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为部分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农民参合积极性还不高;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适应工作需要;新农合基金筹资成本大,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能力有限;医疗监管难度系数较大;立法滞后,政策不过硬;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等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范与完善,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扩大筹资渠道,建立长效机制;改善与外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管理制度;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提高管理效率;加快相关立法,确保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政策的稳定性;加强新农合人力资源建设,重视乡镇卫生院人才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2.
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从农民公共服务的需求重点、农民对乡村卫生院(室或所)的满意度、农民对新农合的评价、农民如何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弄清农民对如何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看法和意见,以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认为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确实减轻了农民的看病负担,同时对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改善农民就医环境有很大帮助。但是,作为新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筹资渠道不明确、资金规模有限、受益比例设置过低、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差等问题,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以及可持续运营。因此,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制建设,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及补偿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2009~2012年河南省某县农民参合情况、农民受益情况、实际补偿比等因素,了解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受益情况的变化,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医疗费用的控制、农民疾病负担的减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的进一步弱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新农保"制度既有创新的亮点,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新农保"这一惠农政策持续健康运行,实现农民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其强调的"信任、网络和规范"对农民政治参与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信任"为政治参与提供精神支持,"网络"为政治参与提供载体支持,"规范"为政治参与提供保障。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这些社会资本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文章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村的实地调查,指出这种社会资本缺失对农民政治参与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方面的制约,认为只有促进农村社会资本的发育,才能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愿望与行为。具体的途径包括: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个人可用资源,进而增强集体可用的社会资本;乡村干部在执行上级决策时还应兼顾村民意志,以此增加"信任"资本;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在社会资本建设中的作用,使农民的"私权"加以整合,使其面对"公权力"时获得平等话语权,同时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加强法制建设,通过发展"规范",引导、完善农民的政治参与,促进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但随着人口老年化和通货膨胀的加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面临严重“效率”不足问题。如何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目前诚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投资组合、明确投资决策主体、逐步引入谨慎人监管模式、确定基金收益率下限、拓展基金源头以及完善基金监督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究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农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应对这一状况国家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制度.新农保制度从2009年试点以来,取得了不少成就,但随着全面试点的展开,新农保基金短缺现象日趋明显.如何拓宽新农保基金来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基金筹集环节、基金运营环节和基金支付环节分别探讨了如何拓宽新农保基金来源渠道.基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对新农保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合河南省基层大量实践与创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作为新型城镇化组成部分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基本定位、基本方法、基本模式、基本成效、基本问题和基本结论,系统回答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得出结论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节约集约土地资源作用显著,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作用显著,对城镇体系管理创新作用显著,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区是在用地矛盾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推动的,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矛盾难以回避.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在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视角下加以观察和审视,从而搞清其理论逻辑和演进路径,破解实践中的矛盾和难题.加强协调、注重统筹、尊重规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容乐观,公共文化在农村的“缺场”现象普遍,农民主体性意识缺乏,农村社区公共文化生活在整个农村生活中日渐式微。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给予什么的问题,重要的是让农民自己动起来。只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参与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改变农民的“原子化”状态,才能建设出适合各地农民不同需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回顾与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章回顾了我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演变历程,对农民工权利缺损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路,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一个基本理念,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从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上构建有机的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可以增加组织化收益,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合作组织的收益不但表现在价格上,而且可以在规模经济中表现出来。通过对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博弈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合作组织就是基于合作后能够给多方主体共同产生效益最大化,从而共同分享合作剩余,也为政府引导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制度范式。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绩效主要体现在制度激励、克服“农户+公司”模式弊端、实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以及降低交易费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关乎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农村文化建设时,农民主体力量的虚弱化、农民主体地位的架空化、农民主体能动性的遮蔽化等主体性困境却客观存在.对这种困境的审视和把脉,应置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对立化、农村社会的分层化、农民精神需求的多元化和农村文化绩效考核的偏离化四个维度.通过宣传和教育激发农民文化建设的应有自觉,构建保护和发展农民主体性的文化平台,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农村文化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是化解这种困境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皖北六个地级市343户农民实际调研数据,以Logistic回归模型为工具,对主体特征、组织因素、政策环境等影响农民合作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合作意愿受主体、组织、政策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农户的家庭特征、合作社运行机制、合作社服务体系、对合作社认知、土地流转变量对农户的合作意愿影响显著。基于上述结果,文章从政府引导与宣传教育、完善合作社为农服务体系、健全合作社运行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挣钱养家是山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微观原因,山区劳动力流动导致山区劳动力结构恶化和耕地荒芜,削弱村民务农兴趣和山区农业发展的内生力,滋生农村留守孩问题。要合理组织山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流,加大对"三农"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山区劳动力外流之后的耕地荒芜,开展山区农民职业观教育,建立农村留守孩关怀体系,以此来消除因山区农村劳动力流动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使山区农村劳动力合理健康流动,保证山区农村社会得到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体现出三点共性:(1)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2)商业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政策性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在我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首先必须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其次要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再次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通过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农户的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支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落脚点。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与历史重任,必须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完成三大战略转变:一是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三是农民向产业工人及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内生金融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农村内生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供给渠道,在农户贷款的来源、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和风险等方面相对于外生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种通过诱致性变迁自下而上内生出的农村金融方式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处在一个受排挤、受压制的地位,甚至一度被国家取缔。金融理论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特殊性,以及农村的金融供给约束等是农村内生金融合理存在的理论及现实理由。国家应在法律上为内生金融组织"正名",引导其商业化运作,加大对其政策扶持力度,控制其规模,保持其独立性,以促进农村内生金融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