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软件通信体系结构采用“组件+ 框架”的架构设计,将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波形应用软件资源及平台 硬件资源抽象成具有标准接口的组件,通过核心框架对各类资源进行装配部署,形成相应的波形应用。在大规 模综合化软件无线电系统中,每个组件之间存在大量接口调用与数据通信,而每个组件都运行于独立的进程空 间中,这是典型的分布式应用场景,中间件是实现组件间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关键技术。基于软件通信体系结构 对传输机制的要求,对目前主流的中间件进行了选择与应用分析,并完成CORBA 中间件的性能指标评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任务可靠性模型不能适应基于SCA架构的综合通信导航识别系统(SCA-ICNI系统)多任务通道任务可靠性分析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多任务通道模块的任务可靠性,简化了其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任务通道为基本单位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框图和数学模型,并对影响其任务可靠性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其后,分析了在系统任务独立运行、优先级以及故障条件下的任务可靠性。最后以具体数据分析了典型波形任务在不同条件下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比传统的CNI系统的任务可靠性有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3.
雷达嵌入式通信(REC)是一种在雷达后向散射回波中嵌入通信信号的新型隐蔽通信手段,相较于传统的隐蔽通信方式,REC具有更加优越的隐蔽性能,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波形设计一直是REC中的重点研究目标,为了更好的通信可靠性和抗截获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值分解(SVD)的REC通信波形设计方法,给出了SVD波形设计的算法原理,并对SVD波形的通信可靠性、抗检测性能、抗截获性能和算法复杂度进行了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REC波形,SVD波形可以实现完全正交,并且与雷达回波信号局部上分离、同时保持整体上的相似,具有更好的通信可靠性、低检测概率特性(LPD)和低截获概率特性(LPI),同时没有显著增加算法复杂度。  相似文献   

4.
雷达嵌入式通信(REC)是一种利用射频(RF)标签或应答器生成通信信号,并以雷达后向散射回波信号为背景,将通信信号隐藏在雷达散射回波中的隐蔽通信方式。为了满足RF标签简单小巧便携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低复杂度的REC通信波形生成算法,可以大大减轻RF标签应答器的运算压力。此外,通过仿真分析,所提算法并没有以REC波形的可靠性能和低截获概率(LPI)性能为代价,相反通过调整波形参数可以大大降低截获接收机的处理增益,以此来增加REC波形的LPI性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区代理机制的FC通信虚拟化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航电系统的发展,处理平台的集成度逐步提高,多核处理器集成多个应用将是未来应用的趋势。 但在使用多核处理器的系统中,由于多个处理器核并行运行,需要解决通信资源在多个处理器核之间的共享问 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区代理机制的FC 通信虚拟化方案设计,可以实现多核架构下多应用、多分区共享 FC 网络接口设备进行通信。  相似文献   

6.
变换域通信系统通过信道估计在变换域设计信号波形避开干扰,它没有采用载波调制,而是用一个类似噪声的基函数进行信息调制。论述了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对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环境干扰估计与检测、基函数序列与波形设计、调制解调与高速率数据传输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在交会对接任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测控通信覆盖率,充分体现了中继卫星系统在交会对接任务测控通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中继卫星系统特点,分析交会对接任务对中继卫星系统的任务需求;探讨了中继卫星捕获跟踪用户目标、对用户目标测定轨、着陆场直升机缝隙通信等关键技术;最后总结了中继卫星系统抗雨衰影响、多目标支持能力、应急支持能力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了后续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机载可配置的多通道通信软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机载航空设备通信特点,介绍了一种可配置的多通道通信软件设计。通过对多种机载通信网络驱动的封装和适配,以端口配置表的方式,虚拟化多条并行工作的逻辑通道进行数据通信传输,并提供了简单的接口层以便应用软件开发,易于扩展和部署,有效简化了机载复杂设备通信类软件设计和实现。  相似文献   

9.
自主多无人机的分散化协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前提是无人机(UAV)平台间的通信和信息共享,无人机平台之间信息和计算是高度分布的,无人机平台的运动以及通信拓扑的变化,使得集中式协调控制结构很难实现。以最小通信量为基础的分散协同控制具有可扩展性、异构性和动态可重构性等特点,可靠性和鲁棒性较好。针对多无人机平台分散化协同的特点和要求,建立了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多无人机平台协同控制系统结构,集中式任务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目标分配、通信管理和编队管理功能,分散式协同部分主要实现局部任务规划、协调策略及协调控制等功能。分别以多机协同目标跟踪、多机和多编队一致性协调、多机协同编队控制与重构等多无人机平台分散化协同控制技术为应用对象,探讨了分散化协调机制、策略、控制及其与信息之间关系。给出了部分算法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璞  严飞  刘钊  成果达 《航空学报》2021,42(8):525844-525844
针对异构多无人机协同执行侦察和打击任务中,存在通信距离、时间延迟等约束条件下的局部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同网的分布式多无人机任务分配方法。首先建立了异构集群发现新目标时的局部任务分配问题模型,设计了局部无人机通信网络中的信息一致性算法,实现了任务分配过程中任务发布阶段各无人机的冲突消解。设计了任务分配过程中的联盟构建和无人机资源管理方法,使联盟中各无人机能够以更加平衡的方式消耗资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解决通信约束下,异构多无人机执行察打任务时,所触发的针对目标打击任务的任务分配问题,且能够获得最大的系统效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论模型的多机协同对抗多目标任务决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机协同对抗多目标的空战特征,以敌我双方可能的相互攻击组合方式作为策略集,由敌我双方对抗态势分析定量结果确定支付函数,建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解,并结合一定作战经验,形成任务决策方法.以无人作战飞机编队对抗敌地对空防御系统为例,对本文所研究的任务决策方法进行了验算.  相似文献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底层性能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鸿绪  刘燕斌  曹瑞  陆宇平  汤佳骏  衣春轮 《航空学报》2020,41(3):323259-323259
针对控制性能指标是否适用于高超声速飞行任务评价,研究了底层指标的可行性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模型特性,指出底层指标具备高超声速飞行器评价可行性的两点要求。根据上述要求将可行性分析转化为对于任务变量到底层评价指标的映射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实验分析的检验方法。结合高超声速飞行器模型特点,进一步设计了可行性分析流程。然后,分别以静态任务要求和速度、高度跟踪任务要求为例,对应提出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的可行性分析方法。最后针对频域性能指标评价静态任务的可行性设计仿真实验加以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可行性分析的结论与军标观点一致,而且所提出的分析流程具有较好的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站在轨运营出现突发任务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启发式规则的任务重规划方法,满足了方案重规划的快速响应需求。根据任务执行的连续性特点和冲突状态,建立了空间站突发任务规划领域模型。考虑重规划过程中任务包含活动间复杂约束关系传播的影响,提出了时间回溯迭代冲突化解策略,同时依据任务执行时间间隔,提出针对间隔插空的时间冗余启发式规则。基于时间回溯迭代冲突化解策略和时间冗余启发式规则,对原任务执行计划进行实时重规划,实现了突发任务的快速响应。应用算例分析表明,提出的重规划方法可以成功地满足空间站突发任务规划需求,实现实时更新空间站在轨任务执行详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赵长啸  何锋  李浩  王鹏 《航空学报》2020,41(6):523416-523416
为满足未来先进战斗机全战斗过程的对敌压制能力需求,分析了作战任务与航电系统支持能力间的关系,建立了"作战任务-航电能力-资源需求"间的关系矩阵和航电系统效能模型;以最大化全飞行阶段航电功能整体效能和飞行安全为目标设计了针对不同作战场景的航电系统动态重构策略及重构流程;通过数值分析,对比了动态重构航电系统与静态配置航电系统在不同作战区边界的效能,表明动态重构特性能有效提高战斗机各阶段的作战效能,提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阶段优势。  相似文献   

15.
王国庆  谷青范  吴建民  王淼 《航空学报》2015,36(8):2735-2752
新一代飞机是面向全球战略的空中力量组织,其任务系统是利用全球、全域和全空间能力组织,构建全球、全域和全空间警戒、到达和对抗的优势,实现面向全球的战略目标。从全球战略、战术和任务组织思想的角度,论述了新一代飞机任务系统战略需求和存在的挑战,描述了任务系统的"蝴蝶效应"及其形成过程等基本概念,构建了基于战略、战术、任务构架组织的战略云、战术云和任务云的系统框架组织,论述了相应的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智能化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new mission model, called a multi-debris active removal mission with partial debris capture strategy, is proposed. The model assumes that a platform only captures part of the scheduled debris at a time and then releases these debris pieces to a disposal orbit. This process is then repeated until all of the scheduled debris is removed. A genetic algorithm with a multiparameter concatenated coding method is designed to optimize the plan of a multi-debris active removal mission wit...  相似文献   

17.
Drinkwater  M. R.  Floberghagen  R.  Haagmans  R.  Muzi  D.  Popescu  A.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3,108(1-2):419-432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irst ESA Core Earth Explorer mission, GOCE, in the context of ESA's Living Planet programme. GOCE will measure highly accurate,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differential accelerations in three dimensions along a well characterised orbit: the mission is planned for launch in early 2006. The mission objectives are to obtain gravity gradient data such that new global and regional models of the static Earth's gravity field and of the geoid can be deduced at length scales down to 100 km. These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geodesy, oceanography, solid-earth physics and glaciolog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无人机依靠作战效费比高、灵活自主等优势逐步替代了有生力量作战,多无人机协同作战任务规划成为热点研究问题。针对传统任务规划采用的智能优化算法存在的依赖静态、低维的简单场景、机上计算较慢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RL)的端到端的多无人机协同进攻智能规划方法。将压制敌防空作战(SEAD)任务规划过程建模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建立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的SEAD 智能规划模型,通过两组实验验证智能规划模型的有效性和鲁棒性。结果表明:基于DRL 的智能规划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精细规划,适应未知、连续高维的环境态势,智能规划模型具有战术协同规划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任务控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任务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问题展开研究。结合有人机/无人机协同控制过程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自然语言接口方式的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任务控制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模块的关键内容,设计了面向有人机与无人机交互过程的任务指令格式,提出了基于优先级的任务模式调度策略,针对无人机的典型任务模式,讨论了航路规划的计算方法选择,最后构建了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任务仿真环境。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整体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Servicing is applied periodically in practice with the aim of restoring the system state and prolonging the lifetime. It is generally seen as an imperfect maintenance action which has a chief influence on the maintenance strategy. In order to model the maintenance effect of servicing,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teri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 under scheduled servicing. And then the deterior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rom the failure mechanism by compound Poisson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damage value and failure mechanism, the failure rate refresh factor i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maintenance effect of servicing. A maintenance strategy is developed which combines the benefits of scheduled servicing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 Then the optimization model is given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ervicing period and preventive maintenance time, with an objective to minimize the system expected life-cycle cost per unit time and a constraint on system survival probability for the duration of mission time. Subject to mission time, it can control the ability of accomplishing the mission at any time so as to ensure the high dependability. An example of water pump rotor relating to scheduled servicing is introduced to illustrate the failure rate refresh factor and the proposed maintenance strateg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rate refresh factor can describe the maintenance effect of servicing more intuitively and objectively. 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is maintenance strategy can prolong the lifetime, reduce the total lifetime maintenance cost and guarantee the dependability of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