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基于动力学守恒定律的弹道有源假目标鉴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外层空间有源假目标欺骗干扰,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守恒定律的弹道有源假目标鉴别方法.有源假目标由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运动实体,不满足动量矩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利用这种差异进行鉴别.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假目标不满足动力学守恒定律,其次推导了动力学常量的方差估计式并设计了鉴别门限,最后仿真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MCMC的波束内目标与诱饵联合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束内目标与诱饵的参数估计是导引头正确实现目标分选、完成波束指向调整与精确跟踪的必要条件。目标与诱饵的“紧密接近”导致接收回波混叠,使得常规参数测量与估计方法失效。基于实际采样处理中目标回波能量会“溢出”到相邻匹配滤波采样点这一信号模型,通过贝叶斯原理从观测的条件似然以及未知参数的先验分布获取待估计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采用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CMC)方法中的Metropolis-Hastings (M-H)抽样算法联合估计目标与诱饵的相关参数,并根据拖曳式诱饵干扰对抗的特点对M-H抽样进行了改进。各种典型干扰条件及动态攻击场景下的仿真试验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就机载拖曳式诱饵对对空导弹末制导雷达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进行角度欺骗的三种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机载拖曳式诱饵对雷达进行角度欺骗干扰的三维计算模型,提出导弹在分辨出飞机和诱饵前瞄准的能量中心可能位于载机和诱饵的连线之外,并对三种干扰方式下脱靶量随角度、电压幅度比变化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术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概述红外面源诱饵的辐射性能特征,详细分析红外面源诱饵对红外非成像导弹、成像导弹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干扰有效性,结果表明,红外面源诱饵通过模拟飞机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辐射光谱和空间散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投放的战术使用方式,可有效干扰利用目标辐射强度、辐射光谱和运动特征进行干扰鉴别的红外非成像导弹以及利用目标图像灰度、大小特征进行干扰鉴别的红外成像导弹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  相似文献   

5.
对弹道导弹中段红外诱饵突防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建模与仿真方法对诱饵空域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基于弹头与诱饵的运动学模型、导引头识别模型、突防效果评价模型,通过搜索法和模拟退火算法分析不同空域构型下的诱饵目标群突防效果,最后对特定条件下诱饵空域构型突防效果进行了仿真计算,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舷外雷达有源诱饵的干扰机理,并对影响干扰效果的诱饵有效雷达截面积理论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从中找出了影响诱饵有效雷达截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对其中诱饵有效辐射功率和诱饵距反舰导弹距离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舰艇使用舷外雷达有源诱饵防御反舰导弹时,在发射时机、布放位置和干扰方位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精度径向测速的宽带雷达单诱饵速度识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毓燕  黄培康 《宇航学报》2006,27(4):659-663
由于宽带相控阵雷达测速精度的大幅度提高,现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识别方法——基于高精度径向测速的单诱饵速度识别法,并对其识别原理、识别性能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定量分析。通过理论推导和计算机仿真计算,验证了该识别方法在宽带相控阵雷达监视诱饵释放过程中应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两点源诱偏反辐射导弹的要求,分析了数字射频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指出了其应用在有源诱饵系统中的优势,设计了数字储频式诱饵的工作方式和系统结构,提出了对诱饵天线的要求,量化分析了时间补偿量,为防空雷达抗反辐射导弹的通用化诱饵的研究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压制型干扰存在条件下的空中运动目标成像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事件分析的抗压制型诱饵的目标跟踪方法。跟踪过程中,根据目标与图像中心的距离保持传感器指向在若干帧内不变,在指向不变的时间内利用平台惯导信息对目标位置进行预测,然后自适应地确定跟踪窗,通过跟踪窗中的特征突变判断目标抛出诱饵、目标与诱饵分离等异常事件的发生,排除诱饵对跟踪过程的干扰。使用仿真和实测数据对跟踪算法的性能(抗干扰成功率、跟踪精度和实时性)进行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拖曳式诱饵干扰通过与目标协同运动形成雷达波束内的两点源,诱骗雷达波束指向,实现真正意义的角度欺骗。以典型拖曳式有源雷达诱饵为例,首先通过对拖曳式诱饵干扰流程、干扰原理以及样式的分析,揭示干扰的本质和特点;然后在两种典型动态场景下,从静止三角几何以及动态过程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干扰的时频特性,揭示了目标与诱饵特征差异的变化规律,为干扰对抗提供了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段弹道目标群运动时的真假目标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轨迹特性的弹道目标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雷达观测数据还原出弹道目标运动轨迹,根据轨迹交点个数判断诱饵是单次还是多次释放模式,分别提出基于弹道参数和权值交点的识别途径,结合雷达观测弹道目标数目,归纳了基于轨迹特性中段弹道目标综合识别策略。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并分析了雷达测量误差及布站位置等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外诱饵等空间特定目标是对抗红外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双色制导技术的发展,红外探测灵敏度不断提升,目标识别能力不断增强,这对空间特定目标表面的双波段红外辐射的逼真性提出了要求。通过改变空间特定目标表面发射率控制其红外辐射强度的大小,使用数值仿真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提出了对空间特定目标表面红外辐射特性的调控方法。此外根据所确定的表面发射率、可见光吸收及红外发射比例以及内热源功率,选择合适的表面材料以及热功率施加方法,在保证空间特定目标表面机械性能的同时,使空间特定目标满足光照及阴影区的双波段红外辐射特性要求,并进行模型的制作以及热真空实验,证明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伴飞诱饵支援条件下无人飞行器协同作战效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复杂的威胁环境,介绍了伴飞诱饵在体系作战条件下的应用情况;基于排队论的突防概率模型,研究了伴飞诱饵支援条件下,无人飞行器的协同突防概率和效费比:提出了作战体系作战时效性的概念;建立了火力对抗条件下无人飞行器打击防空导弹防御体系的Lanchester方程,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伴飞诱饵对作战时效性的贡献。研究表明,排队论和Lanchester方程用于伴飞诱饵条件下的无人飞行器协同作战效能研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弹道目标进动特性的微多普勒研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个不同方面建立弹道导弹进动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时频分析方法给出微多普勒的分析结果,证明这两种建立弹道导弹进动数学模型的方法是等价的、正确的.根据不同微运动微多普勒时频分布的差异以及不同微运动微多普勒变化周期的不同,可以识别出真弹头和诱饵.这为弹道导弹防御中段弹头和其他轻重诱饵的识别提供了一个新的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光学探测的空间目标星等特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万玉柱  宋晖  康志宇  赵金才 《宇航学报》2009,30(6):2292-2296
利用STK对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分析,模拟了太阳与空间目标观测面的夹角,空间目标 在光照区的时间和空间光学望远镜与空间目标的夹角。利用黑体辐射定律,计算太阳在可见 光区域的能流密度,通过建立平面目标可见光辐照度模型,推导了空间目标到达空间光学望 远镜的辐照度模型,建立了一种计算空间目标等效星等模型。通过建立的模型可以对正常工 作的卫星和失效卫星判断区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局部能量比的空中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图像局部能量比的概念,并针对空中目标图像特点,给出了一种基于局部能量比的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单帧图像即可实现红外点目标检测,算法简单,耗时较短,可以实时检测;图像局部能量比对图像噪声不敏感,故该检测方法对图像信噪比要求较低,具有强抗干扰性,便于工程实现。文中给出了检测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用真实空中红外弱小目标图像进行了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空中红外弱小单目标和多目标均具有令人满意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7.
MD-GBR雷达对弹道导弹目标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评估美国国家导弹防御(NMD)系统雷达识别能力为背景,分析了空间目标典型特征和中段弹道导弹目标特性,提出了地基雷达识别弹道导弹目标的技术途径.根据弹道导弹目标群在飞行中段表现出的特性,提出了涉及目标结构特性、姿态特性以及极化特性的综合识别策略,并初步分析了各种识别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相关匹配的弹道中段目标章动角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立  周剑雄  卢再奇  陈光辉 《宇航学报》2010,31(12):2635-2643
章动角是弹道中段目标的重要进动特征,可用于识别弹头和诱饵。首先提出了基于相关匹配的章动角估计方法,将观测的目标雷达截面积(RCS)序列与不同参数下的RCS序列模板进行相关匹配,搜索匹配函数的最大值,从而得到章动角的估计值。然后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算法,将初始时刻的采样间隔设置为脉冲重复周期(PRI)的整数倍或1/K(K为整数,且K≥2),在此基础上减少了匹配函数的计算量,并且可通过单层或多层相关匹配来估计章动角。仿真结果表明,由于RCS测量存在系统误差,相关匹配的章动角估计性能远优于最小二乘匹配。同时分析了全姿态RCS数据的角度采样间隔对相关匹配估计性能的影响。最后比较了多层相关匹配和单层相关匹配的估计性能和计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