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中国共产党同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2021年7月26日,将迎来他的100岁生日。王希季院士是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空间事业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并发射成功;他提出了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负责研制,最终成功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他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他更是我国空间太阳能电站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提出发展空间太阳能发电站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他把全部智慧凝聚在祖国的航天事业,没有刻意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枚地地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他全经历了,这么多的“第一”自然而然地融人到了他的生命中。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第13届国际青少年宇航员组织大会上,我有幸见到了日本第一位宇航员毛利卫,通过与他交谈接触,我深深感觉到,做一个太空人首先得是一位国际人。 毛利卫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待人和蔼可亲,脸上经常挂着笑容,个子不高,但身体挺拔,走起路来真如同脚底生风,非常快。最令我困惑的是,岁月似乎没有在他的脸上过多停留,如果没看过他的档案资料,很难将他与52岁联系起来。我问他如何保持这么好的身材,是否有美容秘诀,他很高兴地说,有啊,那就是经常锻炼。而且作为现役宇航员,每隔一天要做一种专门的训练。 我知道毛利卫先生已经上过2次  相似文献   

4.
人们原先相信只要导弹与雷达科技成熟,则再也没有必要进行近距离缠斗。但当雷达与导弹科技在80年代发展成熟,人们才发现两个错误:第一,如果你的对手一样有远程导弹呢,那空战的胜负关键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霍桂彬 《飞碟探索》2013,(12):50-52
布拉特是第一次听到事件与导弹有关的说法。他不赞同布拉沃博士的意见。当天晚些时候,他们见到了塔里哈省的省长——陆军中校乔斯·基罗斯,正是他指派布拉沃博士和托雷斯组建探险队的。当被问及导弹的可能性时,乔斯说道:“我认为这不可能!没有听说有导弹丢失,南美国家也没有谁有远程导弹可以飞那么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正2020年9月7日,曾研制了中国首部激光雷达的导弹专家陈定昌院士走了。陈定昌过世的消息一出,人们悲痛不已。陈定昌是我国武器系统总体、防空反导及制导雷达技术专家,我国精确制导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防空体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装备的实践者、拓新者和谋划者,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荷兰南部霍温一个小村的罗贝特·范·登·布罗埃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年轻小伙。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1996年他16岁的时候,一份荷兰BLT研究组的同事们的报告中提到一个男孩在霍温野外的一个麦田怪圈现场目击到了光球,一个天使从其中一个光球中浮现出来。那时我觉得这很古怪,但并没有太重视。  相似文献   

8.
[美国《航宇局活动》1979年2月报道] 美国1975年4月发射的海洋实验卫星GEOS-3雷达测高计的测量结果表明,它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突破。第一次证明了利用卫星的微波遥感器测量地形等高线是可行的,而且其精度比得上绘制小比例尺地图所用的地面和航空测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正筹资成立一个新的空间基金会,称为“空间一代人基金会”(The Space Gene-ration Foundation)其目的是资助从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出生的,有志于从事空间事业的青年与成人。基金会今年3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拟定了下一代空间计划。这次会议是在欧空局驻华盛顿办事处开的。1987年的一项计划活动包括参加1987年  相似文献   

10.
<正>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鹿泉一中)始建于1951年,原名河北获鹿中学,位于国家4A级风景区抱犊寨脚下,距省会石家庄15公里,是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STEAM、创客课程的日益重视,以及航空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逐渐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2016年12月28日,北京市八一学校(以下简称八一学校)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号",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俄罗斯航天员维·阿法纳西耶夫应邀参加上海科技节活动,与我国青少年有过广泛接触。阿法纳西耶夫于1990年12月2日作为“联盟TM11”号飞船的指令长,首次太空飞行。飞船与“和平”号航天站对接后,阿法纳西耶夫曾3次出舱活动,累计时间20小时24分。共在太空飞行175天,1994年1月8日,作为“联盟TM18”号飞船的指令长,第2次太空飞行。飞船与“和平”号航天站对接,共在太空生活182天。按计划,他还将于明年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尽管在地面战展开之前,并没有如1999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进行长达38天的持续空袭,但从3月10日至4月20日作战期间,联军一共也执行了高达41400架次任务,空中武力仍在战争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说第一次海湾战争向世人展现了现代空中战力的惊人威力,则直接与第二次海湾战争空中武力联想在一起的,就是所谓“震慑作战”与“斩首行动”。  相似文献   

13.
只比阿姆斯特朗迟19分钟踏上月面的是布兹&#183;奥尔德林,他于1930年1月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飞行员之家,父亲还与发明了飞机的莱特兄弟相识,所以他很早就对飞机情有独钟。1951年他以年级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在朝鲜战争后,他重返校园,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载人航天专业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在荷兰南部霍温一个小村的罗贝特·范·登·布罗埃克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年轻小伙。我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1996年他16岁的时候,一份荷兰BLT研究组的同事们的报告中提到一个男孩在霍温野外的一个麦田怪圈现场目击到了光球,一个"天使"从其中一个光球中浮现出来。那时我觉得这很古怪,但并没有太重视。  相似文献   

15.
1937年雷伯建造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并成功地得到了虽然粗略但却是人类的第一幅射电源天图。天文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品出这道美餐的昧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可是,由于战争的需要,飞速发展的雷达技术为战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绝好的条件。战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很快,但是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都不太大,口径大都在10米以下。  相似文献   

16.
日月 《太空探索》2010,(2):56-57
<正>第17个"月球人"詹姆斯·欧文1930年3月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保。1951年,他在美国海军学院获得海军科学学士学位,195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在两个空军基  相似文献   

17.
幻棠 《太空探索》2023,(2):72-73
<正>1961年8月6日,苏联第二艘东方号飞船载人飞行。飞船上的格尔曼·季托夫成为了世界上继加加林之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了25小时11分钟,共绕地17圈。他第一次手动操纵飞船,手动拍摄了第一批地球照片,第一次在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创造了诸多太空第一。另外,他还是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飞上太空时未满26岁。此时的他可谓光芒四射,是大众眼中名副其实的“大明星”。  相似文献   

18.
前宇航员工程师弗奥基蒂斯托夫9月份对《莫斯科新闻》周刊说,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发射费比一次使用火箭高20~40倍,也没有把航天飞机研制技术用到改善人民生活上去。9月9日,在莫斯科的一次航天飞机座谈会上,他还说:“我们顽固地继续把钱花在没有希望的事业上。”前空间研究所所长萨格杰也夫院士说:“苏联发展航天飞机是作为  相似文献   

19.
夏光 《国际太空》2010,(4):14-16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作为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专家,89岁高龄的王希季院士为我们回顾了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回顾了充满着光荣与理想的12年。  相似文献   

20.
张靖平 《飞碟探索》2007,(12):48-49
2002年12月5日 一大早,我搭乘长途车亲赴青龙县.这是我第三次到青龙县做有关曹公与外星人接触案例的调查:第一次是2000年5月21日~23日,为找寻飞碟着陆点,我在抚宁县做了调查后,于5月22日到达青龙县祖山镇;第二次是2002年10月3日~5日,我和另外两位朋友在青龙县多个镇做调查工作,最终根据田国民提供的线索,在青龙县青龙镇找到了在飞碟中接受外星人医疗实验的女孩——肖小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