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子战作为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辐射源测向技术是电子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战场主动权的归属决定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测向技术主要包括比幅、时差、干涉仪和多普勒等多种定位方式,其中干涉仪测向,因其工程实现简单、成熟且精度高的优势,在电子战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传统干涉仪利用多基线、多观察角解模糊的方式,提出一种频域解相位模糊方法,挖掘信号内部的相位连续特性,利用固定基线-变化信号波长比的原理进行解相位模糊,简化了传统干涉仪设计与实现的复杂性。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测向能力,为解决传统干涉仪相位解模糊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短基线干涉仪定位系统设备量大、系统复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运动学原理的单星高精度无源定位技术。以模糊相位差和相位差变化率为观测量,并采用三通道二维单基线阵列构型,充分利用长基线相位差定位精度高的特点,并结合相位差变化率的无模糊特性,通过粒子群改进算法实现高精度的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定位精度高,定位性能接近CRLB。  相似文献   

3.
针对在通道相位误差较大时常规干涉仪测角解模糊算法频繁出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记忆算法的干涉仪解模糊检测与纠错方法。利用干涉仪逐次递推测角算法解模糊的结果估计出角度和整周模糊值的初始值,在此基础上进行角度和整周模糊值的有限记忆递推,识别并纠正逐次递推测角算法中出错的解模糊测角数据,期望得到正确的解模糊结果,以保证后续角度数据的处理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有限记忆纠错算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并纠正逐次递推解模糊测角算法中存在的模糊值出错问题,降低干涉仪解模糊的出错概率。此方法对其它体制的相位干涉仪测角解模糊纠错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局模糊值搜索的测向算法在干涉仪测向中广泛使用,在确定的一种干涉仪混合平面阵构型下对该解模糊算法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其计算量大、耗时长、工程实现过程中无法满足单脉冲测向需求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级模糊值搜索的测向算法,通过选取相互垂直的最长2个阵元之间的相位差作为基准相位差,缩小模糊值的搜索范围,减少计算量,并在后续的仿真验证中,确定了其性能的优越性,为干涉仪解模糊算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圆阵相位干涉仪二维测向解模糊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短基线结合和模糊角度聚类是圆阵相位干涉仪测向中两种常用的解模糊方法。针对角度聚类解模糊方法存在的不足,在对模糊方向的方向矢量投影在阵列所在平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方向矢量投影聚类的解模糊新方法。该方法不但有效地减小了聚类所需的计算复杂度,而且易于选择聚类门限。仿真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新方法具有很好的解模糊性能。  相似文献   

6.
李鹏飞  张旻  钟子发 《宇航学报》2012,33(2):210-216
提出利用虚拟基线变换的方法解决了频率高端的相位模糊,克服由于相位模糊性造成的方向特征的多值模糊问题,从而简化了从方向特征到波达方向的映射关系。提取无模糊的方向特征,训练RBF神经,进行宽频段波达方向估计。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该解模糊方法计算量小,能有效消除圆阵列的相位模糊,适用阵元数大于等于5的任意均匀圆阵列天线(6元除外);利用解模糊后的特征建立的DOA估计模型结构简单,性能大大优于直接建模和相关干涉仪法,具有优越的性能和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干涉仪测向定位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空间无源定位技术。由于电磁空间环境脉冲密度较大,通过脉冲分选、相位差校正及相位解模糊等处理流程得到辐射源参数和位置信息,时延较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线程并行的干涉仪测向定位快速处理方法。通过QRunnable类定义干涉仪测向定位的多线程算法,将单个节拍数据的串行处理流程,利用多线程并行计算的方式实现高效计算。通过仿真测试,验证了快速处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旋转多普勒的单站无源定位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腾  郭福成  姜文利 《宇航学报》2010,31(10):2388-2394
针对只测相位差变化率无源定位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旋转多普勒的单站无源定位体制。该体制利用两接收天线构成长基线干涉仪(LBI),不但利用干涉仪平动带来的相位差变化率信息,还利用干涉仪自身转动引入的相位差变化率信息。从定位线特性的角度分析了该定位体制的原理,并推导了定位误差的克拉美-罗下限(CRLB)。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干涉仪转动,能够提高定位精度,且干涉仪转动越快、基线方向变化范围越大,定位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固定单站定位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长基线干涉仪测距方法。在分析长基线干涉仪测距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传统方法存在的基线较长、难以实现相参、传输损耗大等问题,提出通过两组较短的平行基线构成等效基线进行测距的方法,两组基线之间无需相位同步,降低了系统实现的难度,扩大了单站测距定位技术的应用范围。其次,推导了测距误差关于参数测量误差的公式,理论和仿真分析表明,相对基本的长基线干涉仪测距方法,在等效基线长度相等的前提下,改进的长基线干涉仪具有更高的测距精度,且具有相似的误差分布和模糊数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阵进行波达角估计的常用方法是长短基线配合测向,但是短基线长度往往达不到理论要求值,必须采用其他手段对测相数据进行处理.将遗传算法引入波达角估计运算,并进行了改进,将各条基线对应的相位差模糊数作为解空间的二进制编码对象,既简单易行,又不会受到二进制编码精度较低的影响.整个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能够较准确地估计各基线对应的相位差模糊数.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了国外反辐射无人机导引装置幅相联合测向技术的基础上,分别就干涉仪、比幅法测向条件下导引装置测向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导引装置采用干涉仪测向时精度较比幅法测向的精度高,但存在测向模糊;比幅法测向精度不高,但可以解除干涉仪测向产生的模糊。最后,分析给出了测角范围与目标雷达频率、测角误差与测量到达角的关系,得出了导引装置采用幅相联合测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GPS罗盘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测姿原理的航向测量装置。对低成本GPS测姿定向设备的研制进行了尝试,介绍了一种基于OEM板开发的低成本GPS罗盘的设计和实现。GPS罗盘由2个GPSOEM板得到载波相位观测值,对其进行双差计算后,利用天线交换法消除整周模糊度解算出基线向量的方向,当基线向量沿载体纵轴时即得到载体的航向。通过GPS接收机的静态收星实验以及对设计出的GPS罗盘实验样机进行静态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相位干涉仪测向定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实施被动无源测向定位的主要手段之一的相位干涉仪进行了较详细和系统的研究,给出了一维、二维和三维相位干涉仪的基本关系式,分析了测向精度,并对解相位模糊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星载相位干涉仪为重点,导出了对辐射源相对定位的方程,并对定位误差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导出了主要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无模糊度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通过历元间相位差分,消除初始相位模糊 度来求取历元间位置差。本文基于抗差估计,讨论了历元间伪距、相位差分技术以及参数的 估计方法。赋予伪距、相位观测值不同的初始权,然后采用抗差估计原理进行位置差参数 估计。分析了不同采样率对位置差结果的影响,采用小波分析理论对位置差误差的特性 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采用历元间差分获得的位置差进行单点 定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宽带信号多通道干涉仪测向解模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子频带分解的宽带信号干涉法测向中通道间相位差的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解模糊方法,该方法运算量小且正确解模糊对信噪比要求低。仿真结果表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旋转基线方法进行双星快速定向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我国双星定位系统载波相位可观测信息少,且对地静止,难以直接利用传统的多星系统(GPS、GLONASS等)解模糊方法进行双星定向。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一种旋转基线确定单差模糊度参数初值的方法,总定向时间不超过50秒,从而可实现双星快速定向。并且通过多位置观测,具备一定的周跳检测能力。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基线长度为2米,原始载波相位测量精度为1%周时,定向精度优于偏航角0.045度、俯仰角0.048度。该项技术应用于惯导系统的初始对准,可实现快速寻北,大幅减少其对准时间。此外,与双星无源定位系统结合,可组建一套我国完全自主的无源快速定位定向系统,大大提高了隐蔽性,对于我军的炮兵阵地联测意义重大。进一步,将双星与INS进行组合导航,应用前景广阔,因此该项技术具有较深的研究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7.
结合工程应用,研究单基线利用模糊相位差对地面固定目标的高精度快速定位方案与关键技术,分析自适应随机惯性权值粒子群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和改进,基于新体制的该算法能获得较好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新的二阶到达时差(TDOA)和到达频差(FDOA)联合估计算法。该方法利用非圆信号具有非零二阶共轭矩这一特点构造所谓二阶共轭模糊函数,通过对该模糊函数进行二维极值搜索获得TDOA和FDOA的联合估计。新方法能够抑制相关噪声,但计算复杂度远小于传统高阶累积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