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最近和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美汽车卫星协会(AMSC)、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3个机构共同商讨了建立绕极轨运行的小型卫星群——“铱”卫星通信网的问题,并已取得一致意见。预定将在1992年发射两颗试验卫星,1996年初开始进行系统应用。该网是把77颗小卫星按照每11颗为1组发射至7个不同的极轨道而组成的卫星系统。通过该系统,地面用户使用700克大小的便携式电话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均可通话。通话双方的传呼是一次接通的。  相似文献   

2.
自1965年4月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开始提供全球通信服务以来,卫星通信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迄今,国际通信卫星已发展到第七代,第八代国际通信卫星前两颗(即IS-801和IS-802)的定购合同也已于1992年9月正式签约,主承包商是美国通用电气宇航公司。这项价值1.65亿美元的定购合同规定,第一颗国际通信卫星一8将于1995年9月交货;第二颗卫星1996年1月交货。这两颗分别在普林斯顿和新泽西两地建造的卫星,计划优先部署在太平洋区域。该卫星的姿态控制方式采用三轴稳定,工作设计寿命(DOL)为10年…  相似文献   

3.
伍华 《国际太空》1995,(3):10-10
为了减少风险,卫星制造商们在发展大型卫星平台的同时,还保留了中型平台的制造能力。当前正在运行的主要民用通信卫星生产线的主承包商都说,他们不会停止他们的老型号卫星的生产,有些承包商还计划利用新技术增加老型号的能力。所利用的这些新技术包括可以减轻卫星位置保持分系统重量的电子推进器,增加使用星上处理器使卫星接收处理更复杂的命令,以及减轻卫星天线的重量。休斯空间通信公司尽管已成功地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平台HS-601,但仍将保留HS-376的生产,HS-376是当前最流行的通信卫星平台。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同…  相似文献   

4.
星宇 《国际太空》2001,(10):8-13
通信卫星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容量大和不受地形地貌影响等特点 ,而且能够快速组建临时通信网 ,发挥重要的军用价值。在海湾战争和“盟军”行动中 ,美国的军用通信卫星承担了大量的数据、话音传输任务 ,有效地支援了美军的快速机动部署 ,是维持美军全球力量的重要纽带。1 基本情况在 2 0世纪 90年代的战争中 ,美军先后使用了“国防通信卫星” (DSCS)系统、“特高频后继星” (UFO)系统、“多址通信卫星”(MACSAT)和“军事星”(MIL STAR)系统等。“国防通信卫星”系统是由 4颗静止轨道卫星构成的全球通信系统 ,能保证除两极外全球所…  相似文献   

5.
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的轨道通信(Orb-)卫星开始发射。4月3日,该系统的头2颗卫星Orbcomm-1和Orbcomm-2用L-1011飞机携带的“飞马座”火箭送入高度为970千米的近地轨道。这两颗卫星按预定程序部署在轨道上,地面信关站工作也正常。Orbcomm-1卫星入轨后工作正常。Or-bcomm-2的上行接收机在头几次飞越美国上空时工作都是正常的,但后来实然出现故障,不能接收用户发来的信息和地面站的遥控指令。目前正在积极查找原因,排除故障。如果故障不能排除,那末用一颗卫星也能实现部分通信功能。…  相似文献   

6.
美航宇局近年来对通信卫星新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包括高频段(30/20GHz),多波束、大容量、星上处理和切换等。  相似文献   

7.
□□从1965年第1颗商用通信卫星“晨鸟”发射以来,商业通信卫星的质量一直在稳步增长,1990年卫星的平均质量为1.9t,2000年上升为3.3t。现在,最大卫星质量已超过5t,装载转发器超过90台。在当前全球通信工业的决定性时刻有人提出了以下问题:卫星运营商是否真的需要超大型卫  相似文献   

8.
日本超鸟卫星属私营通信卫星,于1989年6月发射,用于日本国内通信,其中X波段供防卫厅用于移动通信。卫星发射重量为2.5吨,寿命10年,三轴稳定,星上装有19套Ku波段转发器,10套Ka波段转发器和2套X波段转发器。  相似文献   

9.
飞扬 《国际太空》1992,(4):13-14
日本邮政省的通信综合研究所与日本电气公司共同利用小型试验卫星进行通信实验系统的研究。将日电公司的两颗“业余爱好者卫星-1号(JAS-1)”的星体用伸展臂连接,以研究能否用它建立起存储转发型通信实验系统。经1年研究已将卫星重量控制在50kg水平上。双方并同意再延长1年时间进行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景泉 《国际太空》1989,(11):21-23
目前,许多国家都注重提高通信卫星的经济效益。从技术上讲有几种方法,即提高卫星公用舱效率、增加通信卫星容量、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降低卫星发射费。  相似文献   

11.
武振荣 《国际太空》1994,(3):19-20,18
利用无线电手持电话机实现地球上任何两个地方之间的通信是电信工业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利用卫星系统实现这个目标已经为期不远了。目前正在酝酿中的个人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方案不少,其主要区别在于组成系统的卫星数量、功率和运行轨道的不同。通常,当卫星运行高度降低时,卫星的功率可以降低,但组成系统的卫星数量将增加。两个极端是高功率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或小功率的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为几百公里)。一些富有卫星通信经验的公司正在酝酿中轨道卫星方案。TRYV公司提出的“奥德赛”(Odyssey)系统就属于中轨道方案,该…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国用长征2E火箭发射两颗澳大利亚第二代通信卫星——Aussat B1和B2,这是我国第二次发射外国卫星。 Aussat B概况 1985年和1987年,澳大利亚曾发射过3颗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HS-376型自旋稳定卫星Aussat-A1、A2、A3。A1、A2卫星用航天飞机发射,工作寿命为7年,A3卫星用阿里安火箭发射,工作寿命10年。B1、B2卫星是接续1992年12月和1993年6月即将到期的A1、A2卫星。 B卫星是休斯公司为适应国际通信卫星市场需要而研制的新一代HS-601型三轴  相似文献   

13.
张鸥 《国际太空》2001,(12):24-24
20 0 1年 7月 18日 ,全球第一个商业通信卫星提供者——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 SAT) ,宣布它已完成由一个条约组织到一个私有公司的历史性变革。新成立的国际通信卫星有限公司拥有 2 0 0多个股东 ,他们包括来自 145个国家的公司 ,代表了大多数世界著名通信网络的经营者。国际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的执行主席Conny Kullman说 :“在过去的近 40年中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为全球提供了最为广泛的、最为可靠的卫星业务往来”,“我们作为一个私营公司将建立在以往的成就之上 ,并将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196 4年成立的旨在提供全球通信的国际…  相似文献   

14.
江雪 《国际太空》1994,(9):11-17
1994年底通信卫星发射将趋于平缓1994年下半年刮起一阵发射通信卫星的热风,但随着有世界影响的商用火箭供应商4个月发射量的下降,到1994年年底,通信卫星的发射活动最终将趋于平缓。根据设在美国马里兰州克拉克斯堡的通信中心提供的资料(见附表),亚太地...  相似文献   

15.
飞扬 《国际太空》1992,(2):10-11
苏联能源科学生产联合体(NPO)在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年会上,发表了大型静止通信卫星的构思,西方与会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在苏联国内也遭到批判。该构思是由NPO总师Y.塞梅诺夫发表的。他说,用能源号火箭发射重18t超大型静止通信卫星,可一举改善俄罗斯共和国内部条件差的基本通信设施。俄罗斯共和国假如支持这一计划,则能从1994年至1997年  相似文献   

16.
光纤通信的出现,向卫星通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保持卫星通信的竞争能力,下一代通信卫星将采用许多新技术,包括多波束天线、星上处理和星上切换等。主要业务的发展趋势是稀路由的点到多点通信以及多点到多点的电话、电视和数据通信。实现这些业务,卫星网络就要使用超小型孔径终端(VSAT),它应提供从每秒几千比特到1~2兆比特的各种信息速率,应具有可接受的传播延迟和终端费用,但目前的VSAT网络,由于卫星功率受限和网络中枢在地面,无法满足技术需要,必须发展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美航宇局对通信卫星研究前景有很具体的规划,目标是在本世纪末,使其通信卫星的研究满足全球通信的需要,并在该领域占领世界市场。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深入发展,利用通信卫星为飞机、舰船导航,实现空中和海上管制的研究计划已经在世界范围展开。日本运输省和邮政省早在1975年前后,对飞机和舰船的卫星通信和定位的构思进行了研究,并于1982年由宇宙开发委员会以移动体卫星通信为主体,决定在1987年发射ETS-V试验卫星。1983年电子导航研究所以改善海上航空管制以及支援舰船航行为目的,制定了利用ETS-V卫星支援导航的实验计划。自1987年11月开始实验,下面概要介绍航行支援使用的设备及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19.
两颗通信卫星热控分系统长期在轨性能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地介绍了我国两颗通信卫星热控分系统的在轨性能,并对热控涂层和热试验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Willi.  M 《国际太空》1997,(3):10-15
长期以来,欧洲的卫星制造商无论从规模还是经验上都难以与美国的卫星制造商竞争。但目前他们也是竞争日趋激烈的卫星市场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欧洲卫星公司的合并,特别是法国宇航公司与德国宇航(DASA)公司合并后的制造能力,使国际卫星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到1996年底为止,只有两位欧洲对手值得美国卫星制造商注意:他们分别是马特拉·马可尼公司;法国宇航公司和DASA公司联合组成的欧洲卫星工业公司(Euro-peanSatelliteIndustries,ESI)。另一家欧洲公司意大利的阿莱尼亚(Alenia)公司虽然也制造卫星,但无论从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