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达卫星传回首张图像去年11月4日发射的加拿大雷达卫星1已传回第一张图像的数据。去年12月公布的这批数据是在11月底由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在夜间透过云层和雨采集的,所拍的目标为新斯科特省的布雷顿角岛。从海浪产生的强烈的雷达反射可以看出海面上有大风(图像...  相似文献   

2.
根据8月底与钻石公司(设在美国的航天商业子公司)签署的一项合同,SPOT图像公司将要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由苏联钻石-1合成孔经雷达(SAR)卫星拍摄的图像。  相似文献   

3.
石英 《中国航天》1996,(3):20-23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加拿大的雷达卫星已于1995年11月4日由一枚德尔它2火箭发射到了792公里高的圆形极轨道。虽不是第一颗使用合成孔径雷达的卫星,但雷达卫星却是世界上第一颗商用的这种卫星。它与其它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包括美国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前苏...  相似文献   

4.
根据加拿大空间局和美国国家航宇局于1991年签署的协定,美国国家航宇局将于1994年6月用德尔它2运载火箭为加拿大空间局发射一颗雷达卫星(Radarsat)。 雷达卫星载带的主要探测仪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它能在漆黑的夜晚进行探测,还能穿透云层和暴  相似文献   

5.
中加一重大空间项目建成我国和加拿大太空署的空间合作项目——加拿大雷达卫星和法国斯波特卫星数据接收技术与预处理系统,9月11日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建成。有关专家指出,它标志着中国的科学家们从此能够接收、处理和分发这两种世界上最先进的遥感卫星数据,...  相似文献   

6.
德国国防部已经开始使用机载雷达传感器和加拿大雷达卫星的数据进行雷达图像解析的人员训练,为将来德国部署自己的SAR -Lupe高分辨率卫星做准备。5颗SAR -Lupe卫星的第一颗将在2 0 0 5年中期由俄罗斯的宇宙火箭发射,德国-俄罗斯的Eurockot发射服务股份公司的运载火箭作为备份。未来的几次发射,除了这两种火箭,还可能使用俄罗斯-乌克兰的Dnepr火箭。德国国防采购办公室以商业模式来运做SAR -Lupe项目,德国政府得到保证,如果发射失败,俄罗斯发射服务局将退还发射保证金。德国政府已经与俄罗斯国防出口管理机构Rosoboronexport就SAR -L…  相似文献   

7.
卫星遥感数据链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卫星遥感数传系统的组成及影响数传系统误码特性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遥感卫星数传通道发射功率计算的方法和有关参数的选择,给出了我国某资源卫星以及法国的SPOT卫星、加拿大雷达卫星和欧空局“ERS-1”卫星的数传通道下行链路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航讯》1987年7月3日报道: 加拿大的雷达卫星是一颗采用雷达成像技术的遥感卫星,预定在1994年用航天飞机发射。卫星的制造费用为2.79亿加元,5年的使用费用为0.5亿加元。总成本为7.25亿加元。星上装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可对全球进行测绘,以获取庄稼、森林、矿藏资源、冰层、气象和近海水域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提供给政府和其它商业用户。  相似文献   

9.
动态新闻     
靳力  瞭望 《航天器工程》2007,16(2):77-80
日本发射第4颗“情报收集卫星”2007年2月24日,日本的情报收集雷达卫星-2用H-2A火箭发射升空。它将和已在轨的3颗间谍卫星组成体系,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每天一次的拍照。雷达卫星运行在高400~600km的低轨道上,可自动发射电波,根据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合成黑白图像,分辨率南北方  相似文献   

10.
在雷达星-1投入运行3年后,加拿大计划研制下一颗雷达成像卫星—雷达星-2,预计2001年底发射。主承包商为MDA公司。雷达星-2由轨道科学公司的平台和Spar宇航公司的合成孔径雷成构成,天线尺寸15m×1.5m。卫星重2.5 t,平均功率1 kW,峰值功率3 kW(只可持续18 min)。雷达采用电子扫描,工作频率5.3 GHz,按几种方式,分辨率可达3 m~100 m,成像面积为25 km~2~500 km~2,视场10~60°,扫描场1600 km。由于装有640片收/发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工程》2007,16(2):40-40
2007年2月24日,日本的情报收集雷达卫星-2用H-2A火箭发射升空。它将和已在轨的3颗间谍卫星组成体系,对地球上任何地点进行每天一次的拍照。雷达卫星运行在高400~600km的低轨道上,可自动发射电波,根据地面反射回来的信号合成黑自图像,分辨率南北方向为1m,东西方向为3m。一同升空的还有一颗光学试验卫星,后者主要是为了验证日本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光学卫星的性能。据悉,新一代光学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将提高到0.4~0.6m,预计2009年发射,而新一代雷达卫星计划2011年升空。  相似文献   

12.
华春 《上海航天》2007,24(2):36-36
2007年2月24日,日本全球情报处理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搭载H2A火箭升空,随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该卫星是一颗雷达侦察卫星,轨道高度为400~600km,可自动发射电波,根据地面反射的信号合成黑白图像,其分辨率为南北向1m,东西向3m,在较差的天气也能正常观测。据称,在此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并正常工作后,日本全球情报处理系统的4颗卫星将全部就位。该系统包括光学卫星和雷达卫星各2颗,每天至少可对地球所有地点完成1次侦察。  相似文献   

13.
士元 《中国航天》2007,(9):22-23,29
继6月8日美国德尔它2火箭成功发射首颗意大利军民两用遥感卫星"地中海天宇"(Cosmos-Skymed)之后,多次推迟发射的德国首颗军民两用雷达卫星"大地合成孔径雷达"(TerraSAR)X也于6月15日由俄罗斯第聂伯1火箭送上太空。这标志着德国对地观测技术水平达到崭新的高度。今后5年中,该卫星将为德国提供高质量的地表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4.
布里斯特尔宇航公司准备研制小型火箭众多小型卫星发展方案的出台使得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这种卫星的发射服务市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加拿大的分公司——布里斯特尔宇航公司也经不住据认为将会有利可图的这一市场的诱惑,于去年年底开始涉足已很拥挤的小型一次...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开始营救兄弟E2卫星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正准备投资300万加元来营救兄弟E2卫星。这颗卫星系1月20日一场太阳磁爆引起卫星电路放电而失去控制的。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打算编制一个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卫星上的22个推力器使卫星恢复正常指向。通信卫星公司总裁...  相似文献   

16.
一、迎接对地观测新的发展高潮本世纪末,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巨大推动下以及环境、资源问题的巨大压力下,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着一个世界范围的对地观测技术新的发展高潮。1.传统的卫星遥感数据源能力在增强以70年代初陆地卫星-1发射为里程碑,近30年形成了以美国陆地卫星、法国斯波特民用遥感卫星系列为主流的地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数据源,同时也发展了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先进地球观测卫星系列、加拿大的雷达卫星系列、印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一些科学家对3年前由克莱门蒂娜卫星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了研究,并于最近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找到了迄今为止能说明月面下存在大量冻结的水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说,1994年克莱门蒂娜卫星发出并经月球反射的雷达信号数据表明,在月球南极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逐渐多元化。目前,光学影像已经被大众广泛认知,其应用较为成熟,而雷达图像因其特殊的成像方式和图像特征,应用程度较低。TerraSAR、CosmoSky-Med、RADARSAT-2三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的成功发射,星载高分辨率雷达的应用优势越来越凸显。随着各行业对雷达遥感成像优势及其技术可行性的不断了解,雷达遥感技术已经在某些业务领域发展成为常规、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张翔  周建江  廖文和 《宇航学报》2011,32(12):2628-2634
实现对雷达的隐身是卫星隐身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有效的隐身外形对卫星雷达隐身性能的贡献可达70%,是实现卫星雷达隐身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对可实现雷达隐身的微小卫星外形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首先在假定的卫星外形设计约束条件下,提出一种隐身结构外形设计。然后根据电磁场散射理论,以高频散射计算方法为基础,对具有该外形的卫星RCS进行理论预估。进一步制作全金属外形、全尺寸卫星模型,在微波暗室利用频域测量方法,对理论预估结果进行了验证,说明了该卫星隐身外形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源遥感卫星也从最初的Landsat和SPOT两大系列发展到今天的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巴西、加拿大等许多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资源遥感卫星的格局。我国民用资源遥感卫星数据由最初单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获取能力发展到现在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环境减灾卫星、测绘立体卫星等综合获取能力;传感器的研制从最初仅有光学的多光谱、低空间分辨率(几十米)发展到目前的高空间分辨率(几米)、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宽视场多角度、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共存的格局,形成了传感器种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对地观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