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巨尤 《太空探索》2001,(2):38-41
在上一期《古代的太空探索》一文中我们看到,古人对宇宙的猜测,大有“瞎子摸象”的味道。近代和现代科学家对宇宙的总体型态也有种种理论解释和假设,这就是各种各样的宇宙模型。它们仍然具有可选择性,那么,你看后会给哪种宇宙模型投一票? 静态宇宙模型和奥伯斯佯谬 16世纪后,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冲破地心说,提倡宇宙以太阳为中心,即日心宇宙。太阳是固  相似文献   

2.
近日翻阅1995年第3期《飞碟探索》,拜读了栾巨庆先生的《奥伯斯佯谬解析》一文.深为栾先生一丝不苟、勇于创新的科学研究精神所感动.但是有些观点似乎不敢同栾文苟同.为明晰见.仍以栾先生的行文顺序为主.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有时,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为什么夜空是黑暗的?这个简单的也许只有孩子才会问的问题,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困扰着科学家。早在19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对此做出认真的思考。在1826年,奥伯斯在一篇宇宙学论文里提出了一个有关这个问题的科学假设,被称做奥伯斯佯谬。他假设:无数颗恒星均匀地分布在宇宙空间里,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在以地球为中心距离无限远的半径上,会有无限个球壳。奥伯斯计算出每一个球壳射到地球上的光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因此到达地球上的光的数量是无限多的,整个天空将是无限亮的(虽然现在…  相似文献   

4.
太空行走风险(上) 80.航天员在太空行走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 (1)太空环境因素方面的风险: ①宇宙辐射 在近地空间的宇宙辐射属于电离辐射,主要有三个来源:地球辐射带、银河宇宙线和太阳粒子事件.  相似文献   

5.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太空家园的资源.有些不仅不是资源反而是祸害,宇宙辐射就是其中一例。 太空中的宇宙辐射对人体危害最大的主要是银河宇宙线和太阳宇宙辐射。银河宇宙线的主要成分是高能质子和原子序为偶数的重离子。太阳粒子事件产生大量的高能粒子,其中主要是质子、重粒子和电子。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质子,其次是重粒子。  相似文献   

6.
UFO信箱     
陈佩 :贵刊2000年第2期屈习生的《并存的旧宇宙》一文有些地方让人无法理解。首先 ,作者认为再过80亿年太阳才会死亡。这个数据不知是从哪儿来的?事实上 ,按照太阳内部热核反应消耗氢的速度计算 ,太阳顶多还能再维持50亿年。第二 ,作者认为“新宇宙不过存在了150亿年” ,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近年来 ,三种不同的“标准烛光” ,即近红外线观测造父变星、行星状星云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里发现的片状星系都使人们倾向于认为宇宙很年轻 ,年龄在110亿年~120亿年 ,还不能说这就是标准答案。以哈佛大学天文系主任柯什为首…  相似文献   

7.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探索万物是我们的本能.茫茫宇宙有无数的星系等待人类探索,但是受限于人类航天技术的局限性,人类目前唯一的工具——化学燃料火箭与航天器,还不足以支撑人类去探索光年之外无尽的宇宙.目前,人类所能够接近的只有太阳系内的太阳、8大行星、已知的470颗卫星、4143颗彗星和100万余颗小行星.  相似文献   

8.
10月4日,负责按预算限制做出空间科学任务决策的欧空局科学计划委员会将两项任务方案作为该局“宇宙愿景”科学计划下的下一批中级任务。中选的“太阳轨道器”将同NASA合作研制,拟飞到比以往所有探测器距太阳部近的位置,而“欧几里德”望远镜将探测宇宙的加速膨胀。发射时间分别定在2017年和2019年。  相似文献   

9.
从苏联发射卫星开始,东德的洛伊施特累利次天文台就对卫星进行观测。1969年10月14日发射的第一颗“国际宇宙”卫星上,安装了东德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制的仪器,这种仪器用于研究太阳短波辐射。后来,东德科学家为“国际宇宙—4、6、7、11、16卫星”研制了光度计、电子和电源部件、无线  相似文献   

10.
《太空探索》2010,(8):F0002-F0002,1
7月5日,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欧洲空间局公布了去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卫星拍摄的首幅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全景图。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代表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宇宙的冷却,与物质密切相关的第一批逃逸的光子,也被喻为宇宙的第一束光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透明度对日冕软X射线的影响,利用光子逃逸因子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不透明度对太阳日冕OⅧ光谱线强度比的影响,讨论了OⅧ 1.879nm光谱线的光学厚度,估算了太阳等离子体中OⅧ离子的辐射层有效厚度. 结果表明,不透明度对太阳 OⅧ光谱线有较大影响,其辐射层有效厚度比其他太阳紫外谱线大. 此研究对太阳等离子体发射层特性诊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理学家认为宇宙是由两种物质构成的,一种是可见的发光物质,另一种是不可见的暗物质。发光物质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物质,而暗物质则需要通过探测其自身引力存在才能被意识到的物质,如星系或星系族的旋转曲线。辐射是宇宙的一种能量之一,光子辐射穿过宇宙,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暗能量使宇宙加速膨胀。目前天文学家还不了解暗能量,只能通过宇宙  相似文献   

13.
读者园地     
小小论坛 神秘的黑洞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天体——黑洞。宇宙中的任何东西只要一靠近它,就会被它那极大的引力“魔掌”吸住,包括光。因此它才难以被人类发现,成为一种令天文学家们迷惑而诱人的天体。 虽然,黑洞人们是看不见它的,但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黑洞的面纱被渐渐揭开—— 黑洞就是某一密度极大的恒星的晚年所形成的。这种天体既然将光都能吸进去,那其密度必然大得惊人。假如,将太阳变成一个黑洞,半径就得大大缩  相似文献   

14.
从1967年开始,波兰参加了“国际宇宙”计划的所有试验;宇宙物理学,宇宙气象学,宇宙生物学和医学,宇宙通信等等。1970年11月18日,“垂直线-Ⅰ”号地球物理火箭发射成功。这枚火箭上运载有波兰弗劳兹拉夫大学天文台和波兰科学院太阳地球联系实验室研制的 x 射线太阳值谱  相似文献   

15.
UFO信箱     
辽宁王永宽:贵刊在 2000年第 6期的“ UFO信箱”中刊登了湖南江上夫先生的来信, 看过之后,我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请江上夫先生、刘海江先生及广大读者朋友指 正。   首先,我同意江先生关于“大爆炸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这一看法,但是如果加上了“ 致命”一词就有些不大恰当了。残余辐射的非均匀性达到何种程度 ?这种辐射在天体上的强 度分布是怎样的 ?解决了这类问题,天体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对宇宙中一些独立结构的发展 过程以及早期宇宙的了解就多了一些。尽管理论和实际观测之间还不吻合,但是“大爆炸” 理论的确预言…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众天文学杂志《天空与望远镜》2000年1月号上刊登了“读者选出的20世纪最感人的10张照片”专集。被选为第1号的是1968年1月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8”号上的威廉·安达斯宇航员拍摄的“地球从月球地平线升起”的照片;第10号是宇宙科学研究所发射的“阳光”太阳观测卫星上X射线装置观测到的太阳的真面目。飘浮在宇宙中的行星这张照片捕捉到了在一片漆黑中从荒凉的月球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由白色云带点缀的蓝色地球的情景,实在是太壮观了。“阿波罗”计划的科学成果众多,但是对人类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莫过于这张照片,难怪被选作第一号。这…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宇宙学的巨大奥秘之一就是我们的宇宙为何能有如此的热均匀——巨大的宇宙充斥着大爆炸的热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冷却到了绝对零度以上几摄氏度,但仍然可以在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的微波辐射上观察到。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这个宇宙背景的温度基本相同,差别微乎其微。但是根据宇宙学的"冷暗物质"模型,早期宇宙的更热和更冷区域没有足够的时间使其温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测地球整体的辐射温度变化,即在空间把地球作为一个辐射点源对待,同时又将地球分成几百个局部,视为一个面源,进行实时的比较;又分别对太阳和宇宙背景的辐射温度变化进行测量,来了解地球表面和地气的热温度状况和太阳对地球、对宇宙背景能量传输的情况。从而研究地球上大规模灾害性事件(包括火山的爆发、地震、大气环流、气候变异等…)在整个地球上所能反映的热温度效应。探测地球在宇宙空间非平衡热状况下(太阳温度6000K;地球温度300K;空间背景3K)的耗散结构,研究在这种状况下物理力学的一些自会聚和自组织现象(即地球上灾害性事件形成过程),形成一门非平衡宇宙热力学,并使之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文章着重介绍为此目的实施的探测方法和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枚 《太空探索》2004,(8):18-19
太阳物理研究:"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一颗可以进行详细观测的恒星.太阳每天发射出的光和热为我们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太阳上一个小小的风暴(日冕物质抛射)也可能引起地球外空间的强烈磁暴.但是,就是这样一颗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太阳,却矜持地向我们掩饰着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即在诸多太阳物理学家近百年的努力后,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据天文学家认为,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有一定的寿命.地球到最后将以何种形式了结其“生命”呢?科学家们对此作出了“冻化”和“火化”两种推测.以往有些专家认为,地球最终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冰球”.其推理是:太阳不断地向空间倾泻热量,它的能量将逐步减少,温度及光度将不断下降,最终便会熄灭.在太阳逐渐走向熄灭的过程中地球也将随之冷却,寒冷地带不断扩大,海水不断冰冻,生命相继灭绝.最后,地球将会以“冻化”状态存在于溟溟的宇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