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FY—1C卫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及其探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FY-1C星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的任务目标、工作原理、创新特色及在轨探测结果。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用于卫星轨道空间的带电粒子辐射监测,为卫星的在轨安全和抗辐射加固设计服务。监测器在世界上实现用1套传感器完成对高能电子、质子、α粒子至铁离子的全成分监测,使我国首次获得了870km高太阳同步轨道全空间的各种重离子分布、质子能谱分布和电子通量分布,捕捉到大量的地磁暴和太阳质子事件,获得了批重要的探测成果。  相似文献   

2.
董瑶海 《上海航天》2004,21(4):1-11
简要说明了风云一号(FY-1)极轨气象卫星的总体情况。介绍了FY-1C星运行5年。D星运行2年后的测控、电源、热控、敖传、扫描辐射计和星载数据收集与分发(DCDS)分系统、有效载荷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以及姿控和星载计算机的在轨运行情况。在轨测试结果表明,两星的在轨运行、功能和性能符合任务书的要求。最后总结了长寿命高可靠稳定优质业务运行的FY-1C,D星的创新点、主要成绩,并给出了部分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实践四号卫星静态单粒子事件监测器探测结果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四号卫星上所用的静态单粒子事件监测器是我国第一次在空间进行单粒子事件研究的仪器,仪器是一个MCS-51单片机系统,它的外围1Mbit存储器用于单粒子效应监测。仪器在空间运行工作正常,获得了空间单粒子效应的首次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地球同步轨道空间辐射环境监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持续开展的国外GOES系列卫星和国内FY-2系列卫星的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介绍,以及AE8和AP8、AE9和AP9、POLE、FLUMIC等用于地球同步轨道带电粒子辐射环境评估的经验模型发展。我国自主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监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FY-2系列卫星上的带电粒子探测仪器经过了两代卫星的技术巩固和第三代卫星的创新发展,实现了更精细的能道划分并拓宽了对带电粒子辐射能谱的探测。介绍了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不同扰动状态下高能电子能谱特性,兆电子伏特级高能电子快速、缓慢增强事件,以及与GOES-13,15卫星联合应用分析高能电子不同地方时动态与太阳质子事件动态演化结果。用FY-2系列卫星获得的观测数据能准确、灵敏反映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的动态变化;与GOES系列卫星的同期观测结果比较既反映出相对平静时的趋于一致性,又反映了强扰动下的显著短时局地差异,这为开展该轨道粒子辐射实测数据多星联合分析,发展磁层对扰动响应更全面、更复杂的图像,为带电粒子起源、重新分布、损失机制等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最新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FY-4卫星上,带电粒子探测仪器兼顾了能谱和方向的设计,既具备FY-2系列卫星平台高能电子、质子全能谱的探测,又增加了高能电子的多方向探测。目前除GOES系列卫星以外,仅有我国地球同步轨道系列卫星可提供持续的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环境长期实测记录,数据的长时间积累和信息丰富将促进地球同步轨道空间粒子辐射经验模型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并推动我国空间粒子辐射环境理论和自主建模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业务。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深空探测任务高能粒子辐射及所致器件失效定量评估问题,利用IMP-8在1973年—2001年的电子探测数据,统计了太阳电子事件通量的特征,证明事件通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假设事件发生概率符合泊松分布,构建了行星际电子通量模型,再结合太阳质子通量模型、探测器轨道、行星际粒子在日球层的传播规律,得到不同置信度下空间粒子通量及其剂量。进一步结合器件累计失效剂量的试验数据,可定量评估器件失效概率。以一种典型的商用数据采集功能模块器件TL084和火星环绕探测任务为例,7个月转移轨道和3年火星轨道的任务期内,1 mm铝屏蔽下TL084的失效概率仅为1.01%。  相似文献   

6.
空间粒子辐射监测器需要有模拟信号源在其生产和测试、试验阶段对其进行电性能检测,并随其辗转于各测试场地。使用进口模拟信号源存在操作复杂、设备笨重及只有单路输出等问题,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专用模拟信号源。根据空间粒子辐射监测器的要求自行研制的模拟信号源有多路模拟信号输出,且各路信号幅度可独立调节,并采用内部电源供电。经过测试验证,该模拟信号源可作为空间粒子辐射监测器的配套设备使用,性能优于原进口模拟信号源,其电路设计亦可为相关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福布斯探测器有效载荷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俄联合探测火星项目中俄方福布斯(FGSC)火星探测器上搭载的等离子体-磁场探测系统、掩星发射机、微小粒子监测器、土壤含气质谱分析载荷系统、GAMMA分析仪、中子及γ射线分析仪、红外分析仪、次级离子质谱仪、长波雷达、导航及引导TV系统、全景立体摄像机、红外显微镜等有效载荷的用途、原理和参数等.分析了俄方载荷对中方相关任务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空间能量粒子探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空间能量粒子探测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国外在能量粒子探测方面所采用的半导体望远镜测量法、电场加速法、磁偏转法等方法,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就制约能量粒子探测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讨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9月25日08时5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成功将"云海"一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二号D火箭点火发射的"云海"一号02星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大气海洋环境要素探测、空间环境探测、防灾减灾和科学实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空间间接探测是暗物质探测的重要手段。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通过测量电子能谱结构、伽马射线谱线等对暗物质进行间接探测。为了满足空间实验要求,精确测量电子、核素及伽马射线的能谱结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采用4个子探测器,从上到下分别是塑料闪烁体阵列探测器、硅微条径迹探测器、锗酸铋晶体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它们协同工作,保证了探测效率、本底抑制能力和粒子分辨力。卫星各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部分指标处于世界同类探测器先进水平。根据运行前530天的数据,得到了能量高达5 TeV的电子能谱精细结构,并首次在空间发现了电子能谱在0.9 TeV的拐折行为。  相似文献   

11.
郑亲波 《上海航天》2004,21(4):20-22
介绍了风云一号(FY-1)C,D极轨气象卫星10通道扫描辐射计的总体构成。给出了扫描辐射计性能的在轨测试结果,概述了研制中的技术创新点。与国内外同类仪器比较的结果表明,两星扫描辐射计寿命期初和期末的性能均满足任务书要求,其主要性能指标与美国NOAA卫星相当,甚至更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电源分系统的组成、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以及太阳电池阵、Cd-Ni蓄电池组和电源控制设备等主要部件的设计和改进.遥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C星太阳电池阵功率裕度优于设计要求,采用BSFR太阳电池对方阵工作温度影响不明显,地影轨道72 min地影蓄电池最大放电深度减小,涓流态第三极电性能信号与A,B星-致.在轨运行结果表明,C星电源分系统各部件状态良好,能满足任务要求.国内首次用于地球静止轨道空间电源工程的BSFR太阳电池方阵性能稳定,蓄电池组容量增大,简化了地影期卫星地面管理,改善卫星地影期环境工作温度;解决了A,B星进出影电源分系统自主转电时全调节母线电压的负冲.  相似文献   

13.
辛岩 《上海航天》2004,21(4):16-19
简要介绍了风云一号(FY-1)C,D极轨气象卫星姿态控制分系统的主要任务、技术指标和系统构成。给出了两星发射后动量轮、红外地平仪、太阳敏感器和三轴磁强计等的运行情况。卫星姿态在轨测试结果表明,FY-1C,D星的姿态稳定,满足甚至优于技术指标要求。最后概述了姿控分系统在可靠性、长寿命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叙述了空间环境与卫星长寿命高可靠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影响GEO卫星长寿命高可靠的各种空间环境效应,如:地磁亚暴电子造成的卫星表面带电及诱导的二次放电、辐射带高能电子引起卫星内带电、太阳耀斑质子和银河宇宙射线造成的单粒子效应、空间带电粒子和太阳电磁辐照造成的辐照总剂量效应以及空间环境下敏感表面的污染效应等.文章最后给出GEO卫星空间环境效应的评估、验证和保障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FY-2C星云图成像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玉花 《上海航天》2005,22(Z1):16-20
介绍了风云二号(FY-2)气象卫星星上成像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云图的生成与传输,以及数传与转发技术.阐述了以太阳为基准采用星上预同步、地面同步/数据缓冲器(S/DB)进行精同步的同步成像技术的卫星成像系统设计原理.分析了卫星姿态动力学对自旋轴定向稳定的影响、扫描辐射计扫描机构步进对自旋周期稳定度的影响、卫星摇摆运动造成的云图几何畸变等产生成像误差的因素,以及采取的补偿修正方案.飞行试验结果表明,C星的云图网格配准精度优于1个可见像素,章动角和摇摆角也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FY-2C星热设计的优化及其在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风云二号(FY-2)C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扫描辐射计及其他星上仪器的热环境温度,采用前太阳屏增加散热面、二次分离环提高散热能力,以及重组与补充热控电加热器方案对其热控分系统进行了优化,并用仿真分析和局部试验替代了热平衡试验验证.C星飞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热控分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控和适应能力,工作稳定,性能指标全部满足要求.说明C星的热设计优化正确有效,为扫描辐射计光机提供了优良的热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17.
FY-1D极轨气象卫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介绍了“风云一号D”(FY-1D)极轨气象卫星的主要技术参数和遥感仪器配置等总体组成概况。简述了卫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入轨过程,给出卫星姿轨控、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空间粒子成分监视器、传输信道、星上记录储存和卫星其他功能、性能在轨测试的结果,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卫星的性能优于设计要求。最后列举了卫星的某些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及其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军 《航天器工程》2008,17(3):23-28
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88年至今,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4颗风云-1极轨气象卫星和4颗风云-2静止气象卫星,顺利完成了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气象卫星从试验到业务卫星的跨越。由“风云”气象卫星获取的地球大气和地表信息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与分析等多个领域。文章介绍了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地面应用系统组成、“风云”卫星产品及应用,最后展望了“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