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直升机通信/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2.
《直升机手册》本手册收录了156种型号的直升机,特别是对近20年来研制的新型直升机作了重点介绍,每种型号的直升机分为研制概况,技术数据,设计特点,三大部分进行阐述。重点型号直升机附有各种性能曲线、零部件及结构图。本手册还附有直升机机载武器、发动机、通信与导航系统、电子战设备、火控与瞄准系统及拉丁文字序机型与名称索引6个附录。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手册》本手册收录了156种型号的直升机,特别是对近20年来研制的新型直升机作了重点介绍,每种型号的直升机分为研制概况,技术数据,设计特点,三大部分进行阐述。重点型号直升机附有各种性能曲线、零部件及结构图。本手册还附有直升机机载武器、发动机、通信与导航系统、电子战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斗卫星系统工作原理,提出了北斗卫星通信导航信号激励器的方案设计和在直升机型号设计中的应用。该激励器具有模拟北斗卫星通信导航信号的功能,其作用是在航电系统地面综合联试中,为机载北斗接收机和组合导航系统提供激励信号。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架具有自主返回模块和增稳模块的模型直升机。该直升机硬件电路以C8051F020单片机作为机载部分控制器,使用MEMS陀螺仪和MEMS~JI速度计测量姿态信息,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和地面站的通信。文章介绍了模型直升机系统的软件流程和实现,用系统辨识法分通道建立了直升机模型,设计了直升机的增稳控制模块。设计的模型直升机可完成悬停、返回、着陆等简单的自主飞行任务,为后续舰载小型模型直升机自主起降开发与验证平台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旨在设计一架具有自主返回模块及增稳模块的模型直升机,该直升机以C805IF020单片机作为机载部分控制器,运用无线收发模块实现与地面站的通信.本文介绍了模型直升机自主返回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及实现,用系统辨识法分通道建立了直升机模型,详细描述了基于参数寻优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运用Simulink进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μC/OS-Ⅱ的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软件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飞行控制软件是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的核心,随着对先进无人直升机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无人直升机的控制系统功能越来越复杂,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基于μC/OS-II实时内核详细介绍无人直升机飞控软件模块化的设计方案,提出基于μC/OS-II的飞行控制软件的任务划分和任务通信等技术。该方案能很好得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同时能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提高了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并且该方案已经在某小型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定位安全和定位准确性要求的提升,仅仅依赖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个性化定位需求,在此背景下,通信导航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移动通信网络具有覆盖广、用户数量大和安全保密性好等优点,将通信系统作为卫星导航系统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提升导航系统的性能。导航通信融合技术已经成为导航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技术热点,但目前缺乏清晰的导通融合架构和导通融合方式。从导通融合的技术层面进行划分,提出了波形融合、信息融合、硬件融合三种导通融合方式,分析了通信系统的辅助信息对导航系统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的影响,以及两种典型的导通融合系统的优缺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补充了导航通信融合技术的基础理论,对导通融合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种无源双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组合的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提出了一种双星定位系统(RDSS)无源测距信息与多普勒导航系统(DNS)组合导航的方法。首先对多普勒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得到了航姿系统(AHS)的航向角误差是系统主要误差源的结论。随后讨论了在气压高度信息辅助下无源双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组合消除航向角误差影响的可行性,并且给出了利用卡尔曼滤波进行无源双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组合的实现方法。计算机仿真和直升机搭载试飞的组合定位结果表明:无源双星与多普勒导航系统组合仅通过对多普勒导航系统的地速数据和两颗卫星无源测距差进行处理即可完成平面导航定位,从而摆脱了对航姿系统中航向角信息的依赖,抑制了平面定位误差的增长,获得较高导航定位精度的同时能够满足高动态导航定位的要求,为双星系统的无源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抗旋翼遮挡技术是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根据直升机载卫星通信系统旋翼遮挡的特点,分析研究了直升机无遮挡通信时间比率与直升机航向和卫星波束入射角的关系,以此分析设计了试飞方案.发现了抗旋翼遮挡技术的重大设计缺陷,并通过试飞中的测试数据对抗旋翼遮挡算法进行了优化改进,有效实现了抗旋翼遮挡技术的有效性验证,达到直升机载卫星通信设备定型试飞的目的,为后续该类型设备的试飞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