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佐伊·格雷斯顿是一个拥有二个大脑的女孩:一个是人脑,另一个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精确的数字拷贝。佐伊死后,科学家将“数字大脑”移植到人形机器人身上,虽然“肉身”不再是过去的格雷斯顿,但却将她从“坟墓”中拯救了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的场景会成为现实吗?  相似文献   

2.
康旻 《飞碟探索》2014,(3):39-39
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且拥挤的神经“高速公路”,拥有数以十亿计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和数千神经元相联系。要弄清大脑如何产生思维、行动、情感以及最关键的意识,即便对最聪明的科学家而言也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2):5-5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表示,他们即将发现记忆存储在大脑的哪些区域。甚至能够确定特定记忆存储在大脑内的哪些细胞。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在记忆存人大脑时“打开”的基因。这个基因可充当一个化学标迹物,最终帮助科学家揭示大脑的哪些区域存储记忆,甚至能够具体到特定记忆存储到哪些大脑细胞(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4.
“外星人劫持事件”一直是UFO和外星人爱好者关注的重点,但其真实性一直受到科学界的质疑,也有不少脑科学家、神经学家、心理学家参与研究,分别从大脑受到特殊刺激、药物致幻或自然现象等角度解释这一现象,但这些都未能说服UFO爱好者。本文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外星人劫持事件”研究者,采访时间是2007年。在她看来,劫持事件就是外星人的阴谋。  相似文献   

5.
你可能正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阅读这篇文章,并且查阅天气情况或邮件信息。这些电子设备就像人脑中相互关联的细胞一样,也有“大脑”——精密的电路——用以储存信息,并按照具体的、可知的方式运行。尽管电路和人脑中的神经元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由原子和基础粒子构成的,但人脑具有自我意识,人造的存储设备却无法感知自身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奇妙的遗忘     
奇妙的遗忘在日常生活中,常可看到一种有意思的对象,一些聪明绝顶、过目不忘的人,往往体弱多病,而另一些马马虎虎、遇事即忘的人,虽然在人群中平平庸庸,但身体却无大病,有些人称之为“傻人多福”。遗忘在人的思维中占很重要的位置。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4日出版的英国杂志《新科学家》上,有一篇题为《来自若干光年之外的神秘信息》的文章,宣称人类很可能终于收到了迄今为止第一个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这个信号来自天空中被命名为“SHGb02+14a”的位置。此文一出,颇为轰动。一些有关的科学家纷纷被要求对媒体发表看法,判断该信号是否来自外星高等文明。结果当然是人言人殊,没有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活的宇宙     
一些科学家曾提出,宇宙演化过程可能全息地记录在人的大脑中,可我们不知道其“编码”形式。最近有人提出“宇宙是活的”的理论,这似乎暗示,生物演化过程本身,正好是宇宙演化的一个缩影。  我们是复杂的生物体,不可能由化学物质“碰巧”酿造而出,而是由最简单的有机体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而来。宇宙可能有类似的过程,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不可能碰巧而出。较简单的宇宙首先出现,它可能经历了几千万代而进化到像现在这样的宇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教授斯摩林是这种思想最著名的倡导者。这种概念也借用了著名的宇宙学家霍金和…  相似文献   

9.
时间转换:2103年,移动电话已经销声匿迹,电子邮件变成了一种怀旧。22世纪的世界建立在思想之上,人们已经学会使用思想力量来分享信息成果。在下一个千年之交,科学家开始努力研究改善神经功能的药物和芯片,另外一些人则致力于研究人类思想中鲜为人知的领域,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或唤醒人脑中不同寻常的潜在能力。由此,被“旧科学”视为欺骗活动的心灵感应和超感觉等现象,变成了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真实。22世纪的人类学会了运用思想来跨越时空与远方的同类互相交流,甚至能清醒地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启动秘密研究计划,希望能找出操纵大脑的方法,最终却宣告失败。如今,科学家将电极植入脑中。大脑联机、扩充感官等实验成果纷纷出炉,科技手段总有一天能控制我们的所思所想吗?  相似文献   

11.
“黑洞”,自从它在200余年以前被预言存在开始,就让多少人为此振奋不已,浮想联翩,许多科学家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者,相继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新观点、新理论。尤其是在20世纪,爱因斯坦笔下计算出“时间曲率”所衍生的“黑洞奇点”,  相似文献   

12.
《飞碟探索》2008,(10):5-5
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升空。在此之间,“神舟”计划的两次载人飞行分别是1人和2人,而这些是3名航天员飞上太空。这个数字变化说明,“神舟7”号在内部空间和舒适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方网站上,自称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专业人士”的网民宣称:“以我从专业角度解读,中国新飞船已能实现航天员在舱中自由活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宋森 《飞碟探索》2014,(6):68-69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任秋凌 《飞碟探索》2013,(11):45-45
美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款名为“TextureCam”的智能照相机,不仅能够给外星球上的岩石拍照,还能对照片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在未来的太空探索机器人身上,美国航空航天局有望安装TextureCam,使其扮演大脑的角色,让机器人具备自行做出决定的能力。“好奇”号火星车虽然得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现,但这辆火星车在设计上并没有完全达到让科学家满意的程度,它是一辆没有“大脑”的火星车。在每个火星日的开始,美国航空航天局需要向“好奇”号传输工作议程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心电感应、借助触摸分享对方的意识,记忆和知识……这听上去不错,但目前似乎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不过,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声称掌握了这种能力——他们研发出了世界首个人与人沟通的大脑界面,发现了心智操控的秘密。  相似文献   

16.
1脑-机接口技术概述
  脑-机接口技术概念
  脑-机接口(BCI)是以脑电信号或其他相关技术为基础,将大脑活动特征转化为预定义的命令,从而实现与外界交流或者控制其他外部设备的先进技术,是一种不依赖身体肌肉组织系统和控制神经系统的新型智能接口技术。因此,我们可以把BCI定义为一个非肌肉通信系统,它可以使人体的大脑意图和外界环境进行直接的沟通交流,在计算机和大脑之间建立一个新的通信通道。  相似文献   

17.
万里安联合会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金兹顿曾针对自己的同事卢塞尔·万里安说过这样的话:“他有许多种思维方式,逻辑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其实所有的大发明家,所有真正有成果的科学家都是这样。作为科学家,至少需要三种思维方式,即好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曾公开表示:“近十年内,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备实现载人登月的能力”.此言一出.引起许多人的不解.有人问道:“美国人在上世纪60年代就登上过月球,为什么如今反而上不去了?”  相似文献   

19.
UFO 问题随笔     
陶晶 《飞碟探索》2006,(1):42-43
不可思议 我们生活在一个神秘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中。设想一下,人类大脑将巨型计算机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信息处理功能,存储于约95立方厘米的容积中。当生理学家逐渐发现了一些人脑的隐藏能力。并且可以用图表表示其分子结构时,人脑仍然隐藏了其最不可思议的特征——意识。  相似文献   

20.
袁泉 《飞碟探索》2014,(3):44-45
英国《自然》杂志2014年1月16日发表文章称,德国马克斯一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位于西班牙的“骨坑”(Sima De Los Huesos)遗址中,解读出距今约40万年的古人类线粒体DNA序列。这项研究对于揭示人类进化历史和进化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