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继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积极发展临空经济之后,目前全国规划建设的临空经济区多达70多个。毋庸置疑,发展临空经济已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趋势,但如何因地制宜的规划引导临空经济发展,避免临空经济盲目发展急需我们认真考虑。一、案例分享(一)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航空城1.基本情况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航空城是全球航空城建设的典范。史基浦机场是重要的北欧  相似文献   

2.
在去年的航空产业园专辑中,开锐咨询和读者讨论了临空经济区的生命周期理论、临空性产业链的选择和构建、如何在临空经济区建设中建立政府与机场的良好合作模式、临空经济区的投融资模式及适用性、临空经济区的收入来源等5个专题。时隔一年多,开锐咨询对临空经济区的规划和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分析和建议。临空经济区归根结底还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撬动城市经济升级的功能。那么,临空经济区应怎样去实现其“城市”的功能7怎样更好地启发并契合城市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3.
机场发展临空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机场发展临空产业的意义1.延展航空运输的产业链机场发展临空产业的重要意义在于:延展航空运输的使得延展的航空运输产业链环节产生倍增效应,机场效益获得最大增值。在传统管理理念中,机场的非航产业空间范围主要在机场候机楼内,例如候机楼的商贸、餐饮、VIP、广告等。在这种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4.
临空经济是随着航空运输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临空经济最早在国外兴起,近年在我国迅速发展.发展临空经济对于湖南提升区域地位、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湖南发展临空经济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发挥优势避免不足,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重点是发展航空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航天航空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我国临空经济区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一方面是航空大都市概念的引入,另一方面和目前盛行的地产经济有直接的关系。笔者通过仔细研究,分析得出了国内临空经济发展的七大特点:(1)已形成不同等级临空经济区体系。20世纪90年代我国临空经济区开始萌芽,2004年机场属地化改革之后,全国各地开始了临空经济区的规划浪潮,临空经济区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62个城市依托54个机场规划或建设了63个临空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迎来了临空经济、航空大都市等发展的高潮。一时间,航空城建设、临空经济区规划、航空大都市发展等战略与规划喷涌而来,航空经济成为地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焦点与寄托。然而,在促进经济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却鲜有人意识到机场作为航空运输的重要节点,作为航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其服务体系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2018年4月,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获批,开启了西部内陆地区临空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为了捋清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思路,本文在分析示范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示范区尚存政策支持散而弱、管理体制不合理、产业优势待发挥、协同发展力不足等问题,提出示范区应紧抓临空经济发展窗口期机遇,通过构建扶持政策体系,理顺管理体制,遵循临空经济规律,发挥"自贸+临空经济"叠加优势,实施差异化产业策略,编织联运交通网络等加快临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媒体集萃     
临空经济带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4月12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临空经济带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具战略作用》报道,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近期在中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民航业将长期处于黄金发展期,其战略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凸显,从优化经济结构、带动产业升级看,开辟航线增加航班不仅给机场带来  相似文献   

9.
<正>临空经济区一般由地方政府或政府派出机构负责招商、规划和建设,但机场的规划和建设是由企业来主导的,所以机场如何与临空经济区共生共赢已经成为双方规划管理者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临空经济背景下机场和城市的规划管理如何应对,如何实现双赢。20世纪的机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只是对外交通的一个节点,同时航空出行的比重远远小于公路、铁路,机场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往往被政府和公众忽略。随着国内  相似文献   

10.
<正>民用机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具有天然聚集效应,围绕机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临空经济区,进一步促进港产城融合,发挥民航产业链的动力源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已达成广泛共识。本文通过回顾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历史,基于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理念,阐述构建临空经济新发展格局的相关要素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DEA方法分析临空经济区与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效率,分别以高新产业对临空经济区的贡献率为X和临空经济区对高新产业的贡献率为Y,构建坐标象限,判别临空经济区内高新技术优势产业。最后分析了合肥、南昌、郑州、武汉和长沙5个中部城市的临空经济区内五类高新科技产业的运行效率,得到大部分临空经济区的机场利用率相对较高,仅有少部分临空经济区的高新科技产业显示效率较低。此方法为产业与临空经济区的双向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2013年国家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本文在分析临空经济、临空产业的基础上,总结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现状,借鉴国内临空经济区建设经验,探讨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首先对航空经济、临空经济产业链等概念做了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其异同点;其次借助产业链模型,从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在产业链内涵上又从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1月28日,临沂首架公务机开飞启动仪式在山东省临沂机场举行。临沂市相关部门领导与民航院校、飞机制造公司、航空公司、金融公司等代表在参加开飞启动仪式后,一起就公务航空发展与地方经济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临沂民航局副局长徐家明介绍临沂市临空经济发展构思;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田建文副教授诠释了临空经济在临沂的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分析了中国公务机行业的发展状况,并剖析了临沂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协作与产业分工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城市迎来了航空经济时代,机场被喻为驱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依托机场的全球便达性而带来的速度经济与流量经济成为时间价值竞争的最大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围绕机场发展的临空经济区积极利用机场的国际门户优势,吸引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与技术,并整合区域产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成为连接区域与全球的战略支点,带动地区跨越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国临空经济已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而就在16年前,这一领域对我们还是十分陌生,因此当我们集中研讨临空经济发展时,梳理其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脉络十分必要。1993年是中国临空经济发展的元年,当时首都国际机场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淮南子·说山训》曰:"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  相似文献   

17.
民用机场不仅是航空运输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更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机场属地化改革基本完成后,2009年4月《民用机场管理条例》颁布,地方政府投资机场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国家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得以发挥,在一些发达地区,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正以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今年  相似文献   

18.
<正>临空经济的发展从聚焦空港及航空指向性产业,逐渐扩大范围并升级内涵,演变至今,空港枢纽化、产业体系化、区域城市化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主要特征与趋势。截至2020年底,我国先后批复建设的包括广州在内的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已达17个。根据《广州临空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将全力建设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和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空铁融合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国内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高质量临空经济体系。为促进广州临空经济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对比分析广州临空经济发展优劣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顾胜勤 《大飞机》2021,(3):71-75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综合立体交通网的建设目标,民航责无旁贷,需要加快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融合,而融合的核心之一就是空铁联运.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有些机场已经在实施空铁联运,有的在未来规划发展中包含空铁联运,诸如:"山东遥墙机场+济南东站"空铁联运系统、湖北拟在武汉分别接入既有的汉口站和规划新建的武汉天河站,形成空铁联运枢纽,机场的积极参与无疑是重要的,但空铁联运的主力军还是航空公司,没有航司积极参与和鼎力相助,空铁联运不可能完美发展.作为航司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如何实施空铁联运?路又在何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临空经济区设立综合保税区(综保区),可便利地聚集国内外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种外向特质与航空运输天然契合,是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规划临空经济区时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