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采用全位势方程,在超音速区采用虚拟气体假设,给出了跨音速无激波翼型设计的一种方法。本方法能将已知翼型在给定马赫数和攻角条件下,修改设计成无激波翼型。  相似文献   

2.
朱自强 《航空学报》1988,9(11):499-508
 本文介绍了用虚拟气体概念进行无激波机翼设计的方法,叙述了虚拟气体方法的基本思路;给出了几种虚拟气体规律,以小扰动方程为例具体说明了在超音区内的推进计算过程。分别讨论了二维和三维情况,设计和非设计状态时的效益。最后介绍了近无激波机翼修型的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种近无激波机翼修型的工程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现有解全速势方程的一种分析方法和“虚拟气体”概念,提出一种近无激波机翼修型的工程设计方法。避免原“虚拟气体”设计方法中在超音速域内的推进,而采用部分穿透速度边界条件的办法来获得修型的效果。以实现接近于无激波机翼的绕流流场。算例结果表明这种工程设计方法使用灵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仿真几何模型的数值模拟,有针对性的消除了跨音速区的再压激波.改进了应用在非定常跨音速流动中的翼型,并介绍了一套设计直升机旋翼叶片可变形翼型的基本步骤,而且结合系统优化方法,还设计出了一种无激波翼型。同时还考虑了两种关于变形的分析模型,并应用二维、时间精确、隐式Navier-Stokes程序检验了这两种模型控制动态失速的能力。结果显示,对于直升机,受控变形翼型的发展潜力很大。应用这一翼型,能够大幅度的抑制大攻角时翼型的动态失速与小攻角、高马赫数时再压激波的强度,其结果将会帮助拓展直升机旋翼翼型的设计理念,使其能够进一步控制翼型的动态失速。  相似文献   

5.
发展了一种跨音速多升力面的气动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它基于已成功应用于亚、跨音速机翼设计和亚音速双翼面设计的"余量修正迭代"概念.当升力面上出现超音速区和激波时自动引用迎风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修正.开发了一系列接口程序,包括目标压力设计程序.由此气动设计程羊、TAU程序以及相应的接口程序建立了跨音速多升力面气动反设计软件系统.用两个鸭翼-机翼构型验证了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结果表明在高跨音速下设计迭代有很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6.
朱自强  夏智勋  吴礼义 《航空学报》1992,13(10):463-468
给出一种跨音速翼型和机翼的反设计计算方法。对所应用的积分方程反方法引入人工粘性项;采用Riegels因子法消除前缘奇性;对强激波问题采用光滑-松弛过程;并将方程中的系数积分成解析形式;对二维翼型反设计计算还提出了一种封闭形式的正则化条件。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跨音速翼型和机翼设计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跨音速流动是现代航空军机和民机设计中必须计算的一种流动。目前采用求解N-S方程的方法尚不能提供很经济而又非常精确的解,也就不能成为工程设计使用的常规手段。在实际飞行中,高雷诺数的事实表明,粘流/无粘流相互作用计算的方法可以成为工程设计计算的有力工具。 欧拉方程是描述无粘流的准确方程,但与全位势方程相比其求解过程要复杂得多,计算费用也高。为取得最优外形工程设计,要作大量的流动模拟计算,故推广全位势方法并提高其准确度是很有意义及具吸引力的。全位势方法假定流动是等熵和无旋的,故只适用于无激波或仅有较弱激波的流场计算。为改进传统全位势方法,应对其作两方面的修正。分析表明,旋度修正比熵修正更为高阶,作为改  相似文献   

8.
引言 为了计算跨音速非定常气动载荷和了解其流场的性质,需要对翼型绕流进行数值模拟。在构造一个跨音速非定常流动的计算方法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能够处理流场中不断运动的激波;其次要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翼型运动,并具有高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9.
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前体曲线激波逆向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前体激波的压缩能力、压缩效率、流量捕获特性和结构长度可控,提出了平面曲线激波逆向设计方法。采用B-Spline曲线控制激波形状。利用有旋特征线法,求解激波的影响域及决定激波的壁面。设计了一凹激波,并对波后流场进行CFD无黏数值模拟,CFD结果和设计结果一致,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此外,还设计了直激波、凹激波和凸激波3种激波,并对其在设计点和非设计点处的性能开展了数值研究。在设计点处,分析了激波的压缩比、激波的总压恢复系数、激波压缩区的压升、激波压缩区出口马赫数和流动角随激波控制角的变化规律。在非设计点处,分析了激波压缩区的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随攻角和马赫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跨音速粘流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自强  马侠  陈炳永 《航空学报》1991,12(10):483-493
 概述了一种采用粘流/无粘流相互作用原理计算跨音速粘流的方法。采用熵修正激波算子计及跨越激波时的熵增,形成的非等熵位势方法可比传统的位势方法更准确地计算无粘流动。提出了一种流向速度型,结合其它辅助关系式导出了三维湍流边界层积分方程反方法。用此方法可求得粘流解。利用半反耦合方式耦合了无粘流和粘流解。数值算例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且对计算机的要求较低。  相似文献   

11.
可控扩散叶型(CDA)的优化设计是目前国外对亚音、跨音速压气机叶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CDA研究的必要性、CDA产生的背景、第一代CDA和考虑端部流动的第二代CDA的特点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CDA起源于超临界机翼翼型,通过控制吸力面的扩压过程,消除或减弱激波、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围绕这一设计准则和目标,提出了很多设计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反问题设计方法和正问题设计方法。国内对CDA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控制涡轮叶栅内超声速区域的流动结构、降低激波损失,提出一种跨声速涡轮叶型设计方法。通过构造叶栅跨声速流动区域的波系结构,采用预压缩等设计,在提高涡轮叶型气动负荷的同时降低了涡轮叶栅内激波强度。应用该方法完成了高压涡轮的气动改进。结果表明:全新的高负荷跨声速涡轮叶型设计方法,对提高涡轮气动效率和涡轮叶型气动负荷、降低跨声速涡轮叶栅内的激波损失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导出了适用于亚、跨音速二维绕流问题数字解的流线座标系气体动力学方程组。由于在跨音速流场内可能存在激波,所以也导出了流线座标系二维激波关系式。最后附有算例。  相似文献   

14.
刘秋生  张增产  沈孟育 《航空学报》1994,15(12):1417-1423
设计方法由一种平面叶栅跨音速流动反问题推广得到,其特点是既计及叶片气动性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强度、冷却、工艺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应用了一种适合叶轮机械中三维流动特点的广义VonMises坐标系,克服了反问题所特有的求解域边界不定的困难;并使正问题计算和反问题设计统一在同一算法之中。典型算例的结果表明:提出的跨音速叶片完全三维设计理论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压气机叶片排内三维紊流流动的隐式高分辨率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跨音速压气机叶片排内具有复杂三维激波的紊流流场所进行的数值分析,采用了空间三阶精度无波动格式以保证对紊流特征的正确模拟,利用LU-SGS算法避免了一般隐式算法的繁琐运算,使之与显式方法推进一步的运算工作量基本相当,从而构成了一种既准确又高效的跨音速压气机紊流流动数值求解系统。计算与实验进行了对比,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曹志远  宋澄  贾军锋  高玺 《推进技术》2022,43(3):164-179
为了充分发挥吸附式压气机叶片的潜力,基于“曲率诱导‘伪激波’”理念的吸附式压气机叶片设计方法,设计了三种高负荷吸附式叶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不同设计策略下叶片抽吸前、后的流动机理和抽吸对流动分离的控制机制;针对曲率诱导“伪激波”理念的吸附式叶片Blade-M (“伪激波”位于53.1%轴向弦长处)开展了端壁/吸力面组合抽吸的研究。结果表明:曲率诱导“伪激波”可有效适应抽吸承担逆压梯度的本质特性,设计的三种吸附式叶片扩散因子高达0.73;采用吸力面单独抽吸可有效消除叶片Blade-M和Blade-L (“伪激波”位于34.8%轴向弦长处)的尾缘分离,损失系数分别降低 66.7% 和 71.8%,但吸力面抽吸无法有效控制高负荷叶栅的角区分离;采用端壁/吸力面组合抽吸后,Blade-M叶栅通道内的尾缘分离和角区分离均被有效控制,在6.6%的抽吸系数下损失系数降低了87.3%;在大攻角条件下,基于曲率诱导“伪激波”的吸附式叶片依然可保持无分离的特性,显示了该种叶片对变工况抽吸的适应能力,为发展高稳定裕度、高负荷吸附式压气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减小翼型激波阻力的鼓包流动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20年使用的N+2代民用飞机的翼身融合(BWB)布局发展需要,以减小激波阻力为目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开展弱化激波、减小激波阻力的鼓包流动控制技术研究.提出了λ形激波结构“强干扰”和等熵压缩“弱干扰”两种鼓包激波减阻流动控制原理,给出了两种鼓包基本形状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指出λ形激波结...  相似文献   

18.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双激波基准流场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索了一种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基准流场的设计新思路,基准流场由特征线方法设计的曲面压缩系统组成,包含一道入射激波和一道末端激波,消除了激波在内通道的连续反射。通过数值模拟对该设计思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双激波轴对称基准流场,前缘激波和末端激波入射位置与设计吻合,末端激波入射在肩点且完全实现消波;特征线计算获取的外壁面马赫数分布和CFD结果吻合较好;经过设计,在喉部截面上流动参数比较均匀,总压恢复系数达到0.91;无粘条件下流线追踪进气道完全继承了基准流场的流动特征,流量捕获系数0.999,喉道总压恢复0.88,与同设计条件流线追踪Busemann进气道相当。  相似文献   

19.
可控扩散叶型(CDA)的优化设计是目前国外对亚音、跨音速压气机叶型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对CDA研究的必要性、CDA产生的背景、第一代CDA和考虑端部流动的第二代CDA的特点及设计方法进行了综述。CDA起源于超临界机翼翼型,通过控制吸力面的扩压过程,消除或减弱激波、降低损失、增加可用冲角范围。围绕这一设计准则和目标,提出了很多设计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反问题设计方法和正问题设计方法。国内对CDA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都集中在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的脱体涡模拟(DES)方法,数值求解Navier-Stokes方程,模拟绕尖前缘三角翼的跨音速流动,并对三角翼上翼面的复杂激波-旋涡干扰流场进行了分析。与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NTF风洞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DES方法能很好地模拟跨音速三角翼上的旋涡流动。随着攻角由中度攻角增加到大攻角,支架附近的激波越来越强,对主分离涡的干扰作用越来越大,直至出现激波干扰导致的涡破裂。激波的形状、位置及涡破裂位置均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