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初步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截至2012年2月已成功发射了11颗"北斗"导航卫星。  相似文献   

2.
徐菁 《国际太空》2013,(1):2-10
2012年年底,"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区域系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这对我国和周边地区将会有怎样的重要影响?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星座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星座相比存在哪些特点和优势?"北斗"导航卫星星载原子钟实现国产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未来"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方面需要做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以下简称谢总)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稳步快速推进,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将于明年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正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03年,建成由3颗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密集组网年,预计将进行10次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将1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轨道。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全球组网新时代的同时,北斗应用也获得飞速发展。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广泛应用到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众多领域。  相似文献   

5.
星讯 《国际太空》2010,(8):F0003-F0003
2010年8月1日05:30,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将第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8月5日进入最终的倾斜地球同步轨道。这是我国今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也是首颗运行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北斗"导航卫星,它对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征 《国际太空》2010,(11):F0004-F0004
<正>2010年11月1日00:26,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 3C运载火箭,成功将第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2010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卫星。  相似文献   

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菁 《国际太空》2013,(4):26-3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采取"三步走"的发展步骤: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第二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服务;第三步,2020年左右全面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服务能力。目前,"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拥有14颗卫星在轨运行,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Q2),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进入密集发射组网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在2012年前首先提供覆盖亚太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2000年10月31日凌晨零时零二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为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中国将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这个系统建成后,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的首次发射成功,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发射北斗…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对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者,特别是北斗导航卫星的研制者而言,是个不一般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有多颗卫星连续跃上太空,在属于它们的轨道上安家。经过这一密集发射组网阶段,中国的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将在太空中初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定位系统正式启动建设,计划今年底将发射四颗全球组网卫星。"这是9月16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首届卫星应用国际博览会上传出的信息。航天科技集团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一再强调"北斗系统的重中之重在于应用",他指出,北斗所提供的服务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北斗技术早已跳脱出单一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 2 0 0 0年 12月 2 2日消息 ,北京时间 2 0 0 0年 12月 2 1日 0时 2 0分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升空 ,2 7分钟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它与 2 0 0 0年 10月 31日发射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一起 ,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这标志着中国将拥有自主研制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满足国内卫星导航需求。这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 ,建成后将主要为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服务 ,对中国…  相似文献   

14.
<正>截至2012年底,我国成功发射了16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完成,具备了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服务能力。201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17~第20颗共4颗新一代全球覆盖的"北斗"导航卫星,全面验证了卫星的关键技术,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战告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18颗、19颗和20颗"北斗"导航卫星分别于7月25日和9月30日成功发射入轨。此后,研制团队紧张有序地开展了各项在轨测试,按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项目,全面验证了关键技术,导航信号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9月19日凌晨,我国第14、15颗北斗导航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改1型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并被准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2万多千米的中圆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一箭双星"对于加快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进程、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意义重大。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2007年4月14日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此后,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阶段的5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颗中圆轨道(MEO)卫星的发射。  相似文献   

16.
第8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入轨后,与在轨的多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基本系统,已经具备在星座覆盖范围内提供连续的、稳定的、全天候的基本服务能力。那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定位精度和未来发展如何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谢军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5日,由凤凰卫视等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清华大学揭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团队获得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北斗团队承担着北斗导航工程运载火箭和导航卫星两大核心系统的研制、组批生产、发射组网等任务,为我国进军全球导航卫星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颁奖嘉宾、原科学技术部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对北斗团队给予高度评价,称他们"始终  相似文献   

18.
正北斗地图APP预计5月1日上线的消息一经报道引来多方关注,于是一条"导航就用中国北斗,告别GPS"的言论一时刷遍朋友圈。这条"好消息"其实是严重的误导,真相是——北斗地图APP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没有直接联系。下面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系统青年科学家徐颖对此的科普。首先来看北斗和百度、高德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仅只是天上的卫星,它正在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那北斗系统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智能应用?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北斗智能应用的盛宴。"北斗菜":让你吃上放心菜一个竹篮里放着黄瓜、茄子,上面都贴着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能知道这些蔬菜是从哪个农场采摘运送过来的,用的是哪家公司的种子,什么时候播的种,种植过程中施过几次化肥等信息,这些蔬菜的"前世今生"  相似文献   

20.
行标 《国际太空》2006,(9):15-15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2003年5月2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A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将3颗北斗-1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已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图1为"北斗"导航卫星星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