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正张履谦,湖南长沙人,我国著名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开创了我国电子对抗事业的先河。但在1951年之前,他却没有见过,也没有接触过雷达。1951年,25岁的张履谦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毕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这一年对他来说可谓意义非凡,因为他第一次穿上了军装,第一次远赴前线,第一次接触雷达,开始了与雷达事业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他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没有刻意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枚地地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他全经历了,这么多的“第一”自然而然地融人到了他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4.
2005年12月5日是被人们亲切称为航天总总师的任新民的90寿辰。我国航天部门的领导和职工部向他表示衷心祝贺和深深敬意。这位朴实、谦和、睿智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航天50年的辉煌发展历程。从参与研制第一枚地地火箭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从负责卫星通信工程到把载人飞船送上太空遨游,部融进了他的心血和智慧,至今人们仍然能常在论证会上、在发射场看见他健康而忙碌的身影,他还在为中国航天的腾飞和振兴奉献自己的余热和力量。  相似文献   

5.
他同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除了一身的儒雅之气外,再也找不出什么特别之处。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流露出的是淡淡的平和与微微的笑意。然而,平凡之中却蕴藏着不同凡响;几十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亲手把我国不同类型的几十颗卫星送上了太空,而且,他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中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国内培养的第一代空间技术专家。  相似文献   

6.
幻棠 《太空探索》2023,(2):72-73
<正>1961年8月6日,苏联第二艘东方号飞船载人飞行。飞船上的格尔曼·季托夫成为了世界上继加加林之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了25小时11分钟,共绕地17圈。他第一次手动操纵飞船,手动拍摄了第一批地球照片,第一次在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创造了诸多太空第一。另外,他还是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飞上太空时未满26岁。此时的他可谓光芒四射,是大众眼中名副其实的“大明星”。  相似文献   

7.
金兑 《太空探索》1998,(5):30-31
他是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位在月球上挥杆打高尔夫球的人。生前他曾接受过肯尼迪总统的表彰和卡特总统的奖励,死后也享尽哀荣,克林顿总统称他为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相似文献   

8.
他是空中怪车事件采访第一人,可以说就是借由他的笔,空中怪车事件才在短时间内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新闻。在采访他之前,我做了案头工作: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历程     
1975年和1976年,我国发射了两颗返回式卫星,当时我是这两颗卫星的回收系统技术负责人之一,这期间的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我终生难忘。1975年8月20日,张爱萍主任和国防科委其它领导亲临七机部,详细听取了第一线研制人员关于对即将出厂的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火箭质量情况的汇报,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要认识到我们这个东西(指返回式卫星及其运载火箭)是“生于乱世”,并语重心长地送给到会同志几句话:“生于乱世,先天不足;精心保健,诊断从速;内脏脉络,检视周密;气血畅通,筋骨有力;一鸣翔天,为民争气。”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他在  相似文献   

10.
我国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梁守槃,2006年4月13日在人们的祝贺和赞誉中度过了他90岁的寿辰。梁守槃一生中有50年为航天事业的腾飞和发展不懈奋斗,特别是在领导研制导弹武器方面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满腔热情,为壮国强军的宏伟事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我国第一种地地导弹总设计师:通过反设计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50年前,当钱学森受命筹建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时,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担任教授会主任的梁守槃被点名调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  相似文献   

11.
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的生化学家斯蒂芬·伯纳在盖恩斯韦尔声称,他在实验室里盛满含油污水的烧杯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新型遗传密码,他称其为第一个能够进行达尔文进化的人造化学体系的实例。  相似文献   

12.
航天博览     
1960年苏联在太空中风头正劲,赫鲁晓夫的头脑也极度发热起来,由于他决定要于11月初去美国访问、就下了死命令,要在他动身之前,向火星发射一枚探测器,这世界第一的火星无人飞船无疑会使他的行  相似文献   

13.
正在V-2基础上,苏联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火箭,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从而开启了人类航天的新时代。1906年12月30日,科罗廖夫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两年后转学到莫斯科鲍曼高等工艺学院学习。30年代初,他结识了著名的火箭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始研究大型火箭,很快取得火箭研究和试验的许多成果。1936年,他成功地设计出苏联的第一代火箭飞机,还相继出版了《火箭发动机》和《火箭飞行》等著作。  相似文献   

14.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他一生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尤其是天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世人的景仰。 1609年底,他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从此,他把精力都投进了天文学观测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辉煌成果。他发现月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有许多环形山和陡峭的山脉;银河并不是一条发光的雾带,而是由无数遥远的恒星组成的;木星有4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发射火箭的良好天气。早晨6时15分,身着蓝白相间色航天服的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按预定程序进入神舟五号飞船的返回舱,坐到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这时,距离发射时间2小时45分钟,在他的身下是高高矗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二号F火箭。北京时间9时  相似文献   

16.
<正>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卫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而且还担任过东方红-2、2A、3卫星的总设计师。为此,在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记者:我看了东方红-1卫星的资料,第一个感觉是新中国在当时那个时期建造卫星,这个想法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技术能力。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连飞机和大炮都搞不了,怎么突然之间要搞卫星了?这个想法好像很跳跃,您有这个感觉吗?  相似文献   

17.
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40~560年)据说曾在埃及学得几何学知识,在美索不达米亚学到天文学,他根据迦勒底人的“莎罗”周期,预报了公元前585年所发生的日食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人第一次对太阳的本质和大小作了科学的推测。爱奥尼亚学派成员、雅典的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25~547年)认为:太阳是一块灼热状态的石头,其大小与希腊的版图相仿;他还提出日食是月亮遮住太阳的结果。后来他被控告为无神论者,放逐于小亚细亚。这是阿那克西曼德使用土圭测量日影▲哥白尼和他的太阳中心体系波兰天文学家(1473~1543)。长期从事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哈德菲尔德是国际空间站第35宇航组的航天员,2013年5月14日从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他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网友追捧的明星,不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国际空间站的加拿大指令长,也不是因为他圆满地完成了太空任务,而是因为他是一位充满幻想精神的音乐爱好者、热心的航天科普教育家、出色的太空摄影师和拥有几百万网迷的博客达人,他在空间站业余时间里表现出的多才多艺征服了地球人。  相似文献   

19.
<正>在6月28日下午,罗贝特骑着摩托车去了"木质头颅"现场。当他走入首先形成的"凯尔特十字"圈时,他再次注意到一种"能量"的存在;于是他到后面形成的"思想泡沫"圈中,并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回到"凯尔特十字"圈里,并在圈中心发现了更多的白色粉末。罗贝特很清楚当他下午第一次到这个圈时并没有看到这些白色粉末,而且在他发现这  相似文献   

20.
他是空中怪车事件采访第一人,可以说就是借由他的笔,空中怪车事件才在短时间内成为轰动国内外的新闻。在采访他之前,我做了案头工作:罗万雄:中国著名科普作家,《贵阳日报》、《贵阳晚报》高级记者,《健康之友》杂志的副总编辑,贵州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