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茂智  苏绍祥 《西南航空》2010,149(7):66-71
就在不久之前.应邀参加一次小规模摄影作品展.摄影家苏绍祥先生一副题名为《村头》的摄影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视线:午后绿荫蔽日的竹林下.七八名村妇正围坐一起.一边摆着龙门阵.一边巧手飞舞地编织草辫:而带顶光的侧逆光,打在夏风中徐徐飘飞、层层叠叠的竹叶上.那漂亮光斑渲染出来的浸透了阳光的绿意,  相似文献   

2.
初识陈锦先生,源于他的摄影集《茶馆》.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主流摄影以外的摄影作品,有丰富的化信息.而不是一张在构图和光线上很完美的图片。这样的片子对于研究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的人都有很大的作用.这样的作品可以引起世界的关注.也能够扬帆在时间之河。那若干的影像作品着实在说明.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当代摄影家,他的镜头有一种穿透力,穿越历史与地域.直逼人的内心与明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麦子 《今日民航》2012,(9):88-91
纽约第五大道的街角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穿蓝色工装夹克、脚踏红色单车,脖子上挂着一台老式相机的可爱老头,时不时地对准行人快速按下快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街头时尚元素。他就是比尔·坎宁汉姆,《纽约时报》摄影专栏《在街头》的御用摄影师,他用50多年的"扫街"生活,完整地记录了纽约的视觉历史。而他本人却如此低调朴实,除了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外,人们对他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  相似文献   

4.
王林 《西南航空》2009,(11):106-108
城市记忆之于摄影.必须聚焦在实体上,其中最重要的对象.不外平民居与工厂。傅文俊的创作.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银版效果.令人想起摄影史上的早期命名,尽管技术手段大不相同,画面造成的历史感和艺术家对记忆的执着乃是很沟通的。《工业回忆》这组作品以黑白为主,仿佛是影像从记忆的黑暗中浮出。无论是机车还是铁轨,无论是车间还是厂房,  相似文献   

5.
刊首语     
《西南航空》2011,(9):16-16
刚刚过去的八月.赤日炎炎。焚风似火.这是一个火辣辣的夏天.中国大部分地方都在热浪中呻吟.但也有少数例外.譬如东北的三江流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赫哲人此时正享受着一年中最舒适的季节。这个因一曲《乌苏里船歌》而名扬天下的族群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直到今天.他们依然以古老的生活方式沐浴着二十一世纪的阳光。  相似文献   

6.
2002年,赵秀组《风轻轻地吹》,以细腻含蓄的风格,丰富的想象空间,曾为国内人体摄影吹进一阵新风.不久前,听几位摄影人士调侃说:“赵秀的风又吹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罗一平 《西南航空》2012,(12):104-106,108
初次近距离欣赏傅文俊先生的作品已是去年的事情,作为广州三年展项目展的参展艺术家,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在翻阅傅文俊先生摄影图集时,更是不免感动于他对观念摄影的执著投入。从最早为大众所知晓的《退场》系列开始,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创作了《他心通》、《十二生肖》、《万国园记》、《幻化》等大型系列作品。其作多以纪实摄影的手法结合后期制作来表达有关历史、宗教的文化观念,并用高水准的大画幅视觉表达予以呈现。纵观每一系列作品其并未囿于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在创作方法、技术运用与媒介选择上皆有改变,尤其在媒介与科技的结合上更是做了多方面的艺术实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其中最富实验性的创作当属《图腾》。  相似文献   

8.
影像集结瞬间,保存真实,可是影像背后,镜头之外,我们总有更精彩的故事。那些坚持的梦想和才华,最终会由影像变为永恒。——钟维兴2012年元旦,中国美术馆,《花椒欲望——管窥四川摄影30年摄影展》在这里隆重举行。30位摄影师的作品,基本涵盖了四川摄影的各种风格,清晰梳理了四川摄影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有一位非职业摄影师的作品引来诸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蝶恋青城     
赵力 《西南航空》2010,144(2):80-85
在许多成都人的印象中,青城山的蝴蝶似乎并没有特殊之处。我过去也曾经这么认为.直到1993年7月.在一位来访的日本专家送给我的资料中,我惊奇地发现了这样一本考察书——《都江堰市周边的蝶》。书里记录了一群日本蝴蝶专家和爱好者在青城山区连续三年采集到的近百种蝴蝶。我当时的感觉可以用震惊来形容,因为这是1894年英国人出版《中国、日本、朝鲜的蝴蝶》后我所见到的第一本如此详细研究四川蝴蝶的书,而且里面居然全是采自青城山的蝴蝶照片。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上,日本人像摄影大师藤井秀树(HidekiFujii)曾拿着一幅个人作品的印刷品送给笔者。时隔一年之后.藤井秀树在北京举办了他在中国的首场个人摄影展。近几年来,70岁高龄的藤井秀树不断有新作问世,也不断出现在中国的些人像摄影活动中.他的新老作品越来越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的《茶馆》,让我们看到:老茶馆儿,地方虽小,却五脏俱全,堪称包罗万象。往大了说,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往小了说,它也是一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如今,在许多老城市里还留存着这样的老茶馆,在这些茶馆里收容了一群爱生活、会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往低了说,市井俗人,闲云野鹤;往高了说,难保他们没有在心尖儿里挟裹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相似文献   

12.
李婕 《西南航空》2010,(10):22-22
近日.国航西南分公司迎来了《中国空姐》摄制组。《中国空姐》是由中国航协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于7月28日正式开机。这是民航史上第一次以真人真事的纪录片形式反映中国空姐的生活.通过记录各航空公司空中乘务员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反映中国民航空姐的发展与成长。在西南分公司拍摄的几天时间里.摄制组分别对乘务员的形象展示、空中服务、个人访谈、才艺展示等方面进行了拍摄。  相似文献   

13.
施亮 《今日民航》2011,(9):23-23
大学4年,往返宁波北京好多次,航班上两小时的航程无以排遣,除自带电子设备外,《今日民航》杂志成为了我良好的伴侣。在杂志中,我最为喜欢的是,能欣赏领略到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趣事,如特别策划、浮沉、传奇等板块,可以了解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一种全然不同的生活,一群全然不同的人。在饱览秀色的同时,体会另一种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相似文献   

14.
余茂智 《西南航空》2007,114(7):82-87
尤其在这炎热夏日,苏碧群先生那幅题为《雪梦》的摄影作品,在我心中愈加地鲜活起来:或许是昨夜的一场风雪才刚刚铺就了那湖畔的一地银装,或许是今晨雪霁初升的阳光才刚刚融化了那一湖的积冰;然而积雪依然,雪痕勾勒的那座残破码头和远处的房舍,却使我们得以想见这里曾经有过的故事。此时,宁静的湖泊倒映着这个晴好清晨深邃的幽蓝天光,而远处,阳光照射下的大地正升腾起曼妙的雾霭,于是不无猜想,那个清晨的阳光,明媚的该是哪方远山远水的生动呢?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我们领略到了摄影家寄情山水、以摄影之美盛赞生活之美的满腔热忱。  相似文献   

15.
陶思旋 《今日民航》2012,(8):106-106
作者简介蔡真妮,旅美作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居美国,自由撰稿人。在北美的《世界周刊》《世界日报》《世界华人周刊》及国内的《青年文摘》《青年参考》《家庭育儿》《海外文摘》《健康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出版过《真妮咖啡屋移民生活卷——我在加拿大"抢银行"》《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懂爱的女人最"幸"感》《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等深受读者喜爱的书籍,写作内容主要以海外华人生活及婚姻情感、家庭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已经成为全球文坛的普遍现象,她是集众多文学传统之大成的“混血”精灵,熔圣经文学、神话传说、魔幻主义、超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于一炉,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地映射了社会生活。正是充分吸吮了传统文学的精华才铸就了《哈利·波特》在世界文坛上经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少年的时候.有一部新加坡的电视连续剧《人在旅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能熟练的吟唱剧中的主题曲。虽然很多具体的情节已经无从记忆.但就像这部片子的片名一样.人的生活就是一段旅途。道路两旁也许有太多赏心悦目的景物.但长久以后我们记不清那些景物的样子.回忆中最清晰的却仅仅是那某一刻的感动。  相似文献   

18.
一盏油灯.照亮视野,原来民俗可以这样原汁原味,回味久长。“点灯”的人名叫杨鸥,一个在摄影圈子里几乎默默无闻的“隐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联合国教科组织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中,四川摄影家唐跃武获二等奖,专题组照《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获得人物服饰类一等奖及体游艺类三等奖。这是本届年赛惟获得两项高等级奖项的中国人。参加本次大赛的有70多个国家.近2000位摄影师的3万幅作品。  相似文献   

20.
吴伟明 《西南航空》2008,(5):96-101
吴传明简介:首届中国十佳数码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优秀摄影家,四川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日报》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