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国内卫星通信系统,最早建立国内卫星通信系统的是加拿大。目前美国拥有的国内卫星通信系统数量最多,日本正在发展30/20GHz 的国内卫星通信系统,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也都准备建立国内卫星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固定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已经进入实用阶段,为了进一步发展移动卫星通信,现又制定了移动卫星通信实验计划,将利用技术试验卫星 V(ETS-V)进行H-1三级火箭性能试验和移动卫星通信实验,这些实验结果将对发展移动卫星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如何增大通信容量,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空间技术、卫星通信和地面站技术的发展,从中可以引出提高容量的许多途径。一、空间部门1.增加卫星通信有效载荷重量:国内通信卫星的有效载荷包括转  相似文献   

4.
日本计划于一九八三年用日本的N-Ⅱ运载火箭发射两颗通信卫星到东经130°和135°的同步轨道上,以建立日本第一个实用型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传输K波段和C波段的电话、传真、彩色电视信号和数据,对自然灾害及日本边远岛屿建立国内公用通信服务,为政府部门和公司提供远距离通信网络并发展卫星通信技术。通信卫星CS-2将由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委托三菱电气公司为主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日本利用卫星通信线路实现了远距离通信教学,这次试验是将东京NTT中野大楼内老师讲课的图像传送到名古屋合塾千种校的AV教室里,教室中的学生通过AV(视听)设备上课,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重点介绍卫星通信教学的试验情况。二、远距离卫星通信教学试验概况在日本东京NTT中野大楼里,老师面对电视摄像机讲课,而在名古屋的教室里,取代黑板的是教材显示装置。显示的内容有老师的手稿、讲义、图片、图解说明等。由  相似文献   

6.
纪实 《国际太空》1989,(7):30-32
日本计划利用1992年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6号(ETS~Ⅵ)进行一系列卫星通信新技术实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波束卫星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大型星上天线形成窄波束,从而增加地球站信号功率通量密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传输容量,而且可使地球站小型化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其主要新技术包括:大型高精度的可展开天线、精确的天线指向系统、星上切换开关、轻重量转发器和管理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对固定和移动卫星通信都十分重要。一、技术概况 1.技术要求日本用于固定式和移动式的多波束卫星通信实验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1)验证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舰队卫星通信(FLTSATCOM)系统是优先满足海军和空军通信要求的一个近全球的卫星通信系统。它还能满足国防部其它部门的需要。海军电子系统指挥部负责整个计划的管理工作。空间部的计划办公室负责管理这项计划的空间部分。舰队卫星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由赤道同步轨道上的4颗卫星组成。  相似文献   

8.
日本是世界上卫星通信发达国家之一,在开发利用更高频段和扩大卫星通信新业务,以及地球站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他们认为,未来的通信卫星将实现大型化。这样展望,不仅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未来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而且也由于未来变化多样的业务要求。而这种要求,必然带来技术上的复杂性。因此,通信卫星的未来,主要决定于新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家市场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 Inc.)提出了一份题为“发展中国家的卫星通信市场”的研究报告,对非洲、中东、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和中东的卫星通信市场作了分析和预测,现将报告要点介绍如下: 预计,到1996年,这五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一年将花37亿美元用于卫星通信系统,这是1990年的6倍以上。由于竞争日益剧烈,VSAT(甚小孔径终端)的单价已降至每台6000美元以下,这使最贫穷的国家也可以利用卫星通信。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通信部门都利用目前  相似文献   

10.
当今,移动通信发展很快,利用通信卫星进行车辆、船舶、飞机等移动体的通信已经开始实验,并取得了实验数据。日本通过技术试验卫星5号和6号确立这方面基础技术;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利用海事卫星Ⅱ试验飞机卫星通信;美国和加拿大的移动体通信卫星即将发射。本文介绍移动体卫星通信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1.
正"政府卫星通信"(GOVSATCOM)计划是欧洲防务局(EDA)发起的卫星通信能力共享共建计划,旨在整合并满足欧洲各国军方在执行军事任务、政府民用部门在边界监视和应急救灾等行动中共同的卫星通信需求。1欧洲现有通信能力差距欧盟(EU)把GOVSATCOM计划涉及的各类用户在执行任务时所遇到的风险与问题展开分析,形成了问题树。全部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方面,包括供需分散、不能满足紧急安全需求,以及快速变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空间扫描     
日本三菱重工将为西班牙发射卫星 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将使用H-2A火箭为西班牙卫星有限公司发射1颗卫星,这是日本火箭的首次商业发射。该通信卫星质量约为4t,发射日期在2005年底或2006年初。 美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正在招标 美军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是一种能够改善运动中的美军武装力量地面通信能力的多卫星系统,是一种无防护的窄带卫星通信系统。MUOS系统设计的最后选定时间在2004年,初步作战能力预计在2008年实现,而实现完全作战能力则是在2013年。美国海军空间与作战系统司令部负责这个项目的管理。卫星通信在一体化战场空间中提…  相似文献   

13.
休斯飞机制造公司为增强在日本推销美制通信卫星的竞争能力,而不顾已配有Ka波段地面通信系统的经营者们的反对,正在敦促日本为卫星通信系统配置Ku波段射频频谱。在日本,几乎把所有的Ku疫段全都分配给了地面微波通信系统,因卫星的工作频率高于C波段,所以使用Ka波段转发器。  相似文献   

14.
刘殿文 《国际太空》1990,(12):19-20
澳大利亚卫星公司(AUSSAT)和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于1988年秋季,利用日本ETS~V卫星进行移动体通信实验。AUSSAT公司现在使用两颗Ku频段(14/12GHz)的通信卫星AUSSAT-A,经营固定卫星通信业务。1991年澳大利亚将发射第二代通信卫星AUSSAT-B。AUSSAT-B卫星上装有移动体通信用的L波段(1.6/1.5GHz)转发器,进行陆地移动体卫星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15.
一、KDD的卫星通信 1.KDD的国际电信卫星通信业务国际电信卫星通信在世界范围分成三大区域,即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三个区域。国际通信卫星V在每个区域上空有两颗或三颗卫星。1989年10月发射了国际通信卫星Ⅵ,将于1993年向太平洋上空发射国际通信卫星Ⅶ,日本利用国际电信卫星提供以下通信业务。 (1)大容量模拟电话/数据业务(FDM/FM/FDMA) 该方式使用的地球站工作频率为6/4GHz,天线直径为15~30m的标准A站,还有工作频率为14/11GHz,天线直径为11~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成长,我国的卫星通信广播事业而临着卫星通信容量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通信容量的瓶颈,我国政府决定在自行研制卫星的基础上,向西方发达国家购买通信卫星。在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制造领域,美国的技术实力是最强的。当时的美国三大通信卫星制造企业休斯公司(2001)年休斯公司的卫星制造部门被波音公司收购)、劳拉公  相似文献   

17.
空间扫描     
欧空局与欧委会签署合作协议2003年11月25日,欧空局与欧洲委员会签署了协议,双方合作的领域包括地球观测、导航、卫星通信、载人空间飞行、微重力、运载器以及与航天有关的频谱政策等。日本最终决定放弃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在最近一系列努力失败之后,日本终于决定放弃屡受重挫的首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决定由日本出口银行出贷拨款,帮助私营卫星电信公司从美国购买一颗卫星,以便减缓日美之间在通信设备方面的贸易摩擦。根据这次决定,政府宣布这笔贷款额将占购买该颗卫星总费用的70%。日本几家主要生产商和贸易商组成的或即将组成的三家卫星通信公司,预计将以八百亿日元至一千多亿日元的价格购买这颗电信卫星。所以日本进出口银行的贷款额最多,  相似文献   

19.
自1960年世界最早的通信卫星“回声1号”发射以来,以国际通信、国内长距离线路、专用网以及异常灾害时通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卫星通信,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纠误编码技术、高频电路技术以及无线技术等发展,使图象分配网、高速数字专用网、运用小型地球站的专用网,以及为移动体提供通信业务的移动体卫星通信不断发展扩大。使用的波段也从6/4GHz(C波段),14/12GHz(Ku波段)扩大到30/20GHz(Ka波段)。卫星方面则采用大天线、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提高了发射功率和通信容量。一、日本国内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动向  相似文献   

20.
日本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借助美国力量制造和发射了自己的中等容量实验通信卫星和实验广播卫星,迄今已有八、九年的时间。但是,直到1983年和1984年才先后用自己的火箭发射通信卫星和广播卫星,并且仍未实现完全国产化。为什么电子工业如此发达的日本,在卫星通信技术上却落后于欧美呢?根本原因是庞大的国营电报电话公司(NTT)在日本实行了独家垄断。另外,由于日本自造通信卫星尚缺乏经验,虽然多年来力求卫星国产化,但目前仅能达到30%。日本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