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悼念梁启超之子、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展示"梁家一门三院士"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热爱祖国、志存高远、不畏艰难、不计得失、科学严谨、积极进取、敬业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杰出成就,由国家图书馆和广东江门市政府主办的《一门三院士、共筑中国梦》展览于5月19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拉开帷幕。此前的4月14日10时52分,  相似文献   

2.
正南海之滨,千年新会,前有陈白沙治学问道兴文脉,后有梁启超齐家治国济天下。梁启超纪念中学(以下简称"启中")就是以我国近代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伟人梁启超先生而命名的。2001年,梁启超先生之子梁思礼院士为启中题写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希望学校教育既要重视爱国教育,又要重视科技教育。2014年,梁院士向启中赠送他的两  相似文献   

3.
<正>梁思礼(1924.08.24-2016.04.14):我国著名的导弹、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为该领域技术的创始人之一。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成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7年作为全国十名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之一,获"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生男为"凯"生女为"旋"1956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是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发展我国导弹与火箭的事业之中。  相似文献   

4.
2001年10月31日~11月5日,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浙江省平湖市承办的"中国宇航学会首届航天科普研讨会"在平湖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梁思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国良、张履谦,  相似文献   

5.
周武  薛滔  宿东 《太空探索》2014,(8):52-53
<正>7月3日,浙江省少先队"手拉手学榜样"夏令营,来到北京航天大院,开展"与航天院士面对面"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专家梁思礼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及航天技术专家张履谦院士,以及中国宇航学会专家和航天育种专家出席活动,与来自浙江省各地美德少年、各级各类优秀少先队员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甘、梁思礼,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国良、张履谦,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怀瑾,2001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齐聚浙江省平湖市,出席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宇航学会首届航天科普研讨会”,并身体力行为平湖市广大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7.
周武  薛滔 《太空探索》2013,(8):52-53
7月3日,在童声吟唱的赞歌声中,浙江省少先队"学航天科星"夏令营院士见面会在北京航天大院揭开序幕。93岁的陆元九院士坐着轮椅、89岁的梁思礼院士拄着拐棍和87岁的张履谦院士来到演示楼,与来自浙江省团省委领导、少先队员和辅导员代表、平湖市科协领导,以及黄姑中学校长和该校十佳学生等70余名师生欢聚一堂,相约航天,畅谈中国梦。此次活动由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精心策划,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出  相似文献   

8.
正1955年,大连工学院的王希季副教授如往常一样把头发梳成三七开,换上一身新式中山装,准备和妻子聂秀芳一起去上海工作。不久后,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5年,梁思礼博士去越南援建"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这是他到邮电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越南回来不久,梁思礼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起,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04,(1):39
紧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历程,中国宇航出版社隆重推出了梁思礼院士的新著《向太空的长征》。这是一本普及航天知识,特别是关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神舟号飞船研制的图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幻棠 《太空探索》2022,(4):72-73
"我用我自己的努力,为固国安邦尽了一份绵薄之力,这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我国著名飞航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瑞松如是说.身为多种型号的总设计师、总指挥,黄瑞松在科研的道路上数十年如一日,为飞航导弹事业几乎倾尽一生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太空探索》2005,(9):26-27
经过近一年的组织、筹划、初评、复评等一系列工作后,由中国宇航学会和美国海茵莱茵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终审答辩会于2005年7月12~13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庄逢甘、梁思礼、崔国良三位院士及航天专家、有关大学的教授共20人作为评委出席。部分竞赛组委会成员、入围作者以及北京部分相关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答辩会。  相似文献   

13.
5月18日,在由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研究中心(中国)承办的院士日活动中,新当选IAA院士的杨利伟、赵宇棋获颁院士证书。杨利伟是我国首位成功飞天的"航天英雄",目前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赵宇棋也来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是一位知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目前,在有着50多年历史的IAA中,中国的院  相似文献   

14.
周武 《太空探索》2011,(2):16-17
2010年12月11日,中国科协第49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召开。本期沙龙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主办,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承办。沙龙的主题为"新概念航天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范本尧、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孙泽洲担任领衔科学家。中国工程院戚发轫院士、中国科学院叶培建院士、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3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11月26日,由30多名两院院士牵头,2000多位航天专家历时26年编撰而成的《导弹与航天丛书》全书新版在北京首发。《导弹与航天丛书》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包含156卷本,6500万字,是我国航天科技领域最权威、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工具书。  相似文献   

16.
<正>国防第五研究院着手开始研究导弹时,仅有寥寥几人见过导弹,著名导弹专家黄纬禄是其中一个。当时,年轻的黄纬禄正在英国实习,恰逢英国伦敦博物馆展出一枚德国V-2导弹,于是,他有幸目睹到了导弹的"真颜"。仔细观察和了解一番后,  相似文献   

17.
我国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2006年4月13日在人们的祝贺和赞誉中度过了他90岁的寿辰。梁守槃一生中有50年为航天事业的腾飞和发展不懈奋斗,特别是在领导研制导弹武器方面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满腔热情,为壮国强军的宏伟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我国第一种地地导弹总设计师:通过反设计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50年前,当钱学森受命筹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时,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会主任的梁守槃被点名调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  相似文献   

18.
正黄纬禄是我国著名导弹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技术创始人之一。曾担任液体地地导弹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70年2月,黄纬禄受命担任固体潜地导弹技术总负责人。接受"烤"验潜地导弹不同于地地导弹,主要  相似文献   

19.
正据《战区》杂志2019年12月3日报道称,美军无人机当天在叙利亚西北部伊得利卜省小镇阿特梅发射了一枚名为"NINJA——忍者"的新型导弹,"切碎"了两名藏身于此地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一时间,"导弹切碎恐怖分子"的标题瞬间吸粉无数,在网络上掀起一股热议,有人说它是导弹装备领域的"小李飞刀""大刀片",也有人说它是武器装备里的冷兵器,更有人说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徒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中学时期就接受了进步思想,到美国留学后,在埋头攻读的同时,梁思礼也关注着国内迅速发展的形势。受五姐梁思懿和老同学陆孝颐的影响,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联合会"(CSCA)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活动,动员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并以身作则,带头回国。CSCA原来是一个类似基督教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