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从何而来?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它最初暴露在约1022赫兹的高能紫外线与宇宙射线之下,使原始大气层中的气体能够合成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在漫长岁月里,广大原始海洋中进行着数不清的化学反应(即使用电脑也算不出来)。开始时,形成简单单体(氨基酸、核旮酸、单糖等),进而合成多聚体(蛋白质、核酸、多糖。类脂),从而开始构成细胞前体。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原始菌藻类的生命体;27亿年前出现了可以进行先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绿藻);比亿年一17亿年前开始有了真核植物;而在20亿年一10亿年前,地球上出…  相似文献   

2.
传统概念中,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来源于地球上的远古生物体。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说,这些化石燃料可能来自死亡的恒星,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它们就被埋藏进了我们的地球,你信吗?  相似文献   

3.
最近,405名世界著名科学家参加了在巴塞罗那召开的有关生命起源的国际性会议,提出了不少关于生命起源的新理论.使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就几种较有代表性的新理论介绍如下.一、生命是否是由彗星带来的?出席这次会议的300名科学家认为,一切都是45亿年前,在一个没有大气层并受过亿万颗彗星和陨石撞击的世界上开始的.当时,地球的温度达数千度,首批实体结构刚刚开始形成.地球再用31亿年  相似文献   

4.
旋旋 《飞碟探索》2010,(11):1-2
<正>于2003年从火星上拍摄的一张地球照片显示: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球,悬挂在一片漆黑的永恒虚空中,比它小得多的月亮依伴在侧。一些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地球科学家称,如果这张照片拍摄在6亿年前,那么我们看到的景象可能会大不相同。那时的地球应该是一幅黑白图像,没有我们今天熟悉的蓝色海洋和绿色大地,只有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在黑黝黝的土地上,地球看起来只是悬浮在太空中的一颗毫无生命气息的白色"雪球"。  相似文献   

5.
谢磊  闻新 《太空探索》2014,(1):60-61
<正>火星的大气层是否发生过变化?40亿年前,火星的大气层比现在厚。从火星的地貌判断,那些类似河床的遗迹(如右图所示)证明火星上曾有河流。2004年,美国航宇局发射了两个火星漫游车"勇气"号和"机遇"号。这两个"双胞胎"火星车分别着陆火星,并在火星表面旅行和拍照,勘测了大量的火星岩石和土壤化学成分,找到了火星大气层变化的证据。根据探测数据,40亿年前,火星上曾有液体水存在。液体水的存在,表明火星在远古时代拥有比现在更厚的大气层。这层厚厚的大气曾把热量保留在火星表面,致使火星表面足够的温暖,让水维持液体状态。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航空、航天和航宇? 对于航空,大家已非常熟悉了,那就是利用气球、飞艇、飞机和直升机等航空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 冲出大气层,到广阔的宇宙空间去活动,那就是航天、航宇或者宇宙航行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类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空间活动,即宇宙航行,简称宇航,其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航天,就是在可感知的地球大气  相似文献   

7.
正在地球上,我们能感受到最强的电磁辐射来自于太阳,地球的大气层帮我们阻挡了来自宇宙中绝大部分γ射线、X射线等高能辐射,以及部分红外和射电波。大气只为我们打开了两扇"窗口":一个允许可见光及部分红外线通过,我们眼睛能够感光的范围就在这个窗口之中;另一个位于射电波段,为无线电通讯、人造卫星数据传输等现代科技提供了可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生活甚至生存都极大地依赖这两个"窗口"的存在,试想,如果大气无法阻挡高能辐射,那么地球可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格陵兰岛化石就是它看上去的那个样子,那么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地球何时产生了生命?有了格陵兰岛发现的也许是最古老的化石,科学家正在逼近这个令人震惊的答案:大约37亿年前。澳大利亚和英国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在地球狂暴的青春期,这颗行星上曾经遍布生命。如果这一点得到证实,那么以前发现的大  相似文献   

9.
最数字     
《飞碟探索》2012,(4):63-63
48美国研发手机应用程序的"混沌之月"实验室的一项新发明证实,未来的旅行只要用你的意念就可以控制。该公司推出的名为"BoardOfImagination"的意念滑板通过使用者的脑波直接控制,就可把他们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这种滑板借助800瓦特的发动机向前运行。只要想一下你要去哪里,以及你想多快赶到那里,这款意念滑板就会立即出发,最高时速大约可达48千米。  相似文献   

10.
只要退回百余年,如果有人说从天上会掉下石头来,那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荒谬。而如今这已是人们的常识。 陨星撞击地球是件频繁事。据科学家研究,每年约有3.5-10万吨陨星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直  相似文献   

11.
你想赢得诺贝尔奖、想出名、想掌大权,甚至想发财?如果这正是你的野心,那我可没法帮你忙了。根本没有指导守则或是路径,能引导你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纯就几率而言,我们大部分人赢得奥运金牌的机会,还比赢得诺贝尔奖来得高呢。  相似文献   

12.
齐郁 《飞碟探索》2012,(4):47-47
抬头看看夜空,数一数,月亮有几个?只有一个吧!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只一个”的话,一定会有人对你投以异样眼光!但即便你看不见,绕着地球公转的月球,数量绝对不下于一。话说,地球确实有个大月亮环绕在侧。所谓的“地一月系统”,是指地球和月球二者共享一个重力中心。在地球过去的历史中,某一段时问,它可能曾经有过两个大月亮,直到比较小的那个撞上了比较大的那个,形成了月球背面的大凹坑为止。该事件发生于40亿年前,不过这里要讲的重点也不是这个。  相似文献   

13.
远古时代,大约在白垩纪第三纪,一颗彗星与地球相撞。猛烈的撞击造成灾难性后果:刹那间,天崩地裂、物种灭绝。就在这一时期,恐龙和其他众多物种遭受灭顶之灾。海面掀起约1千米高的巨浪,大片森林淹没在熊熊烈焰之中。更为糟糕的是,遮天蔽日的尘埃和烟雾弥漫在大气层中,气温随之急剧下降。在无休无止的漫漫寒夜中,一度繁茂的植被不复存在——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植物根本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过,据科学家们分析,在200年后,如果类似的灾难降临地球,也许我们并不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到那时,我们将有足够的能力对可能撞击地球的天体进行观测…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便去征服整个太阳系。” 1903年,留下这句传世名言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利用喷气装置研究宇宙空间》的专著。这部著作从理论上奠定了星际航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地球气温的普遍升高是由于大气层的“温室效应”所致。这说明温度的变化,对生物的生存至为重要。没有这样的温度,整个地球就会处于永久冰冻的状况。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陨石经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引起降雨,从而影响大气层,改变地球的温度。陨石主要来自位于火星...  相似文献   

16.
总有那么一天 ,地球也许会被一个小行星或一颗足够大的彗星冲撞 ,致使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物灭亡。如那曾经在6500万年前杀死恐龙和其他许多物种的彗星留下一个直径180千米的大坑 ,并把整个地球变成寒冷和黑暗的世界。然而 ,这种重大的事件 ,与地球最初形成时所发生的撞击事件相比要差多了。直到约38亿年前 ,直径达100千米或更大的岩石常常撞击地球 ,而且这些空中来客常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飞驰。这种冲撞所产生的后果非常可怕 ,这种撞击所产生的“大坑”大如整个莫依三岛。这种碰撞把大部分大气层破坏 ,取而代之的是由飞驰的碰…  相似文献   

17.
冰冻了漫长的一个冬季,春天终于来了。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你觉不觉得有一种莫明的东西在心中飞快地生长,让你想跑、想跳、想做一回田野中的精灵。我的破吉普可是早就不耐烦了,想不想和我们一起去?那就背上你的书包出发吧。对了,临行前可千万别忘了检查一下装备,星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重力单位g?在航天工程和医学的研究中,常常用到的重力单位是g。g是一个什么单位呢?它是一个物体在某种环境下所受到的加速度力。在地球上,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受到的是1g的作用力,如果它进入另一个加速度是地心引力3倍的环境中,受到的将是3g的作用力。这样在地球上是50千克的人,到3g的环境中就变成150千克了。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会碰到加速度环境的变化呢?如果你想体验一下g值增加时的感觉,可以到游乐场,在那种地方经常会有一种可以绕着轴心旋转的圆形装置,你站到里面以后,将背紧靠着墙。当这个装置开始旋转,而且旋转得越来越…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迁之谜钱峰7000万年前,地球正处在前所未闻的气候温暖期,恐龙在格陵兰岛上徜徉;在加拿大,棕榈树叶在微风里摇曳;西伯利亚以北的海面,水温宜人,动物可以在其间畅游。除了间隔数次稍冷的气候期外,这种暖湿气候在地球上前后延续过5亿年。后来,地球气温急...  相似文献   

20.
士元 《国际太空》2010,(12):24-30
近年来,地球气候反常,灾变频传,"地球末日"之说造成人心惶惶。2010年8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就非常罕见地发出警告,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而且就在3年后,即2013年。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了对太阳的观测和研究,尤其是更加重视对太阳观测卫星和太阳探测器的研制和应用,因为它们可以不受大气层干扰,对太阳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以便采取有效对策。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特别是攻克有关太阳的重要难题,俄罗斯和美国在2010年纷纷提出要研制和发射能近距离探测太阳大气层的太阳探测器计划,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在技术手段和研究深度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颇有竞争、竞赛的味道,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