空测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中国气球卫星的热设计与热试验。根据气球卫星的特性,讨论了无源热控制方法在热设计中的应用。说明热试验数据同热计算数据基本一致,气球卫星的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无源振动吸附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机器人的吸附方式,是爬壁机器人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新的无源振动吸附数学模型,设计了振幅和频率可调节的振动吸附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证明了无源振动吸附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分析了无源振动吸附原理实现稳定吸附的条件,以无源振动吸附原理为指导设计了振动吸附模块并对该模块进行了性能测试,对不同振动参数下吸附模块的抗失效能力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这种吸附模块可以作为吸附足模块应用到爬壁机器人上.   相似文献   

10.
空间合成孔径雷达系统(SAR)是近几年来开始试验的一种有源微波遥感系统,它通过记录地面景物对空间SAR微波射束的2维响应而获得图象,可用来发现和识别地面景物表面的形态变化,取得有关地球资源、地质结构、海洋环境和洋流体系、植物生态等各种学科的数据。 1978年NASA发射了海洋卫星(Seasat-A),第一次进行了空间SAR的系统试验。验证了这种有源微波遥感系统的确具有可以穿透云层和雨障、实现全天候对地成象  相似文献   

11.
基于GPS遥感的延迟映射接收机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广泛应用于定位和导航,还可利用海面对GPS信号产生的散射效应进行微波遥感,是一种新型微波遥感手段.首先介绍了GPS海洋遥感测风技术产生背景及特点,给出了GPS散射信号测量技术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延迟映射接收机设计中提高采样信号信噪比、双射频前端电路设计、计算反射点延迟、接收机工作模式、内嵌软件处理等5项关键技术.设计的延迟映射接收机样机在天津近海完成了首次搭载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延迟映射接收机可同时接收直射和海面散射卫星信号并输出导航定位解,正确计算镜面散射点码延迟,准确接收海面散射的GPS卫星信号,且散射信号信噪比达到了14.9 dB以上,接收机输出为反演海面风场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这种方式可推广到遥感探测陆地土壤湿度、海冰厚度、海浪高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无源互调干扰信号会对无线通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干扰无线通信系统,严重时阻塞无线通信系统信号传输通道。为了定量分析无源互调干扰信号对直扩系统伪码捕获性能的影响,建立了无源互调干扰下直扩系统模型,考虑卫星接收机中噪声的影响,采用修正柯西分布概率密度模型,分别对平方律检波器捕获方法和平方检波累积器捕获方法在无源互调干扰下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高信干噪比下无源互调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比噪声小,90%捕获检测概率下相差2.92dB;采用平方检波累积方法可获得一定的累积增益,90%捕获检测概率下的累积增益为2.36dB。  相似文献   

13.
计划于1980年12月发射的空间实验室,将携带二种遥感地球的仪器:一是蔡司RMKA30/23高质量航空测量相机,一是微波遥感仪器。其中测量相机的主要参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里,美国航宇局发射了三颗“陆地卫星”,证明了空间遥感是勘测和管理地球资源的极为有效手段。同时,该局又发射了一颗“海洋卫星”。通过这两种不同的遥感卫星,对整个地球的陆地和海洋有可能进行全面的观测,尤其是在“海洋卫星”上采用了微波遥感技术,使空间遥感发生革命性的进步。此外,美航宇局还发射了气象和环境监视卫星,诸如雨云与泰罗斯-N、热测绘、地磁观测以及  相似文献   

15.
正气象卫星也是遥感卫星的一种,但从组织管理和技术手段上,气象卫星与传统光学遥感卫星和微波遥感卫星相比,均有很大的不同。目前,中国国家气象局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唯一的国家局,有别于海洋局、能源局和国防科技工业局等由部委代管的国家局,与传统遥感卫星关系密切的国家测绘局、测绘与地  相似文献   

16.
从快速、有效地进行空间天气数值预报的需要出发,针对1998年5月份行星际太阳风暴事件,采用全三维流体力学(HD)模型进行数值试验,考察了无振荡、无自由参数(NND)格式在三维太阳风流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计算中内边界的密度分布由观测K日冕数据来确定,由此得到的源表面密度分布具有和源表面电流片相似的结构.数值试验表明: 虽然该格式不需要加入人工粘性,但是具有很好的计算稳定性.在扰动计算时激波间断耗散小,在三维任何方向上间断所占的网格数比较少,没有数值色散现象.   相似文献   

17.
雷达遥感是一种有源微波遥感技术。它包括合成孔径雷达(SAR),雷达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及地基有源微波频谱仪等。美国的雷达遥感计划始于1966年。目的主要是利用宇载、机载和地基(包括车载)的雷达设备,研究地球和其它行星表面的微波频率响应特性。SAR用于军事侦察与测绘、地质、地理、水文、海洋和农业等部门的遥感测量;高度计用于海洋地貌和海洋大地水准面的测量;散射计用于海洋表面风场和海流的测量;宽带的有源微波频谱仪主要用于地物散射特性曲线的测量。  相似文献   

18.
视频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作为一种新型微波遥感体制,能够实现对热点区域动态目标的持续监视,目前对视频SA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载平台的视频SAR系统,未对天基视频SAR系统设计及成像算法展开深入研究。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双站模式的天基视频SAR系统,其中以静止轨道SAR卫星作为发射源,并利用低轨SAR卫星接收目标区域的回波信号。研究了视频SAR成像性能与各主要工程参数间的关系,并提出一种适用于天基视频SAR的成像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双站天基视频SAR成像中大斜视角应用与数据重叠等问题,成像结果正确反映了运动目标的散焦、移位现象,同时静止目标取得了良好的聚焦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无源铷频标中光漂移和缓冲气体漂移的计算和测量结果。光漂移是以两种接法,即分立滤光器法和集成滤光器法进行测量的。文章介绍一种能够恰如其份地描述所得结果的唯象分析方法,报道了不同的纯净缓冲气体或混合缓冲气体引起的频率漂移的测量结果,评述了频率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将所得结果跟从前发表的数据做了比较,并且利用二次温度方程式进行简明分析,以进一步对这些结果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目前民用飞机的技术出版物维护活动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源数据的影响度分析.该过程由于对人员的业务能力依赖性较强,因此不能保证源数据的维护流程执行具有合理的优先级,容易影响民用飞机的正常使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源数据影响度模型在分析技术出版物主要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影响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系数,计算得到源数据的影响度值并进行等级定义,以此作为源数据维护优先级的判断依据.该模型使得源数据的影响度量化和标准化,源数据的影响度分析可以与人员脱离,减少了业务活动中的人工出错.实例分析说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合理判断出源数据的更改优先级,并可以和技术出版物编制管理系统结合使用,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