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明 《飞碟探索》2008,(1):38-40
1998年9月底,我陪同几位院士前往巴丹吉林沙漠考察。前往巴丹吉林沙漠考察的这几位院士都风度翩翩:王大珩院士头脑清晰、思路纵横,行动和言谈都保持着固有的节奏;罗沛霖院士虽已85岁高龄,仍思接千载、谈吐儒雅,还不时开上几句玩笑;崔俊芝院士才思敏捷、为人谦和,他已是年逾花甲之人,但在王老、罗老面前却始终以学生自居,搀扶、开车门这样的小事,他都十分在意,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航天简讯     
刘克嘉教授被接纳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去年,我国又有~名航天工作者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接纳为通讯院士,他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刘克嘉教授。这样,到目前为止我国(不含台湾)已有32个人被接纳为IAA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院士级别分三级,荣誉院士为最高一级,其次是院士,再次是通讯院士。院士按专业分有四类,即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截至到去年底,IAA已有974名院士,他们分别来自51个国家。到1990年时,IAA准备选举院士达到1000名。 (庞之浩)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月18日,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专家崔国良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听到崔院士走了的消息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而后马上浮现出来的是2011年10月,崔国良院士应邀来我们学校——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为全国第一个中学生太空育种实践基地授牌的情景。因为航班延误,崔院士一行27日晚上将近12点才抵达温州机场。见面的第一句话一如他的后来的低调:"给  相似文献   

5.
屠守锷,生于1917年,著名的火箭技术专家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他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了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先后担任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  相似文献   

6.
因为他留过洋,满腹书华,又因为他姓杨,人们都叫他杨先生。他的学生这样叫,他的同事朋友也都这样叫。人们都觉着这样比叫什么“长”、什么“总”、什么院士要好听,透着心里头的敬佩,他叫杨嘉墀。  相似文献   

7.
读过一篇文章《天边飘来的彩云》,记叙的是我国第一个卫星降落伞系统的诞生经过,作者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他把那张只有几位研制者见过的卫星回收用降落伞,写得神奇而美丽,他把自己的心血涂抹在那张伞上,让  相似文献   

8.
正也许你不知道,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不仅是一位闻名遐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民国"最强爸爸",他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三位院士。其中,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梁启超钟爱的小儿子,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奋斗。"爱国"是梁思礼从梁启超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这颗"祖传"的爱国心促使梁思礼在1949年9月,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驶向新中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旅程。上世纪50年代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国航天事业艰难起步,梁思礼面临的是导弹研制的窘  相似文献   

9.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张春来 《飞碟探索》2009,(11):22-23
爱因斯坦在1914年科学院举行的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在大厅中的记者趁休息时向他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世界是三维的?”爱因斯坦像平时在这种场合中一样,喜欢用一句玩笑话来回答,他的回答翻译过来是这样,“因为上帝喜欢三位一体”,于是他建议可以去求教此问题的大专家麦克斯&#183;布兰克。  相似文献   

11.
正阿列克谢·列昂诺夫,1934年出生于俄罗斯克麦罗沃州,1953年参军。他很喜欢科幻著作,尤其喜欢苏联火箭专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地球之外》,这本书中对外太空的描写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苏联宇航部门再次招募航天员人选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自身条件优秀,1960年,列昂诺夫正式成了一名光荣的航天员。1961年,苏联著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首次成功进入太空。这极大鼓舞了  相似文献   

12.
易林 《太空探索》2012,(1):26-27
张履谦(1926-),湖南长沙人。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雷达、电子对抗与航天技术开创者之一高且瘦,头顶华发,精神矍铄,面容含笑,这是张履谦院士给人的第一印象。多次为了青少年科普的事拜访张老,挤占他早已安排得满满的时间。可是,即便张老脸露倦容,每次还是都亲切接待,毫不怠慢。  相似文献   

13.
《宇航计测技术》2006,26(3):8-8
为全面提升《宇航计测技术》的水平,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势,及时推广、反映计量测试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2006年6月28日,第五届《宇航计测技术》编委会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计量领域的专家共25人参加了会议。《宇航计测技术》高级顾问张履谦院士、黄培康院士,名誉主任常文君、主任王伟,副主任冯克明、杨春涛到会,203所黄征书记对期刊工作十分关心,繁忙之余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伟主任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新一届编委会的组成,并向委员们赠送了聘书。两位院士先后讲话,张履谦院士肯定了《宇航…  相似文献   

14.
刘媛 《太空探索》2015,(4):56-57
<正>2015年1月1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来到嘉兴市科技馆三楼主报告厅,为"空间是未来——嘉兴市少儿科幻绘画比赛"的优秀选手颁奖。颁奖仪式上,龙院士等嘉宾为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优秀组织奖和优秀辅导老师授奖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龙乐豪院士勉励嘉兴的少年儿童要多了解航天知识、通过太空画等方式描绘浩瀚太空,最后,他感谢所有的辅导老师和参赛的孩子们,为本次比赛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活动由阳光小学仲明亮副校长主持,仲副校长在欢迎辞中简单介绍了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航天的星空能大放异彩,许多科学家都功不可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带领团队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发射上天,还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更是返回式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的突破者……出生在春城昆明的王希季是白族人,自幼聪明好学。1938年,才上高一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01年,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杨嘉墀星"。这是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嘉墀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杨嘉墀,1919年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年少时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后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美国。其实很早,他就显露了实干家的  相似文献   

17.
<正>"遥感并不神秘、并不遥远。随着高分一号、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广泛应用,中国遥感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遥感应用步入黄金期。遥感已无处不在,遥感将大有作为。"栾恩杰院士2014年9月28日参加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时说。他希望加强遥感卫星应用推广。74岁的栾恩杰曾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现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四届理事长。在他的"字典"里,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2月15日,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陈德仁科技奖"设立暨捐赠仪式现场,当年近八旬的徐瑞芝老人遵照我国弹道导弹控制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陈德仁院士的遗愿,将50万元捐赠款亲手交到四院院长潘旭东手中的时候,现场所有的人都肃然起立,掌声久久不息.此时距陈德仁院士离别他所珍爱的航天事业将近一周年,作为陈老的伴侣和生命中最亲密的人,徐瑞芝老人落下了欣慰的泪水,她喃喃地念道:"感谢四院,感谢四院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沙漠火球录     
1998年9月底,我陪同几位院士前往巴丹吉林沙漠考察。10月5日,某试验基地晚上为前来考察的杨士中院士过了生日,院士们都十分感动。席间,著名无人驾驶飞机专家、空军专业技术少将赵煦,向我讲述了他在沙漠机场亲眼目睹UFO的事。1998年8月6日晚,赵煦正领导科研试验。当时飞机准备从跑道南向北起飞,就在这时,突然从跑道北头一上一下两个巨大火团从天而降。“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到这两团火就要烧过来了,纷纷下意识地躲避。”赵煦头脑冷静,马上招呼塔台上的人下来拍摄。当摄像的人跌跌撞撞下来后,这两团火球又腾空而起,…  相似文献   

20.
细雨蒙蒙的清晨,我来到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回龙观二千米处的原北京天文台沙河站站址。在这里举行了国家天文台二部和北京天文馆联合筹建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的揭牌仪式。同时为张大庆颁发“张钰哲彗星奖”。张大庆,我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了,他是我国首位独立发现彗星并获命名的天文爱好者。 胸带红花的嘉宾中,一位身穿浅蓝色西装,一头白发的老者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原国家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先生。今天,他亲手将“张钰哲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