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五一厂读者来信提问:《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承制单位必须建立分级、分阶段的设计质量、工艺质量和产品质量评审制度。”工厂在贯彻执行中感到上述“三个评审”与产品研制中的“两个定型”(设计定型、工艺定型)有重复之处。他要求回答上述“三个评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们与新产品的各研制阶段的定型评审工作又有何区别?鉴于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编辑部约请中国航空质协张性原副理事长对上述问题作了回答,现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2.
直升机和“直升飞机” 直升机和“直升飞机”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一个是“机”,一个是“飞机”,多了一个“飞”字,意思就是不同的。 平常我们说喷气机、战斗机、教练机或敌机、我机的“机”,是“飞机”的简略。要加上“飞”字也可以,意义不变。但是,拖拉机、打字机、电视机的“机”,并非“飞  相似文献   

3.
分区间通信在航空电子系统中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光  叶宏 《航空计算技术》2005,35(1):45-47,58
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是一种高度综合化、模块化的系统,为了确保系统工作的安全、可靠,必须有高安全性的实时操作系统支持。在高安全性的实时操作系统中提出了分区(Partition)的概念,原有的“子系统”概念已由硬件实体演变为软的“子系统”。分区是运行于一个处理机模块上的多个应用程序(或子系统),这些应用程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隔离,互不影响,当一个分区内的应用发生错误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不会影响到别的分区的执行。为了适应分区间隔离的需要,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由传统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变为分区间的通信方式,本文着重介绍了自主版权操作系统(ACoreOS653)中满足ARINC653要求的分区间通信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直接力控制飞机飞行品质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瑞娟 《飞行力学》1993,11(2):10-18
主要是综述国外资料。首先,介绍DFC(Direct Force Control)飞机飞行品质要求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四类解耦;指令变量响应和瞄准误差响应;状态反馈和前置补偿;频带假设等。其次,介绍经过飞行试验及其结果分析后推荐试用的DFC飞机飞行品质规范,包括“军用标准”要求和“手册”讨论两部分。  相似文献   

5.
针对飞行器气动外形优化设计中的多设计点、多目标、多工程约束等多设计要求问题,提出了一种新优化设计方法———多设计要求快速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立足于统计学中的偏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理论,通过对设计变量和设计要求进行偏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设计变量与设计要求之间的转换模型,将多个设计要求转化为对设计变量的约束,从而简化了优化设计模型,减少了优化过程中调用求解器次数,提高了优化效率。利用该方法对RAE 2822和HSNLF(1)-0213翼型进行了多设计要求优化设计算例验证,并将优化结果与Pareto多目标优化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校办工厂是陕西省公安厅各种车用警灯的定点生产厂家,年产各型排式警灯千余台。在排式警灯扬声器的不锈钢外罩上,有三百多个通风孔。这些孔要求排列有序,造型美观,孔的形状为长20毫米、宽4毫米的腰孔。根据这些个要求,设计制成的不锈钢外罩冲模,经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该冲模结构合理、制作精良、操作简单、维修方便、生产效率高、工件尺寸精度稳定,已冲制了近百万次。 现将工件形状、模具结构及设计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三面互研法     
“三面互研可获理想平面”,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问题在于,在现代已掌握多种先进加工技术和测试技术的情况下,对这种传统的工艺方法,怎样重作评价?它还有多大实用价值?怎样才能减轻操作中笨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就是本文准备讨论的。一、两种不同的含义对刮制的平板,三面互研的“研”是指刮研。就是说,三块同尺寸的平板涂色后相互交替拖研,按所显示的接触斑点进行刮削,直到三  相似文献   

8.
我部于1985年11月在成都召开了“新机设计标准化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有11个单位的代表从不同的工作方面介绍了他们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这些经验值得所有搞新机、新品研制的单位参考或借鉴。为此,我们整理了两位代表的发言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9.
拉丘.  Я 《航空计测技术》1996,16(5):39-40
研究分析了产品的技术任务书、设计和工艺文件中规定的计量保证要求,完成这些要求将保证企业在鉴定、生产产品时,制造、试验和技术检测计量保证方面的完备状态。列举了计量要求的名称,完成这些要求的科技基础,生产的计量保证方面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计量保证工作的结果以“生产计量保证准备状态报告”的形式给出。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航空学会(CSAA)于一九八○年四月在苏州召开了“计算机辅助飞机几何设计和辅助制造(简称CAGD/CAM)技术政策学术讨论会”。共有30个单位50多名代表参加,代表们大多数是来自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教授和工程师,也有部分领导同志参加会议。会上介绍了国产计算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CAD/80国际会议情况以及计算机辅  相似文献   

11.
飞机加强框的一种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飞机结构承力件的质量,针对飞机骨架,以加强框的概念设计为研究内容,通过对“敏度阈值”概念的分析,指出其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敏度阈值”概念,并与“约束补偿”策略结合而形成新的拓扑优化算法,用于加强框的材料布局设计。多个算例中,拓扑优化结果均显示其结构型式十分新颖,值得深入地探讨。由此可以得出3点结论:(1)采用CAD/CAE和拓扑优化相结合用于飞机加强框的初始方案设计是可行的;(2)作者提出的“改进的敏度阈值”拓扑优化算法是有效的;(3)构建一种具有良好操作性的、有别于经验设计的加强框概念设计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地面保障设备(EGSE)大量使用客户定制的设备,这些设备价值几十万美元,并且只适用于专为其设计的卫星。由于小卫星计划的预算紧张,得另想它法。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现有商品来设计EGSE的方法,这种设备的成本远低于传统设备。并介绍了这种设备的重复使用能力,即用于随后的卫星设计,或装进地面站里。该设备可做多种扩充,以适应不同的遥测速率和存贮要求;各种仿真要求及输入/输出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实现多处理机系统高可靠性的一些技术。这种多处理机系统由许多小型、专用的处理机构成。文中展示出来用多个处理机和连接器勿于达到高可靠性的系统结构,此外,提出了实现故障—安全设计的几种技术。主要的技术是:处理机间应急通信机构;处理机功能动态改变机构。文章还介绍了这些技术如何用于处理机故障的检测、重构和恢复处理,在这些处理中,系统使用一些轻负载处理机执行出故障处理机所分配的任务,而不是使用通常的备用硬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的飞机设计选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介绍目前工程领域提出的基于多属性决策(MADM)理论的选材方法,总结基于该理论选材方法的主要步骤。针对飞机金属结构的选材问题,提出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MAUT)理论的选材方法。结合分析飞机结构设计不同设计准则和要求对机体结构金属材料性能提出的不同要求,提出飞机主要承力构件选材的材料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MAUT理论选材方法的实施要点。最后以战斗机机翼大梁选材实例说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1976年10月第96期“导航”杂志中发表的两篇文章,概括地介绍最早设计的导航、通信和防撞综合系统(SINTAO)。所谓SINTAO综合系统,是指能取代目前由各种不同系统完成的多种功能(例如,导航、通信、识别和防撞)的专门系统,并能最佳地完成这些功能,即这种系统比那些单独的系统能更好地完成上述功能。在一些国际性会议上已多次论述过SINTAC系统,在1979年1月的“导航”杂志上发表的SINTAC系统已有所进展,特别是考虑到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JTIDS),这种通信系统的研制,在将来必定还要发展。本文阐述SINTAC目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GJB457的特点、适用范围和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标准中“设备分类”、“元器件、零部件和材料选择及使用要求”、“设计要求”中的部分内容及依据;最后对应用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地面共振”分析方法,给出了装上不同旋翼模型时的“地面共振”分析结果。为了满足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地面共振”稳定性要求,根据试验台不同的工作环境,应对试验台进行相应的结构更改,以改变试验台的动特性,使之与旋翼模型相匹配。本文详细介绍了采用这一措施成功地解决×旋翼模型在试验台上运转时的动力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原《航空工业部企业标准化水平考核办法(试行)》和《航空工业部企业标准化水平考核实施细则(试行)》自1987年10月颁发试行以来,已有30多个企业接受了考核,对企业标准化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两年多的试行证明,该“考核办法”和“细则”的要求基本上是合理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为适应未来空中作战的需要,美军相继发展了一大批新型机载空地精确制导武器。这些新一代武器不仅命中精度高,而且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防区外攻击”能力、多目标同时攻击能力。本文介绍了其中的几个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20.
CAT空间系统公司(原DSI)在80及90年代的“小卫星”计划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传统低轨卫星的设计、制造、发射及操作成本高,时间长。这些问题一直在激励人们去开发新的工艺、技术,以及低成本、毋需严格调整的卫星。这些卫星采用低功率“小卫星”通信设备(TDRSS用于NASA低轨星则要求大功率),通常搭载不需要大量冗余备价系统并且不需要大型地面设备和人员保障的有效载荷/实验设备。这种小型且适应性强的卫星还有研制周期非常短(通常1~2年)的特点。本文介绍了CTA空间系统(CTA/SS)在这些新计划中采用的几种方法和成功的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就如何减轻NASA越来越大的降低航天器及其操作成本方面的压力提出建议。重点是在任务操作的主控设施和各种用户终端(UT)中使用适应性强、功能足够、价格低廉的基于PC机的地面设备。这些系统以CTA/SS多种型号的用户终端成功地控制了20多颗USAF、USN、APPA卫星,从而使这些系统得到验证。这些用户终端经同步轨道卫星和低轨道卫星建立了链路,而且在边远地区自动担负起中继任务。由于用户可以很容易安装轻型天线(通常是用小功率马达、PC驱动的全向或螺旋型),低轨卫星的应用特别显示了这些方法的效能。几英尺长的同轴电缆与小型收发模块(小型PC机大小)相连,串行线与相应PC机相连,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