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等11个单位共同研制的《振动数字信号处理程序库》鉴定会于1985年10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委委托北京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教授成立了鉴定委员会,下设程序测试组和资料审查组等。鉴定会上,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代表承担攻关项目的各研制单位作了工作总结报告,南京航空学院等单位作了程序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无损检测学会新技术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国首届无损检测新技术学术会议于1990年10月8—12日在我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102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中国无损检测学会常务理事兼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陈积懋教授致开幕词,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朱剑英教授、江苏省科协常委王适存教授、江苏省激光学会理事长苗永智副教授等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3.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筹)成立于1985年8月,决定我院为该学会的挂靠单位。1986年3月27日至29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筹备组第二次扩大会议在我院召开,出席会议的除筹备组成员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23个单位40余人。著名力学家、筹备组组长胡海昌教授主持了会议。我院党委书记吴明、院长余承业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7年5月4日—7日在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正式代表175名,列席代表30名,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地区和香港地区的16个单位,代表业已批准成立的11个分科学会和16个省、市的地方学会或地方学会的筹备组织,基本上云集了全国从事振动工程研究、教学和应用等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安排紧凑,开得很成功。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航空学会和日本航空宇宙学会共同发起、南京航空学院和东京大学联合举办的“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Aerodynamics and Aircraft Design”(CJSAAD'90)今年9月27—29日在南京航空学院召开。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余承业教授、屠德彰副秘书长、南航朱剑英院长、中日联合主席杨岞生教授、相原康彦教授以及南京市王荣炳市长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出席会议的双方代表有6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39名,另外一部分年青新秀登坛报告,尤为引人注目。代表们分别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府立大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4月11月23日—27日在西安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的代表,计100余个单位近250人。这是全国振动学术界继1981年12月第一届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宣读、交流了240余篇论文,作了6个大会报告,检阅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交流了科技信息,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第四届航天运载系统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航天运载系统学术交流和研讨会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我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601、640、629研究所、上海航天局及其有关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学院、29试验基地和南京航空学院等30多个单位的代表100名,航天高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黄志澄研究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及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成员施金苗研究员、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余承业教授、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朱剑英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开放、搞活,加强中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经长期酝酿和协商,南京航空学院与美国HP公司决定在南航联合成立“NAI-CHP振动工程咨询培训中心”,协议签字仪式于8月24日在我院举行。我院院长余承业教授、美国HP公司LSID总经理汤伯森先生,中国HP公司(CHP)总经理俞新昌先生分别代表南航、HP和CHP在协议书上签了字。签字后,HP、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力学学会、西南结构力学研究所、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筹)于1987年11月4日至7日在绵阳市联合召开了“四川省振动工程学术交流座谈会”。出席代表86人,他们来自中央部属(在川)、省、市20多单位。代表都是在力学、数学、机械、航空、核工程、电子、冶金、化工、电力、建筑、石油、地震等各领域从事振动工程、研究、教学、应用的  相似文献   

10.
国防科工委和航空航天部“七五”重点科研课题交互式曲面造型系统BSURF-GI,于1990年12月14日在南京通过部级鉴定。该系统是由南京航空学院周儒荣教授主持研制的。鉴定委员会由航空航天部科技委、科技研究院、303所、625所、606所、5703厂、172厂、410厂、550厂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十二个单位的专家教授组成。鉴  相似文献   

11.
全国第四届机械阻抗与模态参数识别学术交流会,于1985年8月27日—30日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交通部上海船舶运输研究所和南京航空学院主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所以及机械、航空、航天、造船、建筑、水利、化工、能源、轻工、抗震等部门中从事振动模态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180余名。  相似文献   

12.
首届中苏航空发动机学术交流会于4月15日至17日在南京航空学院举行,来自南航、西工大、航空航天工业部606所、608所、624所、011基地二所等单位的42名代表及苏联莫斯科航院、喀山航院、古比雪夫航院、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航院的1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次学术交流会是由南航和莫斯科航空学院共同发起,由南航负责组织的,意在加强两国之间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月5日由航空航天部军机司主持,在南京航空学院召开了“微波暗室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技术鉴定会。参加会议的单位和代表有:部军机司,部成果办,207所,620所,6Q1所,611所,8511所,东南大学,机电部14所,机电部924厂,空军军代表,空一基地等专家、教授14人。鉴定委员会在听取汇报和审阅全套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做了现场测试,认  相似文献   

14.
南京航空学院同香港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国际金属切削、特种加工及机械加工自动化会议”于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在我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委托我院负责筹备的“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12月11日—1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85个单位的代表168人。在会上作了大会报告6个,分组报告112个,书面交流了学术论文40余篇。内容丰富,安排紧凑,受到了与会代表的欢迎与好评。 会上宣读、交流论文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回顾和展望振动领域内有关课题的综合性报告,有结构动力分析和模态综合方面的专题论文,有参数识别和测试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有气动弹性和随机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非线性振动方面的代表性文章等等,基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是全国振动工程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1986年10月14日已由国家科委以(1986)国科发综字第0722号文批准,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国振动工程科技工作者的一大喜讯,必将进一步推动振动工程学科的发展,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国广大振动科技工作者更自觉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应美国海军冲击振动情报中心主任蒲西(H·pusey)的邀请,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周锡仪、吴家驹二人出席了美国第52届冲击振动讨论会。会议由美国海军试验室冲击振动情报中心组织,美国国防部防核局和美军水路试验局主持,1981年10月26日至29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城举行。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士和中国等国家的400多名  相似文献   

18.
第18届IMAC(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近年来改称为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00年2月6~9日在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650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18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VIII分成37个专题,总共310篇论文,49个分组会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结构动力学计算的挑战”。大会特邀美国MathWorks公司主席和首席科学家CleveMoler博士作了题为“数学软件的演进”的大会报告。报告对近50年来,包括著名的MATLAB在内的数学计算软件的发展作了总结。为体现本届会议的主题,由专家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19.
学术动态     
由中国航空学会委托江苏省航空学会主办的“2000年的中国直升机”研讨会,于4月17日至19日在我院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国内从事直升机研究、设计、教学、生产、使用等18个单位的代表48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张阿舟教授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讨论国内外直升机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我们应采取的对策,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围绕这一主题,与会代表交流了18篇学术论文,开展了专题讨论。通过对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奋斗目标和措施,比较具体、清晰地描绘了中国2000年直升机的图象。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亚太地区控制与测量学术会议”成功举行由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IEEE中国总部上海分支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控制与测量学术会议”(APCCM’95),已于1995年6月23—27日在武汉一重庆的长江游轮上举行。来自中国、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