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幻棠 《太空探索》2021,(1):76-77
从昨日默默无闻,到今日举世瞩目,中国航天经历了十分艰苦的历程:一穷二白起步难,精通技术发展难,而被世界其他大国认可,让自己在航天界占有一席之地则更难. 1992年和1996年,中国航天都经历了一年两次发射失败的阵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期间,是长征二号丁火箭五年里的三次成功发射,使其他国家重建了对中国航天的信...  相似文献   

2.
正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涡轮泵则是发动机的心脏。它通过高速转动给来自贮箱的液氢和液氧增压,继而将燃料供应到推力室,使之混合燃烧,产生巨大推力托起火箭飞行。2018年4月16日,国家国防科工局发布消息称,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失利故障原因基本查明,故障出自火箭的液氢液氧(YF-77)发动机,长征五号工程研制团队正在全面落实故障改进措施。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王维彬曾把YF-77发动机的故障归零工作视为"在黑暗中探索"。谁也没想到,黑夜会如此漫长……  相似文献   

3.
黄琦 《太空探索》2012,(2):9-10
-31.6℃,不知这是否是我国宇航发射任务经历的最低温,但一定在长征四号乙火箭发射史上留下了一个之“最”。 2011年12月22日11点26分,晋西北高原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气温略有回升,在阳光的“目送”下,长四乙火箭像一位坚强的斗士,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起程,昂首腾飞,远赴太空,为中国航天2011年的宇航发射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4.
4月18日晚23点59分,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其优美的腾空姿势把“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两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完成了一箭送双星的发射任务,书写了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9箭11星的火红开篇之作。金牌火箭刷新自我火箭按预定计划  相似文献   

5.
正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承载着中国航天强国梦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00多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2020年1月5日,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高轨卫星——实践二十号卫星,经历7次轨道机动后,在36000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轨道成功定点,标志着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成功。  相似文献   

6.
4月18日晚23点59分,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其优美的腾空姿势把“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两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完成了一箭送双星的发射任务,书写了2004年中国航天发射9箭11星的火红开篇之作。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2月27日20时45分,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中,我国最大运载能力的火箭长征五号托举最重卫星、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首飞试验星——实践二十号飞向太空,飞行2247秒之后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第323次飞行,中国航天2019年宇航任务以一出"重头戏"完美收官。据长五火箭总设计师李东介绍,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的"大力士",长五火箭总长约57米,堪比20层楼高;火箭起飞质量约870吨,起飞推力约1078吨,具备将25吨级的航天器发射到近地轨道、将14吨  相似文献   

8.
华夏第一星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它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进入历史舞台。人造地球卫星是现代尖端科技的主力军之一。它的研制和发射,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军事上,还是在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
8月20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50分,中国的长征三号乙火箭雄跃太空,实现了辉煌的腾飞。它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了预定轨道。长三乙火箭的成功发射扫除了它去年首飞失利的阴霾,向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显示了中国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和雄厚实力。 马部海卫星的升空是一个好征兆,它使中国沉寂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中国航天成果丰硕,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高分专项、探月工程三期等国家重大工程持续产出重大成果,新一批航天重大工程陆续启动或开展论证,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2022年堪称又一个“超级航天年”。火箭发射屡创纪录2022年1月17日,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试验十三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打响了中国航天发射开门红。这一年,中国航天发射持续刷新纪录,火箭综合运载能力不断提升,为各项航天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于1958年提出研制构想,1970年成功发射。它的成功研制和发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进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制定过程曾因政治、经济等原因相继经历了准备、论证、调整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2月27日,基于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的首颗新技术试验验证卫星——实践二十号卫星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2020年1月5日上午,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定点在地球同步轨道,星上载荷陆续开通。这标志着我国目前重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通信卫星具备了正式提供服务的能力。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的立项之路,  相似文献   

13.
低谷 内外交困 从1996年2月15日、8月18日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失利后,国际用户对长征火箭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加上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反华势力借口中国利用发射美制卫星获取了导弹技术,而停发了美制卫星运往中国发射的许可证,导致自1996年下半年到2000年的4年间,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只签到一个发射服务合同,对外发射任务由曾经一年6次,一下子下降到零。中国航天对外发射服务活动走入了低谷。  相似文献   

14.
<正>2023年7月12日9:00,中国民营航天企业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遥二(ZQ-2 Y2)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标志着近年热门的“液氧甲烷潮流”向着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1概述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是全球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也是国内民商航天首款基于自主研制的液体发动机实现成功入轨的运载火箭,填补了国内液氧甲烷火箭的技术空白,意味着我国首款大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飞行验证,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1,(10):4-5
"嫦娥二号"飞抵150万千米外深空8月25日23时24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了拉格朗日L2点绕飞捕获控制,并成功进入了运行周期为180天的环绕拉格朗日L2点轨道。此举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由月球轨道飞往拉格朗日L2点的航天活动,也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触角第一次延伸到如此遥远的宇宙深空。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二号"在发射和在轨运行过程中,由于火箭技术、基地发射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18日18点4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声巨响震破了山谷的寂静,在橘红色火焰的助推下,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护送着我国新技术演示验证卫星——试验卫星二号刺破长天,将2004年中国航天“八箭十星”任务中的最后一颗卫星顺利送入轨道。这也是素有“金牌火箭”之称的“长二丙”在一年时间内连续第5次成功发射,这无疑是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固体燃料火箭技术,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的。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目前为止,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已参加了多种卫星定点和回收试验,及100多次各种导弹的飞行试验,保持着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尤其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水下发射固体燃料火箭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固体燃料火箭的水平,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接见四院同志时称赞该火箭是“体态天工巧,玲珑一代骄。”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2月20日和22日,中国在西昌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分别用长征三号乙火箭和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地将“尼星”1R和资源一号02C卫星送人太空。至此,2011年中国航天以全年19次航天发射,首次在年度航天发射总数上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登上历史舞台。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使中国空间事业从此进入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航天器研制工作的时期。1中国航天器摇篮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顺利飞向太空,吹响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见图1)是国家为发展空间技术专门组建的科研机构,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40年的发展,该院…  相似文献   

20.
夏光 《国际太空》2010,(4):14-16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作为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专家,89岁高龄的王希季院士为我们回顾了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回顾了充满着光荣与理想的1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