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用户微编码器件的便捷性与高效性,使其在机载设备研制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具有高度集成性和复杂性,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设计错误进行管理和评估,其使用会对飞机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因此通常采用研制保证方法表明用户微编码器件的适航符合性。但在实际项目中,用户微编码器件实现的功能可能较为简单,采用充分的确定性测试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足以表明其功能确定性,确保其在机载设备中的使用安全性。通过对现有适航咨询通告、工业标准及实践指南等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梳理出简单用户微编码器件通过充分的确定性测试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适航符合性需满足的相关要求和关键要素,为机载设备制造商完成简单用户微编码器件的适航验证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结合EASA最新的适航指导文件AMC 20-152A对COTS IP的使用提出的目标,分析使用COTS IP的风险,梳理并探讨在机载电子硬件中使用COTS IP的开发保证方法和具体活动,为机载电子设备研制人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空间站环境的总辐照剂量影响较小,采用商用现货(COTS)器件替代传统高等级抗辐照器件来降低成本是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工艺尺寸的缩小,COTS器件受单粒子效应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为抑制单粒子效应,COTS器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软硬件容错设计。基于上述应用需求,对国内外采用COTS器件的低轨卫星及其相关容错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分别对存储器、SRAM型FPGA、DSP、CPU处理器进行了容错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各类容错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针对上述四类COTS器件,分别给出在空间站环境下的容错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归纳提出了选用COTS的五项原则,分析了COTS可靠性风险源,指出了COTS可靠性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型号研制中COTS可靠性风险控制的程序与方法,最后还分析了尚需进一步开展的COTS可靠性管理与技术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机载设备初始适航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民用航空器初始适航管理的概念,简述了民用航空机载设备适航工作要求,着重论述了机载设备在初始适航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方式方法,并对机载设备如何做好初始适航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与地面设备软件相比,机载设备软件规模一般相对较小,使人们往往忽视了机载设备软件的开发风险.本文介绍了多个风险管理模型,重点描述了 GJB5000A风险管理模型,在基于GJB5000A标准要求下,针对机载设备软件领域风险管理过程和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民机机载设备的适航管理方式、适航要求、适航证件、适航文件体系和适航合格审定程序方面,介绍了我国和美国民机机载设备的适航管理.  相似文献   

8.
现代机载设备广泛使用了复杂电子硬件(CEH),这对于适航性设计和审定带来了挑战。在ARJ21-700项目中,中国首次采用了RTCA DO-254作为机载复杂电子硬件的适航符合性方法,但标准的应用仍遇到许多困难。以ARJ21-700飞机机载电子硬件的审定经验为基础,梳理了复杂电子硬件的设计和审定过程,补充并解析了DO-254标准中未明确的简单电子硬件、商用现成产品(COTS)、验证标准等关键问题的审定要求,并就部分要求给出了建议的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这些方法也在型号合格审定过程中得以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9.
对导航设备的自动检测,提高自动检测和维修技术的能力是实现飞机现代化维修手段的发展方向。阐述了FPGA新型可编程逻辑器件,根据对航空器机载设备复杂性趋势的分析,得出FPGA的应用将是提高机载设备自动检测和维修能力产生变革的硬件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国际上主流民机制造商机载设备履历本的格式与特点,分析了国内航空公司民机机载设备管理模式,针对"新舟"60系列飞机投入运营后机载设备维修记录需求,提出了改进方案和管理方式,并给出了具体的编制和填写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赞  周中华  王鹏  胡剑波  柯炳清 《航空学报》2019,40(11):323155-32315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在民用航空器中安装应用的前提是明确和符合北斗机载设备的适航要求。但由于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北斗在星座结构、信号体制及功能上的不同,导致目前国际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相关适航标准不适用于北斗设备。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北斗民航产业发展,急需进行自主研究与制定。针对北斗在民用航空器中应用第一阶段的功能及场景,即仅用作航空器追踪,分析当前可参考标准的适用性,明确适航要求的制订策略及框架,综合考虑适航安全性、民航对北斗机载设备的紧迫需求,未来机载设备的发展方向,以及当前工业水平,提出一套仅用作航空器追踪的北斗机载设备适航要求,形成审定要素及评审要求,可支持工业方对适航标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智能化多传感器管理系统的设计和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机载多传感器管理需求,提出了基于机载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智能化多传感器管理系统体系结构,并阐述了该系统的功能、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采用商用货价产品技术(COTS)构建原型仿真平台,对提出的多传感器管理系统体系结构进行原型仿真,验证了该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技术(Model-Based Development,简称MBD)具有可视化建模与仿真、自动生成符合适航要求的代码等特点,已在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研发领域被逐渐推广应用。越来越多使用MBD技术开发的机载软件的涌现,给民机机载软件适航符合性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航空无线电技术委员会于2011年底发布了DO-178C作为民用航空界认可的机载软件符合性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DO-331作为专门针对机载软件MBD技术的适航符合性要求的补充说明。通过对DO-178C和DO-331标准中MBD软件适用目标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民用飞机主制造商对MBD软件供应商的软件研发过程管控要求,用于在向适航当局表明符合性时提高适航置信度,以期对主制造商和供应商在处理MBD软件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机上互连接口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在带来性能提升的同时也引入了安保风险,给民机安全性带来了挑战。梳理了新一代民机内部网络域、外部网络域的接口类型,总结了国际民航组织、美国联邦航空局、欧洲航空安全局等各机构针对网络安保问题的审定政策,分析机载网络安保相关的工业标准及审定要求,给出了在实际审定中的审定要素和要求。本研究可为我国民机机载系统网络的适航审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无线射频(RFID)技术近年来在民航机场运输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国内民航制造领域和飞机运营维护领域还未得到推广应用,其中大量的工作仍通过原始人工处理等方式进行。提出一种利用RFID 技术应用于民用飞机机载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和管理的系统架构,对其关键组成部分的功能及配置进行说明,并通过一项客舱应急设备的例行维护...  相似文献   

16.
民用飞机维修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是民用飞机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维修性预计是民用飞机研制过程中维修性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能够评价设计是否满足维修性要求。抽样评分法作为维修性预计的方法之一,具有样本量小、预计简便、设计初始阶段即可应用的优点。电源系统为飞机的所有用电设备供电,其维修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机载设备能否正常运行,对整机的维修性设计起着关键作用。对抽样评分法展开研究,并根据民用飞机维修性设计现状,量化了维修要求的人为因素评分核对表,对抽样评分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抽样评分法对某机型电源系统的维修性进行了预计,评价是否达到维修性设计要求。最后阐述了抽样评分法在民用飞机维修性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可实时重构的国际C站卫星模拟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自行研制的国际标准C频段统一测控系统,配置了功能齐全的卫星模拟器,但其一星一模拟器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多星管理和未来星座管理的需要。本文旨在探讨利用现有的微波宽带器件技术和软件无线电技术,用一套硬件系统,根据需要实时重构成所需卫星的模拟器,达到多星共用一套模拟器,实现小型化、实时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的环境鉴定试验是表明设备符合适用的环境标准,进而满足其适用的技术标准规定(TSO)的重要工作内容,对机载设备的适航审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的环境鉴定试验工作还在持续完善阶段。本文以某机载设备的环境鉴定试验为例,介绍了一套机载设备环境鉴定试验的工作流程,包括环境鉴定试验计划制定、环境试验规程开发、环境试验执行3个阶段,并结合设备适用的最低操作性能标准(MOPS)和DO-160标准(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详细描述了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重点,以及适航联络的规划和工作建议。该设备已成功取得TSO证,表明该流程能够有效应用于机载设备的环境鉴定试验工作开展并支持设备适航审定,可为后续机载设备的环境鉴定试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Much has been written in the last ten years about how the use of commercial-off-the-shelf (COTS) components would revolutionize the aerospace industry avionics, communication, navigation, surveillance/air traffic management (CNS/ATM) as well as global air traffic management (GATM). Civil aviation authori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been faced with numerous requests to certify aircraft containing increasing percentages of COTS components, much of it never designed or intended for use in the safety critical environment of an aircraft. Product service history is one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that such software is acceptable for use. In theory, product service history would seem to be a fairly simple concept, both to understand and to apply. However, in practice, such use has proven extremely problematic, as questions of how to measure the historic performance and the relevance of the provided data have surfaced. This paper elaborates a research effort fund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to collect, analyze, and synthesize what is known and understood about applying product service history. The effort is limited to the topic of software product service history as applied in the certification of airborne systems and equipment.  相似文献   

20.
The problem with aviation CO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mmercial Off the Shelf (COTS) has become a byword for acquisition reform,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OTS products in military systems. These risks are especially acute for avi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explains how COTS can negatively affect military acquisitions and gives ideas on how to plan and resolve COTS caused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